離去的鳥一直沒有回來
曾有人問梁文道:“香港有文學嗎?”
梁文道說:“有,西西?!?/strong>他認為西西是最能代表香港的作家,是作家中的作家。
西西也被譽為是華文世界最具童真的小說家,這一點,僅從筆名西西就能對她的童真窺見一斑。
她說,西西這兩個字,就像一個穿著裙子的小女孩,兩只腳站在地上的一個方格子里,這是她小時候最喜歡玩的游戲。

西西的書中更是自然流淌出珍貴的天真稚趣。在小說《候鳥》《織巢》中,西西以少女之眼洞察人間。
《候鳥》是西西的長篇自傳體小說,《織巢》是候鳥的姊妹續(xù)篇。在西西看來,這兩本小說是可以各自獨立成卷的。但同時由于它們在時間上的連續(xù)性,一口氣讀完仿若看完一部“大河劇”,酣暢淋漓。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個家族因為戰(zhàn)爭從上海輾轉(zhuǎn)到香港,原本的小康之家墜入清貧,一切都得從頭開始。

西西以小說的形式將家族故事娓娓道來,語言質(zhì)厚樸實,如不必雕琢的沙粒般自然松散堆積,便隨風匯聚成丘,卻又具有撼動人心于不墜的、璞玉渾金般真摯的力量。
《候鳥》是起點
《候鳥》中,女孩林素素以學童模樣開篇登場,上學放學走過落滿葉子的長街,一間一間店鋪前停下來。
四十年代的上海,在小女孩的眼中是賣燒餅、糯米年糕、花生糖的“馬戲團”,是法國梧桐樹下那棟有紅磚煙囪的房子,是星期日和父母去杏花樓吃早茶尋找“故鄉(xiāng)味”,是八九人熱鬧聚居的大家庭,是小時候溫暖可親的家。
童年像一場漫長的迷夢,學校里的圖書館和水泡飯,和爸爸去影院戴“譯耳風”看《出水芙蓉》,去他工作的大輪船上看新鮮;和媽媽叔母去戲院看戲,看她們熨頭發(fā)縫旗袍買首飾……如果沒有打仗,也許整個童年會在這個梧桐樹下的巷弄里結(jié)束。

時間和歲月的流淌都是有備而來的,但戰(zhàn)爭與時局的變化卻出人意料。情勢動蕩中渺小的個體為生存選擇躲避,和那時的許多普通人一樣,素素一家經(jīng)歷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往復的炮火,不斷地輾轉(zhuǎn)漂泊。媽媽在動蕩的生活里被迫由柔弱變得堅強,以一己之力帶領全家“到南方去”與爸爸團聚。
《候鳥》是西西關于成長與遷徙的記憶。

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并迅即占領上海。西西一家由上海避戰(zhàn)浙江金華鄉(xiāng)間姑姑家。鄉(xiāng)間生活對城市長大的小女孩來說是新鮮的,有牧牛的玩伴,稻田小溪螃蟹。素素還曾遇見幾個臨時住在山后廟里的兵。
她認識了其中一個“連長”,連長很好看也很神氣,晚上會和她們一起乘涼,看月亮、唱歌。連長還教素素背詩,背“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素素喜歡連長。
后來兵們?nèi)チ饲熬€,整個連都犧牲了。年幼的素素起初不知道什么是“前線”,也不知道什么是“犧牲”,后來知道了,就哭了起來。“我想,我小時候哭得最傷心的就是那次了?!睉?zhàn)爭,讓孩子更早面對危險、苦難、死亡,戰(zhàn)爭也催人成長。

《候鳥》中有家族故事和個人生活史,寫到諸多像連長這樣讓人印象深刻的小人物。但這些看似殘酷的生活,在西西筆下,又不全然是沉重黑暗的,就像馬世芳在談到西西的創(chuàng)作時所說:
“她寫戰(zhàn)爭、死亡、貧窮、老病,也帶著一副柔軟的心腸,和一雙洞燭人世、然而始終好奇的眼?!?/strong>
抗戰(zhàn)勝利后,西西一家人遷回上海,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諸多親人大家庭聚居,住在靜安寺附近美麗園的里弄。
西西在《候鳥》中還曾描寫了孩童眼中的“歷史事件”:上海1949年解放軍進城的場景?!凹词乖趦砂蹲骷夜P下,也很罕見?!辈痪?,這個家庭隨機面臨的是父親的失業(yè),時局的變遷。再后來,全家人遷居香港。

“候鳥是因應時間而不得不選擇空間,其實也無所謂自由的選擇,但憑本能的敏覺導航,尋找安順的生活?!?/strong>
《織巢》里的香港生活
《織巢》是《候鳥》的姊妹續(xù)篇,是耄耋之年的西西最新修改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西西說,《織巢》是一個愛情故事,不過是廣義的。小說通過姐姐素素、妹妹妍妍、媽媽、二姨四位家族女性的不同視角展開敘事。虛實交錯,拼貼縫補中有從內(nèi)地到香港努力適應的生活,也有香港幾十年的歷史變遷。
《織巢》中,香港生活在繼續(xù),素素已經(jīng)由少女長大成人,讀師范學校,做老師,為全家人的生活忙碌奔波,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尤其是在香港。
?“生命真是殘酷呀,我漸漸地覺得,做人畢竟不再只是有趣、快樂的事情。”

環(huán)境大不同了,當年在上海時的小康之家,遷居香港后墮入清苦,爸爸一人忙碌工作養(yǎng)家,“揾食”艱難。繳學費、找房子、媽媽病倒……積蓄杯水車薪,變賣金鐲鉆戒,這些具體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讓南方生活變得不像想象中那般容易。讓人不得不面對的,還有親人的離世。
外婆也是葬在遙遠的一座山上面,外公和外婆從來沒有想到吧,他們的骨頭竟然會埋在南方荒蕪的山巔,他們遠方的女兒,永遠也不能來拜祭他們了。而她們,也不知道到什么時候,才能知父母逝世的消息。而我們,也不知道到什么時候,才知道她們是否安好的消息。我有時候坐在自己的小房間里想,不管南方還是北方,在不同的城市里不同的人,過著不同的生活,每個人都得面對悲苦的降臨,而快樂,總是短暫的?!?/blockquote>素素在生活里,思索著生老病死、喜樂悲苦,也學會通過做功課看書,把自己拋進生活忙碌的漩渦里。
人原來是會離開世界的。我以前看一些故事,仿佛那不過是書本中的情節(jié),雖然哀傷,但距離遙遠,也沒有貼切的悲愁,但是外公外婆的消失,卻是真實的,那么平日在屋子里走動,輕微在響著他們自己的聲音的活生生的人,離去了竟不再出現(xiàn)。……如果一個家庭,只剩下我一個人呢?我手握的書本就顫抖起來?!?/blockquote>《織巢》開篇,妹妹妍妍眼中的姐姐,努力工作,獨立自強,關愛弱小,有著自己的生活,也更多擔負著家庭的重擔。同時,媽媽的日記、留在內(nèi)地的二姨從河南寄來的信,都從不同角度讓家族故事變得完整。
家人四散各自筑巢成家,但仍守愛相助。
新版《織巢》實拍
以小說的形式
人老了,想要記下自己的故事,有人會寫自傳,有人會寫回憶錄。西西重視小說這種形式,所以采用了自傳體小說的形式。
“小說的寫法,我是絕對堅持的。”在《織巢》的序言中,西西十分篤定地說。她認為這不僅涉及到對文學藝術的理解,也涉及到對人生、對世界的理解。畢竟,最真實的世界在小說里。
《他們在島嶼寫作》 這是個吵鬧撕裂的年代,大家說話時仿佛都要提高嗓門,聲嘶力竭,要證明關心社會,而如此這樣的一套才能夠改進社會。我想,生活是否只容許一種模式?我們又能否冷靜下來,平實地說,耐心地聽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西
西西 著 西西:“我們這一輩,的確從小就身不由己,隨著父母為了這樣那樣的原因遷徙,在遷徙里艱苦地、緩慢地長大。稍微安定下來,又發(fā)覺身邊的許多人,又開始了另外的,也許更為遙遠的遷徙。”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