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喻老》第七章 建抱

紅林悟道《韓非子-喻老》第七章 建抱
紅林悟道《韓非子-喻老》上一章韓非子明喻了老子的“知足之為足矣”知道滿足也就是真正的滿足了。知道滿足的關(guān)鍵點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而恰好世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不知道需要多少,什么都是多多益善。知道滿足,這是不一般的智慧,知道滿足的人首先知道生活的實質(zhì)是什么,不是為物質(zhì)而活而為生命而活,也就是知道“身以生為常,富貴其可也”身體把生命作為根本,富裕尊貴也就有了可能。
其次,自己對自己的實際情況與條件有清晰的認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社會的復雜性,不僅在于原始的自然屬性,還在于因人的自主意識產(chǎn)生的群體屬性。我們不能只看到別人通過努力而獲得成功就認為自己通過努力也能成功,成功的因素很多,努力只是其中的基礎(chǔ)因素之一。不認命只不過是在困境中的奮發(fā)圖強,切不能將“不認命”的不屈精神轉(zhuǎn)變?yōu)樽悦环埠蜔o法無天,更不能將其上升到人定勝天的狂妄境地。
第三,知足者必不是自以為是者,必有一顆平常心。在知足者看來,事物的本質(zhì)才是根本,事物的表相只是幻相。欲望的產(chǎn)生就是被事物的表相所誘惑,生活的本質(zhì)是維護生命的長久,而不是花天酒地,物欲橫流。一顆平常心,經(jīng)得住風雨,容得下苦澀,更珍惜陽光,感恩天地??傊?,讓你更加有,不知足,讓你更加無。
知足,是一種智慧,修身可以保命,治國可以長久,知足,是一種為人理念,修行之法。韓非子為我們舉了孫叔敖的故事來說明知足所含有的價值。韓非子說“楚莊王既勝,狩于河雍,歸而賞孫叔敖。孫叔敖請漢間之地,沙石之處。楚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唯孫叔敖獨在。此不以其邦為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絕?!币馑际浅f王救鄭已經(jīng)獲勝后,在河雍地帶打獵,回國后獎賞孫叔敖。孫叔敖請求漢水附近的土地,要了一塊貧瘠的地方。楚國的法律,享受俸祿的大臣,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地,只有孫叔敖的封地獨存。不把他的封地收回,其中的原因是土地磽薄,因而他的子孫好多代享有這塊封地。
難道真的是土地貧瘠嗎?根本原因還在于孫叔敖的行為讓楚王放心,在分封制時代擁有封地的王具有很大的權(quán)力與實力,國君一般都很在意封地的情況,并有嚴格的規(guī)定限制封王的行為,楚國的規(guī)則最為嚴厲直接,就是第二代收回封地。孫叔敖一族能多代享有封地著實的不容易,一是得益于孫叔敖的功績,二是得益于孫叔敖洞悉君臣之道。孫叔敖明白,助君立功本是臣子的職責,功在君責在臣,天下的一切都是君主的,尤其是土地是君權(quán)的代現(xiàn),臣子只領(lǐng)俸祿,不占有土地,只是礙于當時的制度與情形,不得不接受君主的賞賜,所以他就選了一塊最貧瘠的封地。
老子說:“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輟?!币馑际巧朴跇淞⒌木桶尾坏?,善于抱持的就脫不開,子孫因為善守封地而代代香火不絕。孫叔敖顯然是一個善建者與善抱者,明白事理,洞悉大道。孫叔敖不單是官場上的善攻善守者,更是一位偉大的水利建設(shè)者,當時淮河洪災頻發(fā),孫叔敖主持治水,歷時三載,終于修筑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因出色的治水、治國、軍事才能,孫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輔佐莊王獨霸南方,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楚莊王既勝,狩于河雍,歸而賞孫叔敖。孫叔敖請漢間之地,沙石之處。楚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唯孫叔敖獨在。此不以其邦為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絕。故曰:“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輟。”孫叔敖之謂也?!?/span>
治水,要因勢疏導,治國,要依法依規(guī)。不管在職場,還在官場,遵法守則是前提,也是做出成績基礎(chǔ)。善建者必合規(guī)尊法才能方圓有致,善抱者必張馳有度才能心志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