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3.3.3 感覺——事物及其特性的映像
【本文轉(zhuǎn)載自三聯(lián)書店1960年 僅供學習參考】
3、感覺? ? ? ??事物及其特性的映像
? 一切知識歸根到底都來源于感覺,因此,知識的真理性問題首先取決于我們的感覺是否正確;是否能正確地反映物質(zhì)事物及其特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依據(jù)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對這一問題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從感覺開始,在人的認識的每一次動作中,都具有客觀正確的內(nèi)容。人的感覺同他的知覺和表象一樣,都是事物及其特性的反映或映象。
? 但是,有一些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卻否認這一點。
? 19世紀中葉德國著名的生理學家約·彌勒研究了人的感覺器官的結構,他指出,例如人獲得光的感覺,不僅由于光線的作用,而且由于電流對視神經(jīng)的刺激,由于對視神經(jīng)的機械的作用等等。根據(jù)這一點,彌勒便做出了極其錯誤的結論,認為我們的感覺只轉(zhuǎn)達相應感覺器官的狀態(tài),至于在我們之外存在著什么樣的事物及其特性如何,則絲毫也不能說明。彌勒的學說被叫做“生理學唯心主義”,流傳頗廣。
? 19世紀德國的另一個大科學家?!ず諣柲坊舸?,也不相信感覺器官的提示。
? 同意這些科學家的觀點的人認為,感覺不是映象,它不過是用來標明和表明這些或那些現(xiàn)象的記號、符號、象形文字,而并不反映這些現(xiàn)象的客觀本性。這種觀點把感覺從作為聯(lián)系人和外部世界的橋梁,變成了阻礙人們接近外部世界的不可克服的障礙物。因為在這種觀點看來,對事物的認識是不可能的。不僅如此,這種不可知論的觀點會引導到否認事物的客觀存在。因為,記號或符號完全不必符合客觀實在。在哲學史上,正是通過否認感覺是事物的客觀特性的反映,而為主觀唯心主義鋪平了道路。但是,這種否認完全違反了人類的全部經(jīng)驗和科學的材料。
? 對動物界進化的研究表明,動物以及后來的人的感覺器官,乃是在有機體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和完備起來的。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感覺器官逐步適應了外部世界,以便保證在周圍條件中正確地判定方位。列寧寫道:“假如人的感覺沒有使人對環(huán)境具有客觀的正確的觀念,人這個生物機體就不能適應環(huán)境。”[1]
? 如果感覺不給我們提供出關于事物及其特性的比較正確的知識,那么思維也就不能是正確的。因為,思維來源于感覺,并以感覺為依據(jù)。這樣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正確的知識,人就會陷于幻夢和幻想的世界里,不能生存下去。
? 當然,在感覺中存在著主觀的成分,因為感覺是同人的感覺器官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活動、同人的心理聯(lián)系著的。任何映象都不可能和被反映的事物完全等同,映象總是比較近似地和不夠完全地表現(xiàn)出事物的特征。但是感覺不只是人的心理的主觀狀態(tài)?!?strong>感覺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列寧)[2]。
? 因此,感覺包含著客觀真理。這是唯一科學的唯物主義的觀點。列寧曾再三著重指出:“當一個唯物主義者,就要承認感官給我們揭示的客觀真理?!?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3]
? 人們通過感性的經(jīng)驗所獲得的感覺、知覺和表象,構成認識的開端、認識的起點。但是,認識并不停止在這個起點上,它繼續(xù)前進,上升到抽象思維的階段。
注:
[1] 《列寧全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4卷第182頁。
[2] 《列寧全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4卷第116頁。
[3] 《列寧全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4卷第1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