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鄭必昌的官場厚黑學學習地怎么樣?
同朝為官,如乘一船,風浪一起,先落水,后落水,誰都不能幸免。文官袍服上織的是禽,武官袍服上繡的是獸,穿上這身袍服,你我哪個不是衣冠禽獸!
??????????——鄭泌昌 《大明王朝1566》 鄭必昌,嘉靖二十一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任浙江布政使,官至浙江巡撫。
有人說鄭必昌在劇中盡耍些小聰明,把他看成依附嚴黨后才高升的能力平平之輩,被同級別的人隨意吊打,這個觀點我不認同。其實鄭大人的能力水平是很高的。 微末或品級很低時,別人或許能夠不看功績,只憑依附大佬關系就能夠高升,可后來鄭必昌能夠做到浙江布政使,名義上浙江的二把手就是自己的能力了。加上胡宗憲身兼浙直總督和浙江巡撫,又有倭寇擾邊的問題,胡宗憲根本沒精力管著浙江大大小小所有的事,說起來鄭必昌妥妥地就是
浙江一把手
,能做到省一把手位置的人會是能力平平之輩嗎? 從劇中可以總結(jié):鄭必昌是典型的從系統(tǒng)中提拔上來的官僚,能干事、懂逢迎、口才一流,大道理一套一套,太圓滑,不愿擔責任,善于攪渾水。這樣的人,若不是朝廷高壓,永遠是
地方不倒翁
。 說起《大明王朝1566》里的鄭泌昌,毀堤淹田,設計陷害高翰文,通倭買糧,讓沈一石以織造局的名義買糧都有鄭何的影子。掰開道德的批判,究竟他的能力如何? 我們就從毀堤淹田之后說起。 胡宗憲、楊金水、譚綸被叫到京城問話,浙江這里:大佬胡宗憲走了,宮里的合作伙伴走了,裕王派來的眼睛也走了,就相當于鄭必昌就是官職權(quán)力最大的那個人,在他們?nèi)齻€人走后浙江干什么都可以。 后來高翰文先一步來到杭州實行“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略,鄭何二人以為來了個助力,沒想到高翰文完全不按套路走,和海瑞王用汲一同抵抗低價賤買災民田地,這就讓鄭必昌有點懵了,以為嚴嵩和嚴世蕃要放棄浙江、舍棄鄭何二人。 所以經(jīng)過思考,鄭必昌對何茂才分析到:
鄭泌昌做這樣的局勢分析時,并不知曉嚴世蕃他們的想法。有這樣預判能力的官員,劇中僅有一開始的
胡宗憲
,
張居正
與后面
呂芳
。強如趙貞吉,在胡宗憲找他借糧時所做的規(guī)勸與局勢的看法來自徐階的書信。
在明辨了局勢、知曉了周圍人的立場之后。鄭何二人做了如下的幾件事,高翰文被沈一石推進蕓娘的美人計,讓高翰文落套。面對海瑞、王用汲,制造百姓通倭,并讓徐,蔣兩千戶跟隨海瑞去淳安,要把通倭的罪名坐實。然后又讓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名義去賤買災民的田。
鄭泌昌何茂才在做這些的時候,絲毫不顧及顏面,道德。如沈一石對楊金水說的那樣,既想得利益,又不想擔罵名。 在得知沈一石將買田的糧給賑了,鄭何二人也將所有的鍋都推給沈一石、推給江南織造局。 當沈一石被抄家后,僅留下一萬兩現(xiàn)銀,抄家的銀兩不足以支撐起前線抗倭的需要。鄭何又玩起了拉人背鍋的一套:把沈一石的家產(chǎn)賣給胡宗憲的同鄉(xiāng),以此補充軍需,把胡宗憲拉下水。 才思敏捷,局勢預判能力,時時為自己留后手,巧舌如簧,拉人背鍋能力,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劇中基本處于高手之列。試想一下,當鄭和二人知曉局勢,對比胡宗憲之后,為自己留后路。鄭何二人可以學著胡宗憲,為自己制造一個落實國策不力被貶的機會,讓自己從中解脫即可,可鄭何的選擇卻是一面面對危局,一面拉人墊背。
如果沒有高翰文的突然變卦,鄭必昌處理好改稻為桑,那么嚴嵩的內(nèi)閣能在持續(xù)幾年,而自己大概率進入內(nèi)閣。 其實論綜合能力,鄭必昌在《大明王朝1566》里是能進
第一梯隊
的。比劇里的小閣老水平都高。只是相對位置低,大勢不在他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