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 ——花開荼蘼 農(nóng)事方勤

?

? ? ? ? 芒種,是夏季的第三個節(jié)氣,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九個節(jié)氣,即仲夏之始。芒種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
? ? ? ??于每年陽歷6月5-6日交節(jié),太陽抵達黃經(jīng)75°為芒種。
? ? ? ??壬寅年芒種交節(jié)時刻——
? ? ? ??陽歷6月6日00:25:37。




?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jié),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p>
? ? ? ??《孝經(jīng)緯》:“小滿后十五日,斗指丙,為芒種......曰芒種者,言有芒之谷可播種也。”

? ? ? ??芒種為五月節(jié),消息卦為姤卦。
? ? ? ??姤者,遇也,柔遇剛也。
? ? ? ??姤卦六爻,一爻一候,代表芒種至小暑的三十天。

? ? ? ??《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時義大矣哉!
? ? ? ??《象》曰:天下有風,姤;后以施命誥四方。

? ? ? ??消息卦所反映的,俱為潛于天地、先于人知的隱秘的消長規(guī)律。
? ? ? ??人們感知的是表,卦象洞見的是里。
? ? ? ??人們看到的是果,卦象揭示的是因。
? ? ? ??人們發(fā)現(xiàn)的是著,卦象體察的是微。
? ? ? ??芒種與夏至合用姤卦。
? ? ? ??姤卦,與夬卦為相倒,與復(fù)卦為相反。
? ? ? ??上方五爻為陽。天道行乾,已至盡頭。底部初爻,一陰方生。這便是最直觀的“夏至一陰生”——
? ? ? ??從夏至開始:
? ? ? ??由測影可知,日影日長一分;
? ? ? ??由卦象可知,陰爻月升一根。
? ? ? ??此時,人們只當伏未至,暑未來,夏正未央。
? ? ? ??實則,逆轉(zhuǎn)之機悄然開啟,太陽南移,日高下降,威力開始遞減,陽始衰矣。
? ? ? ??天機隱秘處,人所不覺時,陰陽已是此消彼長。
? ? ? ??但在地表,以人體感官而言,自冬至以來持續(xù)積聚的陽氣卻不能戛然而止,地表吸收的熱能仍遠大于散失。熱感將以其巨大慣性,更加登峰造極,即將進入炎熱難耐的酷暑節(jié)令。人們要真正知涼,還需待到秋后處暑。


▲ 北緯35度? 6月初? 南天星空
? ? ? ??《禮記·月令》:
? ? ? ??仲夏之月,日在東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 ? ? ??這便是說——
? ? ? ??仲夏之月,日躔于朱雀第一宿之井宿。
? ? ? ??初昏時刻,亢宿(即蒼龍之第二宿)居于南方中天。
? ? ? ??拂曉時刻,危宿(即玄武之第五宿)居于南方中天。

▲ 北緯30度? 6月6日20:00? 軫宿南正

▲ 北緯30度? 6月6日20:00? 東南星空
春季大弧線? 春季大三角? 春季大鉆石
? ? ? ??當代芒種昏時星位,軫宿南正,角亢兩宿尚在東南,即將南正,與《禮記·月令》大致吻合而整體略偏東。
? ? ? ??說明自《禮記》成書的戰(zhàn)漢以來兩千年,星空與歲時的匹配關(guān)系變化不大,但已顯出約相當于兩宿距度的歲差。

? ? ? ??《孝經(jīng)緯》:“小滿后十五日,斗指丙,為芒種......曰芒種者,言有芒之谷可播種也?!?br>
? ? ? ??《淮南子·天文訓(xùn)》:“......加十五日指丙則芒種,音比大呂?!?

? ? ? ??芒種,在陽則太陽黃經(jīng)75°,在陰則北斗星柄指向丙(天干)或巳午間(地支),在卦則古人稱為乾(先天八卦)或離(后天八卦)的方向,即南方。


? ? ?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 ...其蟲羽,其音徵,律中蕤賓,其數(shù)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 ? ? ??芒種在五月,律呂為六律第四——蕤賓。
? ? ? ??《白虎通義·五行》中講:“五月謂之蕤賓,蕤者,下也;賓者,敬也。言陽氣上極,陰氣始,賓敬之也。”
? ? ? ??《禮記正義》:“蕤賓,蕤,繼也;賓,道也,言陽氣始道陰氣,使繼養(yǎng)物也,位於午,在五月?!?br>
? ? ? ??華夏古樂有十二音高——
? ? ? ??黃鐘、大呂、太蔟、夾鐘、姑洗、仲呂、
? ? ? ??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yīng)鐘。
? ? ? ??其中,單數(shù)稱律,雙數(shù)稱呂,合稱“十二律呂”。

? ? ? ??十二律以隔八相生法與三分損益法,次第求得。
? ? ? ??故應(yīng)鐘隔八,三分益一,復(fù)生蕤賓。
? ? ? ??《漢書·律歷志上》:“蕤賓:蕤,繼也;賓,導(dǎo)也,言陽始導(dǎo)陰氣使繼養(yǎng)物也。位于午,在五月?!?/p>







? ? ? ? ▲ 入梅:降水明顯增多
? ? ? ??唐竇?!侗惫掏硖鳌罚骸八畤⒎N后,梅天風雨涼。露蠶開晚簇,江燕繞危檣?!标懹巍稌r雨》:“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p>
? ? ? ??芒種時節(jié)沿海多雨,我國東南先后入梅。
? ? ? ??何時入梅,各地有不同節(jié)點,民間亦有不同說法。一說“芒種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一說“芒種后逢壬入梅,夏至后逢庚出梅”。陸游《入梅并序》:“吳俗以芒種后得壬日為入梅?!遍}人則以“立夏后逢庚日為入梅,芒種后逢壬日為出梅”??傊肥於嘤昙礊槿朊?。
?? ? ? ?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東南華南季風雨帶穩(wěn)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節(jié)。黃淮平原、西南地區(qū)從6月份也開始進入一年中的多雨季。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區(qū)冰雹天氣開始增多。

? ? ? ??▲ 近暑:氣溫持續(xù)升高
? ? ? ??芒種期間,無論南方北方,均有可能出現(xiàn)35℃以上高溫天,黃淮、西北東部甚至出現(xiàn)40℃以上高溫。但青藏高原及黑龍江北部某些地區(qū),尚未真正入夏。


? ? ? ??芒種時節(jié),正是收麥種稻時。
? ? ? ??于我國大部而言,芒種一到,夏熟作物要收獲,夏播作物要下地,春種作物要管理,收、種、管交叉,簡稱“三夏”,是一年中最忙的時節(jié),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

? ? ? ??▲ 一要不失時機地收
? ? ? ??此時麥已熟,但小麥成熟期短,收獲的時間性很強,天氣變化對小麥最終產(chǎn)量影響極大。
? ? ? ??此時沿江多雨,黃淮平原即將進入雨季,若遇連陰雨天氣及風、雹等,往往使小麥因不能及時收割、脫粒和貯藏以致麥株倒伏、落粒、穗上發(fā)芽霉變及“爛麥場”等,眼看到手的莊稼毀于一旦。
? ? ? ??“收麥如救火,龍口把糧奪”的農(nóng)諺,正說明了麥收季的緊張氣氛,必須抓緊一切有利時機,搶割、搶運、搶脫粒。

? ? ? ??▲ 二要不失時機地種
? ? ? ??芒種最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同時也是農(nóng)作物種植時機的分界點。萬物生長靠太陽。過了這一節(jié)氣,日中則昃,太陽南歸,陽氣漸弱,農(nóng)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
? ? ? ??大量的試驗和生產(chǎn)實踐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薯等作物的產(chǎn)量均隨播(栽)期的推遲而明顯降低,播(栽)過遲的甚至不能成熟,得不到任何效益。
? ? ? ??天時不可違,天機不可失。
? ? ? ??“芒種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種豆不怕早,麥后有雨趕快搞”、“芒種不種,過后落空”。麥收以后應(yīng)抓緊搶種搶栽,時間就是產(chǎn)量。即使遇旱,也要積極抗旱造墑播種,切不可消極等雨,錯過時機。

? ? ? ??▲ 三要不失時機地管
? ? ? ??芒種后雨水漸多,氣溫漸高,棉花、春玉米等春種莊稼已進入需水需肥與生長高峰,不僅要追肥補水,還需除草和防病治蟲。




? ? ? ??“開到荼蘼花事了。”節(jié)到芒種,殘紅褪盡。
? ? ? ??有花朝節(jié)迎花神之俗,便有芒種節(jié)送花神之禮。
? ? ? ??舊日閨閣中,為花神餞行的風俗十分流行,有的把絲帶系在花枝上,有的把掉落的花瓣粘在樹上,感恩花神,期盼再會。

? ? ? ??夏到仲夏才是夏。原來芒種雖是夏季第三個節(jié)氣,卻是春夏之交的大節(jié)令,亦是花季謝幕的大終點。
? ? ? ??民間便以二月花朝節(jié)迎花神,五月芒種節(jié)送花神?;ㄉ褚灾俅簛?,以仲夏去。有迎便須有送,也算佳期如夢,善始善終。一季花期盡,只待來年再會。

? ? ? ??《紅樓夢》里兩次提到芒種,里頭說到送花神:
? ? ? ??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jié)這日,都要擺設(shè)各種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謝,花神退位,須要錢行。
? ? ? ??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旄尾執(zhí)事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顆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里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 ? ? ??芒種這天,大觀園里所有女子集齊送花神,唯黛玉獨自“葬花”,吟《葬花吟》。一曲《葬花吟》,是為那些青春女子乃至整個大觀園,下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命運預(yù)言。
▽ 江南花神文化 詳見下帖?▽


? ? ? ? 曹操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是盡人皆知的典故。
? ? ? ??曹操似是愛梅之人,與梅有緣。青梅煮酒之外,更有望梅止渴。這兩則梅字成語俱系于曹操一身。
? ? ? ??再說這青梅煮酒。曹操行至院中,正值梅子青青,掛在枝頭,想到去年望梅止渴的經(jīng)歷,便邀劉備青梅煮酒。席間論天下英雄,機鋒回轉(zhuǎn),殺氣暗藏。
? ? ? ??實際上,人們誤解了“青梅煮酒”。

? ? ? ??問題一:《三國演義》到底是怎么講的?
? ? ? ??細看《三國演義》原文:“隨至小亭,已設(shè)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
? ? ? ??分明可見,酒是飲品,梅是下酒佐酒之果。酒是酒,梅是梅。

? ? ? ??問題二:漢代到底有沒有青梅煮酒?
? ? ? ??飲煮酒,嚼青梅,此種風雅食俗,約興于宋代。傳世宋人詩詞,記下大量青梅煮酒的雅宴情境——
? ? ? ??蘇軾《贈嶺上梅》: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 ? ? ??晏殊《訴衷情》:青梅煮酒鬭時新,天氣欲殘春。
? ? ? ??姜夔《鷓鴣天》:呼煮酒,摘青梅,今年官事莫徘徊。
? ? ? ??吳泳《八聲甘州·和季永弟思歸》:況值清和時候,正青梅未熟,煮酒新開。
? ? ? ??李清照《蝶戀花》: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
? ? ? ??司馬光《看花四絕句呈堯夫》:手摘青梅供按酒,何須一一具杯盤。
? ? ? ??青梅是入春以來最早采食的水果,帶著未熟的青澀酸脆。煮酒是帶著臘香、久醅新發(fā)的醇鮮美酒。梅酒相配,一口梅酸刺激,一口酒醇調(diào)和,無論時令時節(jié)還是視覺味覺都十分搭配,因而以梅佐酒成了生活中的常見情境。
? ? ? ??羅貫中在創(chuàng)作《三國演義》時,實是將后世之俗,移花接木,化作古人的情節(jié)了。

? ? ? ??關(guān)鍵在于,開酒煮酒的時節(jié)與青梅采摘的季節(jié)相遇合。
? ? ? ??酒釀成后,要蒸煮泥封貯存數(shù)月,一般以“泥之季冬者佳”,也即在臘月釀?wù)裟喾赓A存,至暮春、初夏開壇發(fā)售飲用。
? ? ? ??宋人有所謂“開煮”之說,指打開泥封,發(fā)售煮酒。宋真宗詔內(nèi)酒坊法酒庫支“煮酒以四月一日”,即指內(nèi)庫四月一日開始發(fā)放煮酒?!伴_煮”節(jié)點大抵在寒食至初夏間,與青梅采食的時令基本吻合。

? ? ? ??問題三:青梅煮酒到底怎么吃?
? ? ? ??陸游《村居初夏》:
? ? ? ??煮酒開時日正長,山家隨分答年光。
? ? ? ??梅青巧配吳鹽白,筍美偏宜蜀豉香。
? ? ? ??從陸游詩中看出,宋人品梅,還需蘸鹽。
? ? ? ??青梅、白鹽、春筍、煮酒,巧妙相遇,構(gòu)成了最當令的食品組合與江南人家的風物情趣,并進入羅貫中筆下,把宋以來的生活情境來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挪移,成就了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傳世佳話。
? ? ? ??或曰:何不以梅蘸糖?
? ? ? ??古糖主要出于甘蔗,來源狹窄,提煉難度大,加工周期長,產(chǎn)量小,很金貴,并非日用之物,亦非必需之品。相比之下,糖少鹽多,糖貴鹽賤。故鹽梅成一時絕配。



? ? ? ??于農(nóng)人而言,每到芒種——
? ? ? ??新麥方收,正當慶豐;
? ? ? ??水稻剛栽,更須祈豐。
? ? ? ??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
? ? ? ??對于吃貨來說,這一天可是大有口福。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fā)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再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五谷豐登,求家人平安。
? ? ? ??在安徽皖南績溪等地,一直傳承著芒種安苗之俗。屆時,家家戶戶用新麥面做成安苗包等面點,蒸熟后祭祀汪公菩薩。人們先抬著坐轎的汪公像上祭臺,敬獻三牲與安苗包,宣讀祭文。祭祀結(jié)束,又抬汪公像到田邊看稻,人們依次向汪公祈禱秧苗安穩(wěn)扎根,稻作豐收,人畜平安。


? ? ? ??天氣越來越熱,百蟲齊出,蚊蠅孳衍,濕毒釋放,易傳染疾病,故五月有“毒月”之謂,五日有“毒日”之稱。毒月毒日,即是端午。驅(qū)疫辟邪,就成了這一時令的人間主題。
? ? ? ??陽歷午月或陰歷五月對應(yīng)芒種、夏至這兩個節(jié)氣。端午節(jié)主要對標夏至,也可以廣義地對標整個午月,必在芒種、夏至期間。在南方有些省份,端午節(jié)分頭、大、末三節(jié)。五月初五“頭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五月廿五“末端午”。總之整個五月,實際都是端午概念的覆蓋范圍,亦是端午主題的適用范圍。
? ? ? ??此時家家戶戶在門楣懸掛菖蒲,辟邪驅(qū)毒。所以,又稱五月為“蒲月”。
▽ 端午歲時微課 詳見下帖?▽




? ? ? ? 中醫(yī)理論講五時、五行、五臟,彼此密切對應(yīng)。芒種時節(jié),五時為夏,五臟為心,五行為火,五味為苦,五氣屬暑,在體主脈,開竅于舌,其華在面,方位為南。
? ? ?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三月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jié)氣。
? ? ? ??仲夏在陰歷五月。此時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有利于心臟的生理活動,四季養(yǎng)生應(yīng)順應(yīng)季節(jié)變化,因此,在整個夏季養(yǎng)生要特別注重對心臟的養(yǎng)護。

? ? ? ??《醫(yī)學源流論》曰:“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p>
? ? ? ??《醫(yī)學入門》曰:“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p>

? ? ? ??中醫(yī)文獻中,心釋為血肉之心與神明之心。血肉之心,指肉身之心;神明之心,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具主宰力之心。
? ? ? ??芒種對應(yīng)方位為南,對應(yīng)地支為午,對應(yīng)臟器為心,需要注意的部位為頭。
? ? ? ??夏季屬火,其氣通于心。炎熱的天氣易使人心浮氣躁,心神不寧。以現(xiàn)代醫(yī)學論之,夏季溫度較高,血液循環(huán)加速,人體水分流失加快,引起血液粘稠、血壓增高等問題,因而加重心臟負擔。
? ? ? ??所以,炎夏是對心的最大考驗,養(yǎng)心至關(guān)重要。
? ? ? ??五運六氣:
? ? ? ??主氣:少陽相火
? ? ? ??客氣:少陽相火
? ? ? ??司天:少陽相火
? ? ? ??中運:木運太過
? ? ? ??主運:少徵
? ? ? ??客運:少徵

? ? ? ??坐功:每日寅、卯時,正坐,一手舉托,一手拄按,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
? ? ? ??治病:肺腑蘊滯邪毒,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鼻赤、目黃、心煩作痛、掌中熱諸痛。

陳摶老祖《坐功導(dǎo)引祛病圖》
? ? ? ??在二十四節(jié)氣與椎體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中,芒種對應(yīng)人體胸6椎。

? ? ? ??胸6椎 ——芒種
? ? ? ??對應(yīng)范疇:胃痛、肝區(qū)痛、上腹脹、肋間痛、膽石癥、胃潰瘍、胃灼熱感、嘔吐、消化不良、口瘡、上腹痛、背痛



? ? ? ??▲ 不生閑氣? 宣泄有度
? ? ? ??芒種時氣溫濕熱,人易煩躁不安。要始終保持愉悅的心情,不可惱怒憂郁,應(yīng)宣泄有度,通泄自如,事事都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不生閑氣,不發(fā)悶氣,豁達大度,自然順變。


? ? ? ??▲?晚睡早起? 順乎陰陽
? ? ? ??晚睡早起,以順應(yīng)晝長夜短的時令特點。適當接受陽光照射但要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yīng)旺盛的陽氣,利于氣血運行、振奮精神。中午最好小睡一會,時長以30分鐘至1個小時為宜,以解除疲勞,利于健康。


? ? ? ? ▲ 飲食素淡? 疏泄沖和
? ? ? ??芒種飲食之要義在于平衡陰陽,核心在于護心養(yǎng)心,功效在于清熱、祛濕、降脂、泄火。
? ? ? ??芒種時節(jié),人體消化功能相對較弱,暑濕困脾。故飲食宜減酸增苦,宜清淡,不可過度追求厚味或補益。元代醫(yī)家朱丹溪說“少食肉食,多食谷麥菜果,自然沖和之味”。
? ? ? ??勿過咸、過甜。過咸,體內(nèi)鈉離子過剩,使血壓升高,甚者造成腦血管功能障礙。過甜,易導(dǎo)致高血脂、高血糖及高膽固醇癥,嚴重的還可誘發(fā)糖尿病。
? ? ? ??忌食甘肥滋膩、生濕助濕之物,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酸澀辛辣、性屬溫熱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以防濕熱壅滯腸胃,減少對心腦血管的負荷與壓力。

? ? ? ??推薦:苦瓜、黃瓜、冬瓜、粳米、紅米、赤小豆、綠豆、苡米、莧菜、香菜、油菜、甘藍、芹菜、扁豆、蓮子、百合等。



? ? ? ??▲ 早晚運動? 避免劇烈
? ? ? ??芒種濕熱,易使人有倦怠感,應(yīng)利用早晚時段開展室外活動,或散步,或慢跑,或進行其他有益的健身鍛煉。
? ? ? ??不宜在濕地停留過久,或在霧霾嚴重的時日外出,且不宜劇烈活動,避免出現(xiàn)大汗淋漓而傷陰損陽。


?? ? ? ??人與天地同構(gòu),樂與宇宙相契。故人、樂可通。
? ? ? ??《黃帝內(nèi)經(jīng)》有“五音療疾”之論,即結(jié)合五行對人體體質(zhì)分類,施樂以促進人體臟腑功能和氣血循環(huán)的正常協(xié)調(diào),改善身與心的不平和狀態(tài)。
? ? ? ??在中醫(yī)心理學中,音樂可以感染、調(diào)理情緒,進而影響身體。在聆聽中讓曲調(diào)、情志、臟器共鳴互動,達到動蕩血脈、通暢精神和心脈的作用。生理學上,當音樂振動與人體內(nèi)的生理振動(心率、心律、呼吸、血壓、脈搏等)相吻合,即產(chǎn)生生理共振共鳴。這便是“五音療疾”的身心基礎(chǔ)。

? ? ?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 ...其蟲羽,其音徵,律中蕤賓,其數(shù)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 ? ? ??《黃帝內(nèi)經(jīng)》:...心屬火,在音為徵,在志為喜。
? ? ? ??夏音為徵,屬火主長。絲弦類的古琴、熱情高亢的嗩吶與管弦樂的演奏,多為徵調(diào)式,清朗悅耳,節(jié)奏分明,屬火音。音同其理,中醫(yī)醫(yī)理中,心屬火,有熱量,絲弦聲可撥動人的心弦。徵調(diào)入心,對心血管功能具促進作用,對血脈淤阻的各種心血管疾病療效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