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土中國》讀書筆記004 第四章《差序格局》
費老以公私之辯開啟了這一章,但討論的實際上是歸屬問題,即什么是“我們”。
費老認為,相比于西洋,鄉(xiāng)土中國的“我們”是“伸縮自如”的。比如說,同樣是“帶了他的家庭”,西洋人就明確指帶著老婆孩子一起,他們的團體總是界限分明;而在鄉(xiāng)土中國,這是指老婆孩子,還是帶上父母,甚至捎上兄弟姐妹乃至于整個家族?在鄉(xiāng)土中國,人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往外去構建社會關系的,這種關系隨著日常生活一圈圈往外擴散,“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這其實很正常,“現(xiàn)代”人能保持頻繁聯(lián)系的人的上限大約也是50左右。
這是不是“個人主義”呢?費老強調,這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其實先秦非儒諸家也有類似的批判,說儒家主張“愛街坊超過愛天下,愛父母超過愛街坊,愛自己超過愛父母”,于是“自私自利”。這種根據(jù)“愈推愈薄”反推出來的“愛自己超過愛父母”看似邏輯嚴謹,推導結果恰恰違背了儒家“孝”的原則。這種“自我主義”是以自我為中心展開,但并不是一定以自我為重心,隨著社會身份和生產生活場景的轉換也會不斷調整,與之前提到的交流方式的“因地制宜”異曲同工。
說起來,費老還是有意無意地用了“家”來舉例子,我其實很想說,鄉(xiāng)土中國最重視的恐怕還是家庭。費老后文提到“(西洋人)把國家看成了一個超過一切小組織的團體,為這個團體,上下雙方都可以犧牲”,嗯,這是他們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形成的“傳統(tǒng)”吧。而鄉(xiāng)土中國最重視的是家庭(對于有的人是家族),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時候,很多老百姓是事不關己的,認為那是“老佛爺?shù)募沂隆?。而廣大人民群眾的國家意識萌芽于五四運動,覺醒于抗日戰(zhàn)爭!從此以后,才有“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才有“我守在嬰兒的搖籃邊,你巡邏在祖國的邊防線”,才有“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今天是偉大抗日戰(zhàn)爭的重要紀念日,日本投降76周年了。文章寫出來了,緬懷先輩,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