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口碑兩極化?你是飛船派、還是地球派!快來站隊

作者:張書樂
看罷《流浪地球》,飛船派和地球派吵成了一鍋粥。
竟然和大劉在書中的預言一樣,就差沒開打了。

還好,電影顧忌到了這一點,只是在片尾閃了一個鏡頭——一群游行的人高舉著“還我陽光”,為下一部做鋪敘。
可飛船派和地球派還是在現(xiàn)實中開噴了。
飛船派的思路很簡單,與其這么麻煩的帶著地球走,不如造一堆飛船移民。
地球派的要求不復雜,不帶著地球一起走,還有家嗎?
可背后,更多的人在爭論硬核科幻這個概念下,《流浪地球》夠硬嗎?

我們真的需要一條諾亞方舟嗎?
飛船派依據(jù)的理論大多來自歐美科幻。
簡單來說,大多數(shù)歐美科幻的末世解法,就是地球人移民,開著飛船。包括日系的。
于是乎,《2012》里雖然不飛天,也要開船;
《宇宙戰(zhàn)艦大和號》更是有一支龐大的移民船隊跟隨;
《絕世天劫》來不及跑路了,也是飛船上的好漢們上天搞鉆探;
《雪國列車》不開任何船了,但也是一輛限量版的VIP列車在末世的地球上茍延殘喘。
……
一切都來自于一個基本的思維邏輯——諾亞方舟。

面對茫茫洪水的末世景象,西方式的救贖就是一艘滿載著種子的諾亞方舟,駛向未知的遠方。
選擇的不同,來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基準,和是否硬核無關。
2012有多少硬核?變形金剛都是“狂轟亂炸賣拷貝”。也就《星際穿越》、《2001漫游太空》夠硬,更多的也還是設想著未來的技術如何進階高維,或者過去的歷史帶來的沉思。
在創(chuàng)世神話里蔓延世界各地的大洪水傳說里,中國的選擇一直都與眾不同。
不造船,不離家,最多只是三過家門而不入。
大禹治水的理念很簡單——要活一起活,絕不獨活。如果家沒了,種子流浪到哪里,都找不回家了。
于是乎,在影片里,吳京做出的抉擇是放棄種子計劃,去搏一把地球的未來,用自己的命。

這是原著所沒有的,但精神卻是原著里所一貫的。
原著中飛船派和地球派之間,從小孩子的玩鬧,最后變成了一場地球內部的戰(zhàn)爭:地球派用犧牲和堅持,選擇了一條最難卻更多人得救的路,哪怕最后被全滅而不悔。
還好,原著里地球派全滅的同時,太陽也坍塌了,結果所有人最后都變成了地球派,不管你自愿不自愿。

我們真的離不開地球嗎?
硬核與否,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末世。
中國的科幻元年,選擇了帶著地球一起走,哪怕最絕望的時刻,也不舍棄。
這是中國式的家國情懷。
很多飛船派則在說,西方也有家國情懷,真要有那一天,并不會舍棄家,只是選擇一條最可能的路。
電影和小說的魅力就在于變不可能為可能,然而或許骨子里,大劉依然用了一種中國式的家國情懷——故土難離。

每一個民族的家國情懷都是不一樣的。中國人遠離家鄉(xiāng),也要唱一曲“中國心”,撮一把故鄉(xiāng)土,時不時想念一下家鄉(xiāng)味……
至少,在過年的時候,這一切都化作了年味?;蛟S這也是這部電影在大年初一上映的所在。
如果用一個不恰當?shù)谋确剑蛟S貧道想用一句余光中的詩: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不好意思,咱們的船票,從來都是回家的票。國人的搶票,也一直都是為了回家,至少絕大部分如此。
而在西方式的思維里,則不是船票,而是一條船,船到何方,家就安在何方。
飄過重洋的五月花,最終變成了一個家的象征。甭管它裝著的和后來的人,是從歐洲何處來,是何民族,都變成了新大陸的人。
反倒是那部1977年的《根》,改編自黑人作家亞歷克斯·哈利所寫的同名小說的迷你電視連續(xù)劇,講述了一個和西方主流文化不太一樣的尋根血淚史。
不過,那是黑人的故事,他們到美洲,本就不是自愿來的……
你是飛船派,還是地球派?不重要,選擇不同。
最后都會如影片里的聯(lián)合政府一樣,決定放手一搏,拯救地球,而不是種子。

你覺得《流浪地球》夠硬?還是不軟?不重要,想法不同。
最終我們都不是為了吃爆米花而進的電影院。
但聽一曲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或許你會更有感同身受,然后站個隊吧。

長江 長城 黃山 黃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無論何時 無論何地
心中一樣親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著中華的聲音
就算身在他鄉(xiāng)也改變不了
我的中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