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剪刀上,凝聚了1200位老人的孤獨

年過完了,門上的對聯(lián)還很新,年輕人卻已踏上離鄉(xiāng)打工的征途。
短暫熱鬧的村子,又恢復(fù)了昔日的冷冷清清,留守老人,期盼著下一個團聚的新年,也盼著大慶早點來。
大慶是山東臨沂的理發(fā)師,全名叫讓永慶。在美發(fā)店,他是吉米老師,村里的老人就喊他大慶,他更喜歡大慶這個名字。
從2020年4月開始,大慶為臨沂市6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免費理發(fā)。近兩年的時間,他一共服務(wù)了1200多位老人,走過臨沂下轄區(qū)縣的80多個村子,行駛了3萬多公里。
從最初的被質(zhì)疑、拒絕到如今的被信任、依賴,大慶也成為治愈系的理發(fā)師。他剪去老人的華發(fā),也剪掉他們沉寂生活的灰暗,為孤獨的老人,帶去一點溫暖。
?“這個孫子不孬” ? ? ?
“爺爺,我給您理理發(fā)吧?”
“中,你看著整,理啥樣都行”。
這是大慶與74歲黃爺爺?shù)膶υ?。年前,他去平邑縣棗梨村給留守老人理發(fā),從村口遇見,到理完頭發(fā),前后只用了15分鐘。
這是大慶與老人之間的默契,他懂老人要什么。
然而,大慶并非一直這么順利,他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去給留守老人理發(fā),被拒絕時的情景。
“爺爺,您這頭發(fā)長了,我給您理理發(fā)吧,不要錢”。
“不要錢?為啥不要錢?”。
“我是來做公益的,免費給老人理發(fā)”。
“免費的?免費我也不理”。
看見老人眼中的疑慮,大慶本想繼續(xù)勸說,可老人直接甩開他,去地里干活了。
第一次被拒絕,大慶并沒有氣餒,被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老人,接連拒絕時,他感到沮喪,“做好事,也這么難嗎?”
復(fù)盤被拒的原因,大慶歸咎于溝通方式不正確,“如果一開始不說理發(fā),或者說理發(fā)只要3塊錢,興許他們更容易接受”。
他換了個方式與老人溝通,先聊天,聊到開心時,再趁熱打鐵,“爺爺,我是理發(fā)師,干了十多年了,水平不錯的,您這頭發(fā)長了,我給您理理吧”。
感覺眼前這個小伙子挺真誠,老人便同意了。聽說不要錢,還邀請大慶去家里吃飯。那天,他連續(xù)服務(wù)了10多位老人。

臨沂下轄3個區(qū)、9個縣,每次出門,大慶就拿出手機地圖,隨機挑選一個村子。老人們起床特別早,大慶去得也早,5點多從臨沂市區(qū)出發(fā),6點多就能趕到村里。
一到村口,他就背上塞滿理發(fā)工具的大黑包,拎著一個小馬扎,直奔田間地頭,趁老人干活休息的空檔,就幫他們理了頭發(fā)。
去的次數(shù)多了,老人們都認識大慶了。還有村委會知道大慶在義剪,便給他打電話,邀請他過去給老人理發(fā)。最多一次,排了20多人,大慶連中午飯也沒吃。
村里的老人就給他拿面包、牛奶,但他不舍得吃老人的東西。遇見固執(zhí)的老人,理發(fā)非要給錢,大慶就說,“是單位派我來服務(wù)的,每天必須完成固定名額,您這是在幫我呢”。
“這個孫子不孬”,聽見老人的夸獎,大慶就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覺自己這手藝,都更有價值了”。
當有人問他,做這件事到底圖什么?或者有人質(zhì)疑他動機不純時,大慶很少解釋,他明白,自己圖什么。
大慶在快手有個賬號,記錄著給老人理發(fā)的日常,有很多粉絲也被大慶的善舉感動。

一些臨沂的同城老鐵,還給他發(fā)私信,要跟他一起去村里給老人服務(wù),去陪留守老人聊聊天。
“我又多了1200個爺爺奶奶”? ?
大慶喜歡跟老人聊天。
他說老人拽著他的手嘮家常,總能讓他想起爺爺。大慶的爺爺是留守老人,而他,也曾是爺爺帶大的留守兒童。他不太記得奶奶和外公、外婆,他們很早就去世了,大慶的記憶里只有爺爺。
1988年,大慶出生在安徽蕪湖。
9歲那年,父母養(yǎng)螃蟹賠得傾家蕩產(chǎn),便去上海打工還債,留下大慶跟著爺爺一起生活。
那時候,他們住的是土坯房。冬天,四面漏風的房子,特別冷,可爺爺總會按時起床做飯,從未讓大慶餓著肚子上學。
早上5點多,爺爺躡手躡腳地起床,小聲地跟被窩里的大慶說,“我上灶頭去了,燒鍋煮飯,你再睡會兒啊”。
中午放學,爺爺會炒兩個菜,然后就站在村口等大慶回家。“他就站在那兒,一直等”,大慶不想讓爺爺?shù)人蔂敔敽芄虉?zhí)。
下雨天,爺爺就頂著大雨去接他,自己淋得透濕,也不會讓孫子淋到一點點的雨。
讀初二那年,爺爺早上突然起不來了。他給大慶一塊錢,讓他自己買包子吃。“那時候,一塊錢能買4個包子”,大慶放學回來,會留兩個,帶給爺爺。可飯量很大的爺爺,卻連一個包子也吃不下了。
當時的大慶并不知道爺爺病了,還以為爺爺是太累了。
父母聽說老人的情況,匆忙從上海趕回來,帶他去縣里看病,這一查,就查出了食道癌晚期。
那一年,爺爺69歲,大慶14歲,他們祖孫相依為命生活了5年多。
爺爺生病之前,大慶就常跟爺爺說,“您好好活著,我出去學個技術(shù),等我賺錢給您養(yǎng)老,您就享福了”。
知道爺爺患癌那天,大慶把自己關(guān)進柜子里哭了很久。
父母帶爺爺去上海治病,醫(yī)生說,做完手術(shù)也就能活半年。他們只好帶著爺爺回了老家,病入膏肓的爺爺,瘦得不成人形,大慶也無心學業(yè),只想專心照顧爺爺。
輟學后的大慶想學一門手藝謀生,“學理發(fā)吧,學會了,就能給爺爺理發(fā)了”。村里沒有理發(fā)店,爺爺很少去鎮(zhèn)上理發(fā),子女又不在身邊,他都是隨便找人剪一剪。
可爺爺并沒給大慶機會,他清晰記得,距離2004年的除夕只有兩天時,爺爺病逝了。
“在我人生最需要陪伴的時候,是爺爺陪著我,可我還沒來得及報答呢,爺爺就走了,這是我此生最大的遺憾”,現(xiàn)在提起爺爺,大慶依然聲音哽咽。
爺爺去世后,大慶去了上海學理發(fā),遇見了師傅李后岳。2005年,師傅想回老家開店,17歲的大慶跟著師傅來到了山東臨沂,此后便一直留在了這里。
大慶的師傅是一名退役軍人,為人正直,特別孝順。就像老實本分的爺爺帶給大慶的安全感一樣,讓人感覺到踏實。而吸引師傅的,也正是大慶對父母的孝心。
跟著師傅一干就是18年,大慶從小小的學徒,慢慢干到了技術(shù)總監(jiān)、美發(fā)店的店長。
2010年開始,師傅帶著大慶和理發(fā)師去附近社區(qū)為老人義剪。社區(qū)里的很多老人,跟著孩子從農(nóng)村來城里生活,他們不舍得花錢去理發(fā),看見有免費理發(fā)活動,還是專業(yè)的理發(fā)師,就很高興。
還有一次,店里組織四個理發(fā)師去羅莊區(qū)的一個村子義剪,大慶發(fā)現(xiàn)那里有很多留守老人,比起住在城里的老人,他們更需要幫助。
給老人理發(fā)時,大慶似乎看見了爺爺,那種無法彌補的虧欠和遺憾,在那一刻得到滿足。
“好好活著,日子還好著呢”
每次給老人理完發(fā),大慶都會給老人照張相。
起初,只是想給自己留個紀念,后來發(fā)現(xiàn),很多留守老人,一輩子也沒照過相,就特意買了相紙、打印機、相框。
拍下的一張張照片,記錄的卻是留守老人的寂寞和心酸。
去年,大慶在河東區(qū)鳳凰嶺街道王家斜坊村給老兩口理發(fā),本來要幫他們拍張合影,可老人非要單獨拍一張。

“等以后老了,走了,就擱在那上頭”,老人解釋道。
每次給老人照相,大慶都很開心,可這張照片,卻讓他心里五味雜陳,讓大慶更難過的,是兩位老人的不幸遭遇。
老兩口都是78歲,他們唯一的兒子曾在鳳凰嶺中學當老師,33歲那年,兒子下夜班回家,不幸遭遇車禍離世,兒媳婦也改嫁了。那時的他們,才60多歲。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苦,讓老母親不堪重負,不久就得了腦血栓。聽老伴提起英年早逝的兒子,奶奶又抑制不住痛苦,淚流不止。
比起失獨老人,子女在外打工的留守老人,似乎還有些盼頭,畢竟,留守二字也意味著,還有可以守候的人。
但老人們實在太孤獨了,看見大慶就一直跟他聊天,什么都想跟他說。大慶就問,“是不是想孩子了?”,老人們連說,“不想,不想”,可聊天的內(nèi)容,字字句句離不開孩子。
“我兒子在城里打工,一個月能賺好幾千,他說過年就回來了”,“再過幾年,我也去城里生活,就能跟孩子在一起了”。
理發(fā)的時間很短,一個人最長也就20分鐘,但聊天的時間要超過一個小時,大慶把大部分時間用來陪老人聊天。

在大慶的眼中,住在臨沂山區(qū)的老人,比住在村里的老人更寂寞。房子散落在各處,相距很遠,附近連個聊天的人也找不到,那種孤獨,如同眼前的大山,無窮無盡。
“過三年,我要活著,你還來啊,我還給你曬柿子餅吃”。
獨居山腳的老人,透過半開的鐵門,與大慶揮手告別,說的是時間,表達的卻是期望。
80多歲的老人,頭發(fā)幾乎掉光了,大慶沒給她理發(fā),陪著老人在門口坐了一會兒。

老人的老伴和大兒子都已去世,孫子時常會來看望她,給她買吃的和生活用品。
一個人生活的老人,還在賣水,賺生活費,她說,自己就是閑不住。年前,大慶又去看望老人,給她買了一頂紅色絨線帽。
接觸的老人多了,大慶見過了太多人間苦楚,最讓他心酸的,是一位90多歲的奶奶。
本該被人照顧的年紀,卻獨自照顧著9歲的重孫女。

老人住的房子破舊不堪,里面堆滿了雜物,一口大黑鍋,盛著吃剩的大米粥,斑駁的墻皮,卻貼滿了獎狀,那么耀眼。
“我老了,只能像養(yǎng)小狗一樣,拉扯她長大”。
老人說,女孩的奶奶去世了,媽媽改嫁了,父親給別人當了上門女婿,“這該走的不走,不該走的都走了”,老人話語酸楚且無奈。
從床上掙扎著坐起來,老人揉了半天傷腿。因為上梯子取東西,摔壞了腿,她只能拄著拐杖,佝僂著身子走路。
大慶給老人和女孩買了衣服、鞋,給家里買了大米。聽小女孩兒說沒吃過漢堡,又帶著她買了漢堡。
大慶知道,自己所能給予的,也就這么一點點溫暖。而面對一些對生活了無生息的老人,他連溫暖也送不過去,那種無力感,最難受。
去年,在劉家黑墩村,大慶幫一位爺爺理發(fā),想再幫老人刮刮胡子,卻遭到老人的拒絕?!拔乙不畈涣藥滋炝耍筒还魏恿恕?。
老人是不完全意義的留守老人,因為還有一個大兒子,在村里居住。但他選擇了獨居,理由是,年紀大了,不想拖累子女。
87歲的老人,身體并無大礙,心態(tài)卻非常不好。他在昏暗狹小的屋子,一個人做飯、吃飯、洗碗,然后就坐在門口發(fā)呆,日復(fù)一日,過著郁郁寡歡的孤獨生活。
每次遇見對生活無望的老人,大慶總要一遍遍地跟他們說,“給我好好活著,這日子多好啊”。
但他知道,這樣的安慰蒼白且無力,留守老人的生活并不多彩。
除了帶孩子,很多留守老人天蒙蒙亮就去地里干活,7點多回家做飯,吃完飯就搬個小凳,坐在巷子口曬太陽。下午4點多,天不太熱了,再去地里干活,晚上六點多回家,吃完飯便睡覺了。
還有些老人,身體不好,干不動農(nóng)活,就坐在門口的大石墩上,呆呆地望著村口的路,陪著太陽東升西落。
與留守老人接觸多了,大慶也總結(jié)了一些經(jīng)驗:6、70歲的留守老人心態(tài)還行,他們沒吃過大苦,身體也算健康,心態(tài)比較好。75歲以上,尤其80多歲的留守老人,吃過太多苦,挨過餓,身體不好,心里若再有創(chuàng)傷,那種無望的感覺,就很容易抑郁。
日子久了,大慶與老人的溝通能力也在提升。
他知道怎么聊天,能讓老人開心,盡管這開心短暫得如曇花一現(xiàn),可看見老人露出久違的笑容,哪怕只是牽動一下嘴角,他都很有成就感。
大慶很遺憾,以前年紀小,很少陪爺爺聊天,也不懂爺爺?shù)睦淝搴凸陋?。如果人生重來一次,他一定有能力讓爺爺每天都開心。
可人生沒有如果,也無法重來,他只能盡力把溫暖送給更多留守老人,讓遺憾有個落腳之處。
“我的夢想是開一家敬老院”? ?
讓大慶欣慰的是,店里的年輕理發(fā)師也被他影響。
他給留守老人理發(fā)時,會錄視頻,然后播放給店里00后新人理發(fā)師看,希望能感染他們一起做公益。偶爾,他也會帶著理發(fā)師去村里。
起初,他們并不愿意去,即使去了,也會抱怨老人身上有味道。
“有的老人沒有洗浴條件,一年就洗一、兩次澡,還有老人,因為年紀大了,不太愿意洗頭”,平時給老人理發(fā),大慶也能聞到老人身上的味道,可他一點也不在意。
看見年輕理發(fā)師嫌棄的眼神,大慶有點兒生氣,但他知道,這種事急不得,一天天的堅持,一定能影響這些孩子。
慢慢的,這些年輕人就被老人的善良、熱情感動,只要有時間,就會主動要求跟大慶去給老人理發(fā)。
做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直堅持。
大慶堅信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從未想過放棄,但有時也會力不從心。
父母年紀大了,他把父母從安徽老家接到臨沂。大慶還有一雙兒女,兒子10歲,女兒3歲,妻子全職在家照顧孩子,一家人的支出就靠他一個人的收入。
疫情之前,大慶的收入不算低,一年至少收入30多萬。可理發(fā)行業(yè)受到疫情沖擊,大慶的收入銳減,一年也就收入10多萬元。
去年是他最艱難的一年,平均每個月收入8000多塊錢,交完保險只剩下7000多。每個月車貸還5000多,房貸還3000多,還有日常的生活支出。
沒有錢,大慶就透支,一年的時間,透支了20多萬。
盡管日子艱難,但他依然竭盡所能去幫助困難老人,自從開始給留守老人理發(fā),已經(jīng)花了2萬多。
曾經(jīng)有快手平臺的老鐵給大慶轉(zhuǎn)錢,但他拒絕了。他說,“去年那么難,我都挺過來了,現(xiàn)在就更不需要了”。
幸好,家里人毫無條件地支持,讓他有了堅持的底氣。
最近,大慶琢磨著想在快手平臺幫老人賣土特產(chǎn)。很多老人趕早市賣東西,凌晨2點多就騎著三輪車去占位置,辛苦卻收入微薄。
山東臨沂的土特產(chǎn)特別多,花生、栗子、櫻桃、草莓、蔬菜什么都有,質(zhì)量好,價格也不高。
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一年最少服務(wù)500個留守老人,為他們理發(fā),有時間就去陪他們。
大慶還有個夢想,等有能力了,就開個敬老院。
他想把留守老人聚在一起,有人照顧他們,陪他們聊天,讓老人不那么孤獨,也不用活得太辛苦。
敬老院的位置,大慶都想好了,就在臨沂下轄的蒙陰縣、費縣、平邑縣的中間搭界位置,或者其他三縣搭界的位置也可以。
他說,這樣方便附近的留守老人,偶爾還能回家看看。畢竟對于老人來說,故土難離。
“等我老了,也回安徽老家,為家鄉(xiāng)的留守老人理發(fā)”,大慶笑說,就是不知道,那時候,還能不能拿得動剪刀了。
一個叫We的工作室出品?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
作者:小未
編輯:裴大哥 | 丑橘
圖片:理發(fā)師大慶(快手ID:daqing19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