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鴨丨自由—— 德國觀念論的核心概念丨哲學考研


/自由/
導言
自由(freedem,F(xiàn)reiheit)是德國觀念論(idealism,Idealismus)哲學的一大核心概念,也是哲學史上的經(jīng)典議題。在古希臘時代,自由意識已經(jīng)在希臘神話、公民生活中萌芽、展現(xiàn);中世紀哲學中,奧古斯丁首次提出了自由意志并從此出發(fā)來解釋惡的來源問題;隨著近代啟蒙運動的發(fā)展,自由問題在理論探討與實踐活動中皆深入展開,在德國觀念論時期到達頂峰,從康德的意志自律原則到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自身運動,在這個過程中,自由不但逐步恢復了古希臘哲學中的存在論意義,而且在理性中獲得了它的穩(wěn)固基礎,體現(xiàn)出人之為人的精神本性。我們今天就簡要介紹德國觀念論的四位哲學家(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在自由問題上的核心觀點。
Part.1?原典尋蹤
康德的“批判哲學體系”從多重維度回應了“人是什么”這一問題,致力于說明在一個受機械因果規(guī)律支配的世界上人何以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概念我們主要介紹先驗的自由和實踐的自由(除此之外,還有“自由感”思想)。在《純粹理性批判》先驗辯證論的宇宙論第三組二律背反中,正題肯定了先驗自由對于經(jīng)驗世界(自然界)而言的必要性,“自然法則的原因性并沒有表明,世界的諸顯象都能夠出自唯一的因果性。還有必要假定一種出于自由的因果性來對它們予以解釋。”反題則說明自由因是不必要的,經(jīng)驗世界中的一切現(xiàn)象只是受到必然規(guī)律的決定,現(xiàn)象序列沒有任何自行產(chǎn)生的可能,“不存在自由,相反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僅僅受到自然法則的支配。”康德在正題中首次提出了先驗自由的定義,并且將其界定為一種“絕對的自發(fā)性”,用它來指代時空之中經(jīng)驗現(xiàn)象的序列之所以相繼發(fā)生的根本原因(例如:“太陽每天都必然會升起”、“四季始終交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純粹理性批判》所提出的自由主要是廣義的自由,是指與自然因果性相對而言的自由因果性,因而是從經(jīng)驗知識(現(xiàn)象序列)整體得以可能的先天條件的意義上去討論自由概念。
在《實踐理性批判》的序言中,康德又提出了一種狹義的自由,即實踐的自由,據(jù)此說明在“知性為自然立法”之外還需要“理性為自身立法”,即“自由是道德律的存在根據(jù),道德律是自由的認識根據(jù)”。在理性的實踐運用中,自由和道德律互為根據(jù),人作為能夠自由思維和行動的存在者,就應當以道德律來指導自身的具體實踐,特別是道德行動(例如:僅僅出于道德的意念救落水的小孩,而非出于偏好、獎賞等外在的想法),道德律就是實踐理性用來規(guī)定意志的根本原則和道德動機??档略凇秾嵺`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分第二卷中提出了純粹實踐理性的三條公設,其中之一正是意志自由,“第二條公設的根據(jù)在于,必須預先設定人是可以不受感性世界擺布的,能夠按照理智世界的規(guī)律,即自由的規(guī)律來規(guī)定自己的意志。”由此可見,實踐自由最主要的意義在于說明人在行動及其動機方面的自我規(guī)定、自身立法;實踐理性的“意志自由公設”致力于解決思辨理性中先驗自由的難題,說明在實踐的領域中自由所處的核心位置,實踐自由具體體現(xiàn)為理性主體的意志自律,即“第二個是自由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上,思辨理性必然陷入相互沖突[即二律背反]中,為了解決[思辨理性的]這種沖突,[實踐]理性只能通過自由的公設,設定一個雖然可以大體設想,然而不能在客觀實在性方面加以證明和確定的概念[即自由]?!笨傊档碌淖杂筛拍钪饕砻?span id="s0sssss00s" class="color-yellow-04">自由與實踐理性是相互統(tǒng)一的,這個觀點在費希特的知識學中得到了進一步推進。
費希特稱自己的“知識學體系”是一個“自由的體系”,他把康德的先驗主體改造為絕對主體(絕對自我),自由體現(xiàn)為絕對自我的設定活動本身。在《全部知識學的基礎》中,費希特提出了知識學的三條最純粹的原理,第一條原理是自我設定自身(表達為A=A的邏輯同一律形式),費希特說“自我的那種自己設定自己的活動是它的純粹活動……它同時既是活動者,也是活動的產(chǎn)物;既是行為者,又是行為產(chǎn)生的結果;活動和行動是同一件事情,因此那個‘我存在’是一種行動的表達方式,卻也是唯一可能的行動的表達方式,這一點是全部知識學必須表明的。”由此可見,絕對自我既是引起一切行活動(行動)的根本原因,又是活動所導向的最終結果,也是這個創(chuàng)造活動過程本身,原因與結果在絕對自我自由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達到了完全的同一,自由也因此具有了本體論的意義。第二條原理是自我設定非我(表達為非A≠A的邏輯矛盾律形式),這條原理討論的是自我的對立面,表達為一個反設定的命題,即“原來設定的只不過是自我;自我只是絕對地設定的。因此只能給自我絕對地設定對立面。那與自我對立的就=非我。”費希特借助第二條原理說明“自我”的反面是“非我”、存在的反面是非存在或虛無(例如:數(shù)學中實數(shù)1與虛數(shù)-1的關系),但是自我和非我是不能分開討論的,沒有自我也就談不上非我。因此,費希特從前兩條原理推導出了第三條原理,自我與非我統(tǒng)一(表達為A與非A的邏輯根據(jù)律形式)即“自我在自我之中設定一個可分割的非我與可分割的自我相對立”,“自我應該與自身等同,然而又應該與自身對立。”第三條原理說明,絕對自我的設定活動展現(xiàn)了意識自身的同一性,無條件的意識(絕對自我)將一切有條件內(nèi)容(自我)和有條件的形式(非我)都囊括于自身之中。費希特以絕對自我的自發(fā)且自由的意識活動統(tǒng)一了存在和非存在、實在與否定,絕對自我在這種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也豐富和發(fā)展了自身的內(nèi)容??傊M希特視唯心論哲學為唯一真正的哲學,認為只有唯心論哲學才能展現(xiàn)絕對自我在其設定活動中的自由本質(zhì)。
謝林從主客體的絕對同一性前提出發(fā),將康德和費希特那里的主體自由拓展為一門“自由的動力學”,他不僅關注知識的客觀對象,而且關注產(chǎn)生知識及其對象的活動本身,先驗唯心論致力于尋求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的會合點。在《先驗唯心論體系》中,謝林提出“自然與自由完全等同,并且經(jīng)歷了同樣的加番,但是只要有自由,自由就必須高于自然。”“自然科學的最高成就應當是把一切自然定律都徹底心智化為直觀與思想的規(guī)律。”一方面,一切知識都以主觀的東西(自由)和客觀的東西(自然)的一致性為基礎,另一方面,自然現(xiàn)象(質(zhì)料)的最終體現(xiàn)和最高級別的反映正是人及其思維(形式);謝林還說明了哲學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雙重特質(zhì),由此將哲學視作一種理智直觀的活動,“哲學思維也是一種行為,但不只是一種行為,它同時是這種行為終的一種恒久的自我直觀。”理智直觀的活動是最原初的、純粹無意識的、絕對自發(fā)的活動,因而它也是完全自由的活動,事物存在的活動也是通過自我的思維活動而呈現(xiàn)出來的。因此,從客觀上看自然永恒地生成著,從主觀上看自我無限地創(chuàng)造著,研究自然(客體)的理論哲學和研究自由(主體)的實踐哲學互為前提,自由的動力就存在于主客同一的理智直觀活動中。
黑格爾將絕對精神作為自由產(chǎn)生的本體,絕對精神創(chuàng)造主體和客體、自我運動和自我發(fā)展的過程就是自由不斷實現(xiàn)的過程,其中體現(xiàn)了邏輯和歷史相統(tǒng)一的原則。自由問題在黑格爾的《邏輯學》《歷史哲學》《法哲學原理》《哲學全書》等諸多文本中皆有深入表達,我們以《哲學全書》為例,看看黑格爾是如何討論自由問題的。黑格爾在《哲學全書》的第一部分邏輯學(《小邏輯》)中說明自由要通過概念的發(fā)展體現(xiàn)出來,“若是我們把自由視為必然性的抽象的對立面,那么這就是抽象的自由概念。反之,真正理性的自由概念便包含著被揚棄了的必然性在自身內(nèi)。”黑格爾認為康德的批判哲學僅僅看到自由和必然的外在對立(自由與必然的矛盾或二律背反),而沒有看到兩者的內(nèi)在同一,知性思維導致自由只能存在于現(xiàn)象的彼岸(應然的、抽象的道德律形式)。實際上,黑格爾認為自由在理性思維中不僅是現(xiàn)實的、而且是具體的,他將謝林的主客同一性原則與費希特的三一式辯證法結合起來,邏輯學的概念從最抽象的普遍性(純存在)向最具體的普遍性(理念)的運動過程就是自由的展開過程,從前一環(huán)節(jié)向后一環(huán)節(jié)的自我規(guī)定、否定和揚棄對立面以達到全新統(tǒng)一的邏輯推演活動,也正是概念的否定辯證法。
在《哲學全書》的第三部分精神哲學中,黑格爾再次說明哲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概念和自由,“只要概念和自由一天還不是哲學的對象和靈魂,哲學的任務就一天沒有得到真正的和內(nèi)在的解決。”同時,自由不僅是主觀精神(邏輯學的概念運動),而且是一種客觀精神,“它存在于實在的形態(tài)中,亦即存在于一個要由它去創(chuàng)造并且已經(jīng)由它創(chuàng)造了的世界中;在這個形態(tài)里,自由是作為現(xiàn)成已有的必然性而存在著的。這是——客觀精神。”自由外化為現(xiàn)實世界(倫理國家)及其永恒發(fā)展的歷史過程,自由通過抽象法、倫理、國家三個環(huán)節(jié)獲得了客觀性。這樣一來,黑格爾就把康德的理性主體的意志自律原則(道德律)拓展為客觀的意志,消解了自由與必然的對立,而黑格爾所說的倫理國家并不局限于歷史上出現(xiàn)的某一國家形態(tài),主要是指絕對精神自我展開的諸環(huán)節(jié)——從個體的自由擴展到部分人的自由、人類整體的自由。主觀精神、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構成了黑格爾精神哲學的三元結構,自由問題貫穿于諸環(huán)節(jié)中并且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實現(xiàn)。

Part.2?概念拓義
德國觀念論哲學(德國古典哲學)在何種意義上稱為“古典”的?從哲學史的分期來看,古典、經(jīng)典(classical)哲學是相對于現(xiàn)代哲學而提出的概念(例如: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提出了“德國古典哲學”這一概念)。康德、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均以理性為形而上學的根基,最終目的是提供出人類精神的本質(zhì)及其自由發(fā)展的方向。以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哲學的形而上學體系為分界點,之后的現(xiàn)代哲學主要以反理性、意志主義為標志,幾乎不再關注形而上學的恢復與形而上學體系的建構,主要致力于批判和解構哲學體系、轉向?qū)φZ言的分析、對人的生存境況的關注、對生命意志的討論。從哲學研究的特征來看,德國觀念論哲學傳承古希臘以來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研究,致力于對古代哲學的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作體系化和理性化的演繹,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理念、形式和目的論等傳統(tǒng)形而上學思想在德國觀念論哲學中起著關鍵的指引作用。德國觀念論哲學代表了啟蒙精神影響下德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高峰期,不過“德國古典哲學”的稱謂并不意味著四位哲學家的思想是直線繼承的關系,他們各自的思想獨創(chuàng)性、體系之間的差異性也是不可忽視的。
德國觀念論中的自由問題在現(xiàn)代哲學中得到進一步擴展。例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了自由王國和必然王國相統(tǒng)一的共產(chǎn)主義學說,在最終要實現(xiàn)的自由王國中,雖然“自然必然性”(例如自然規(guī)律)仍然存在,但人類不再受“歷史必然性”(例如資本主義)的影響,利用“自然必然性”真正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將自由與個體相結合,個體是絕對自由的存在,沒有人之為人的普遍本質(zhì),即“存在先于本質(zhì)”。因此每個人都只是自我選擇、自身負責的,同時,由于個體的人是被拋入自由之中的孤獨存在,他被迫處于面對可能性的隨機選擇之中,所以這種選擇也意味著偶然性和荒謬性??傮w來看,現(xiàn)代哲學對自由問題的討論已經(jīng)不如德國觀念論哲學那般系統(tǒng)和集中了,自由主要與他者、個體結合起來討論。

Part.3?考情解析
“自由”問題是西方哲學史的核心論題之一,也是德國觀念論哲學的高頻考點,自由稱得上是德國觀念論哲學中最為重要的、最值得關注的概念,考察頻率3顆星★★★。
德國觀念論哲學中的“自由”問題涵蓋的內(nèi)容比較系統(tǒng)和寬泛,直接考察名詞解釋和簡答的頻率中等。例如:蘭州大學2021年西哲史科目部分考察了“談談哲學家們對‘自由意志’問題的看法”;中南財經(jīng)大學2022年西哲史科目考察了謝林的“絕對同一”問題等等。
德國觀念論哲學中的“自由”問題在四位哲學家的體系中各自有具體的體現(xiàn),同時該問題的難點主要在于從本體論、認識論的角度綜合出題,一般不會直接問“自由的定義”,而是采取間接設問、轉換設問的方式,因而在平時復習的過程中就可以有意識地進行對比關聯(lián),形成以“自由”問題為核心的德國觀念論哲學復習框架。自由問題主要考察論述或原著分析。例如:中國人民大學2016年西哲史科目部分、東南大學2022年西哲史科目部分考察了康德的“自由”問題;北京大學2016年西哲史科目考察了“關于自由的二律背反”問題;蘇州大學2019年中西哲學史科目考察了“康德哲學的意義”;四川大學2022年西哲史科目考察了康德哲學中的“自由與自律的關系”問題;中國人民大學2021年西哲史科目、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022年西哲史科目考察了“自我與非我的三個規(guī)定”問題;山東大學2022年西哲史科目部分、蘭州大學2022年西哲史科目部分、華南師范大學2022年西哲史科目部分考察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精神的本質(zhì)是自由)”問題等等。
由于自由問題的考察范圍、設問形式均有差異,在考場作答時,同學們要注意辨析提問的對象,參考以下答題框架(論述適用):其一,簡要介紹德國觀念論(德國古典哲學)誕生的問題背景,包括啟蒙運動及其理性和自由精神(例如:笛卡爾、盧梭、孟德斯鳩等人的自由理論)、近代哲學中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關于“自由和必然”關系的爭論、德國浪漫派對藝術與自由問題的思考等;其二,結合具體設問方式對“自由的內(nèi)涵”進行闡述,例如:提問康德自由觀的相關內(nèi)容,就主要從《純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驗自由和《實踐理性批判》的實踐自由兩方面作答;再例如:提問黑格爾自由觀的相關內(nèi)容,就可以選擇《哲學全書》或黑格爾的其他代表性文本,論述自由與概念、絕對精神的辯證運動、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原則之間的關聯(lián)。其三,結合自身對哲學史的掌握情況,評述“自由問題”的哲學史意義或后續(xù)發(fā)展,例如現(xiàn)代哲學中自由觀的發(fā)展(馬克思、薩特的哲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