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美好的生活

(全文約2100字,閱讀約需5分鐘)
這個標題,頗像之前我《元氣囝仔》的長評的題目。雖然兩部動畫的主要制作人員不盡相同,也出自兩家不同的制作公司,但是它們的大體題材是相同的——都是日常番;最重要的是,它們所要表達的思想是相同的——都是描寫成年人的美好生活,向觀眾們表達“享受并擁抱美好生活”的思想。

這部番的主角是今年27歲的高中數(shù)學(xué)老師犬塚公平在半年前妻子離世后和自己5歲的女兒犬塚紬希(順帶一提,紬希和CV和《元氣囝仔》中久保田陽菜的CV是同一人,不過我并不是因為這個聲優(yōu)追這部番的)相依為命,但是他又不會料理,所以在遇到自己的家里經(jīng)營家庭餐廳的學(xué)生飯?zhí)镄▲B之前,他們父女一直吃著難吃的便當,直到一天犬塚老師意外遇到了獨自吃著母親的便當?shù)男▲B(話說一開始老師居然認不出自己的學(xué)生……),由此,一個圍繞著三個人之間展開的日常美食故事,就此開幕。

這部番要說有多驚艷,倒也沒有,無非就是在講述老師、女兒和學(xué)生之間的美食日常,大多是每天一道菜,當然也少不了在暗地里教觀眾們怎么做菜、怎么下佐料等。而犬塚老師也慢慢在和小鳥一起做飯的過程中慢慢掌握了做菜的技巧,他的廚藝也在不斷進步,女兒紬希的“真好吃”也在不斷肯定著他的努力成果;另一方面,學(xué)生小鳥也逐漸提升了下廚的熟練度,對“廚神”母親的依賴也越來越少,老師和學(xué)生之間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如果這就是劇情的全部設(shè)定,那么這部作品必定沒有什么特殊之處。因此,在人設(shè)方面,這部作品是相當有考究的。
男主犬塚老師育有一個女兒,而恩愛的妻子在半年前意外離世;女主飯?zhí)镄▲B在十年前就遭遇了家庭變故,父母離婚,自己跟著母親生活。但是,盡管在背景上男女主都很不幸,但是最后卻通過一系列溫馨的日常故事,撿拾到了屬于他們的美好。而小鳥的母親雖然很多情況下都不在,但是正是這樣,才給了小鳥和老師之間有了更多相處的機會。當然,最后一集,母親也終于是出現(xiàn)了,也給了老師見上小鳥的母親的一面的機會。兩個原本在家庭上遭遇不幸的主人公都能如此收獲美好,換做是我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是不是更是如此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吐槽:
“哎,接下來怎么又是考試啊,學(xué)不進去了!”
“這星期之前就得完成科目A論文了,我只寫到一半,還有科目B論文還沒動呢……”
“今晚又要加班,項目馬上就截止了,都這么努力還沒法完成,得怎么向領(lǐng)導(dǎo)交代啊!”
……
看上去,我們的生活似乎被各種繁忙的事務(wù)占據(jù)了,就連吃飯睡覺的時間,可能還得思忖事務(wù)。然而就像是我《點兔》的長評所說的一樣,當我們注視著遠處的終點時,周遭的風(fēng)景再怎么美好,也會被我們忽視、忘卻。相反,如果能夠在自己的課業(yè)、工作之余,在該放松的時候——比如吃飯,如果經(jīng)濟上條件允許,與其只是點個外賣填飽肚子,不如去就近的一家特色餐廳,偶爾品嘗一下美味的料理,有何不可呢?

除了家庭背景,三位主人公的年齡也是一個值得考究的點。
犬塚老師27歲,飯?zhí)镄▲B16歲,紬希5歲,這正好對應(yīng)了三個不同的年齡段——成年、青年、孩童。通過三個不同年齡段的主人公的角度,折射出三個不一樣的世界。這和我之前看的《元氣囝子》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有成年、青年和孩童的主人公的設(shè)定。通過這樣的設(shè)定,即使是不同年齡段的觀眾,也能迅速代入自己所在的年齡段的主人公中,品味劇中人物的生活。其中最有內(nèi)容的應(yīng)該就是今年年僅5歲的紬希了,相信很多人都喜歡孩子的設(shè)定,因為他們往往代表著純真、無邪,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可愛。這年頭還有哪個二次元不是一個蘿莉控呢?我也是如此,也是非常喜歡紬希這個角色,當然我也是個蘿莉控,但是更重要的是因為紬希這個角色讓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自己。紬希不喜歡吃青椒,遇到青椒就把青椒全部掃到一邊不愿意吃,即使是切成碎片也能慢慢挑出來。我現(xiàn)在當然有不喜歡吃的東西,但是即便再不喜歡,我也會勉強吃上幾口,不過二十年前,也就是我大約五六歲那會,遇到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我都是完全拒絕,但是我母親不是犬塚老師這種能通融的人,我也記不清自己當年被母親灌了多少不喜歡吃的東西。同樣,最后一集,紬希在餐廳里大吼大叫的情形,很多彈幕說“熊孩子打一頓就可以了”,我卻發(fā)不出來——誰小時候不是一個熊孩子呢?只是我的父母比較懂事理,知道公眾場合不好教育,都會回到家里才教育我的。只是孩子的天性,需要做的不是一味打壓,而是引導(dǎo)罷了。所以才有后來,紬希在幫忙的時候因為調(diào)皮搗蛋被別人指責“只會幫倒忙”的時候,老師對紬希說的“紬希不喜歡被訓(xùn),爸爸我也不喜歡訓(xùn)人,但是該訓(xùn)的時候還是得訓(xùn),只是我昨天的方法不對,所以我現(xiàn)在向你道歉。”
換在我身上,以前在我高中的時候曾經(jīng)也很反感在公眾場合大喊大叫的小孩,但是父親教育過我“這都是小孩的天性,況且你小時候不也是這樣的?”之后,我也學(xué)會了換位思考。所以再看到劇中紬希的這一舉動時,也就不好再怎么指責紬希了。

和《元氣囝仔》一樣,這部番也是通過成年人、青年人和幼兒的角度,敘說著生活的美好一面。此外,也通過塑造紬希天真無邪、不諳世事的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孩童眼中的世界。或許,通過一部作品折射生活的美好和孩童的頑皮而反射出大多數(shù)人的過往,就是這部番的精髓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