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與阿嬌,人生各有歸宿——點評一篇瑕瑜互見的文章
點評 CV9276332

這是篇優(yōu)缺點都很明顯的習(xí)作,當(dāng)我大致瀏覽的時候,一度將注意力短暫停留在一些雋永的詞句上,但深入去考究這個故事的意蘊,發(fā)現(xiàn)又陷入了作者無意間鋪設(shè)的“語言迷宮”中,令人摸不著頭腦。
撥開因為敘事混亂所造成的理解迷霧,不難洞察出作者對于《更重要的事》這個命題,其實獨有創(chuàng)解。而這也是我認(rèn)為這篇作文還可以針砭施救的原因。
?
全文的立意基于“金屋藏嬌”以及《長門賦》的基礎(chǔ)之上。講的是陳皇后被廢黜在長門宮內(nèi),苦等昔日愛人劉徹再度的寵幸;而另一頭的劉徹,早已沉心于帝王之業(yè),外驅(qū)匈奴,內(nèi)尊儒術(shù)的故事。
作者在文章中描寫了一個“我”,按照文意推測,這個“我”既是仰慕陳阿嬌,并為她看守長門的少年人;又好像是劉徹夢中另一個人格的化身。
對于陳阿嬌而言,拒絕少年人,和劉徹廝守是她更重要的事;而從劉徹的角度出發(fā),興旺漢室才是人生的重任所在。他在“愛江山,還是愛美人”的命題中,毅然選擇了前者。
拋開漢武帝除了陳皇后,還愛過衛(wèi)子夫、李夫人、趙婕妤等,也就是說,江山和美人,其實他并非有所偏重的事實外。作者所虛擬的故事,闡釋了人人心中都有更重要的事,但因為一時間彼此的理念不同,而導(dǎo)致不能同向而行的困境。
史書上記載的陳阿嬌是個妒婦,而在作者這個故事的演繹下,她成了為愛而求不得的犧牲品,讓人心生憐憫。
而完成“以情感人”這項任務(wù)的,是作者獨到的文字和修辭。譬如說
時光潑在言談中,潑在人們的嘆息中,潑在日日被她倒掉的茶水(里)。
這句話將陳阿嬌困在流言蜚語,一天又一天苦捱著過日子的情狀,生動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
?
當(dāng)然,不避諱地說,這篇文章的問題也不小。
核心就是關(guān)于人物“我”的含混描寫,導(dǎo)致很費解。在一開始,我猜測這個“我”可能是指作者本人,但根據(jù)后面的文字,這個人更像是陳阿嬌的傾慕者。再往后,這人又突然可以“使使賞之”。顯然已經(jīng)不是之前18歲的少年人。
作者接著用了一句不大通順的話,“清醒時,我已不在漢武帝。漢武帝在我”來解釋“我”到底是誰。而這個病句,又讓我實在發(fā)懵。一般來說,由“在”組成的介賓短語,跟著的是表示處所、時間的詞。比如說在教室里,在晚上三點。
這位粗心的作者,或許是想表明劉徹就是“我”。但從18歲推開長門宮的門,這處細(xì)節(jié)來說,又不大通。
對此我的建議是,直接將“我”和“劉徹”分開來?!拔摇本褪恰拔摇保菐еx者的視角,感受阿嬌悲苦命運的少年人;而劉徹就是劉徹,是心懷天下的漢武帝。
這樣,少年人、陳阿嬌、劉徹,因為各自心中“更重要的事”而牽絆在一起,又因為互相的錯位,而造成連鎖的命運悲劇。
?
除此外,作者文白夾雜的遣詞,也欠缺考究。譬如
定有人雜言:“陳皇后又在等孝武皇帝,上怎的不來看她?”。另有人曰:“衛(wèi)夫人春秋富,新產(chǎn)一子,皇帝怎會來?”
這句話,大可以更白話俚俗些,這樣更符合下人的說話方式。
陳阿嬌信箋里的回話,“我還有更重要的事”,倒是可以用相近的文言來進行同義替換。
這是篇借史發(fā)揮的文章,有些涉及歷史的描述并不準(zhǔn)確。比如說“龍城”就是衛(wèi)青,應(yīng)該改為“飛將”。又比如,“贏取她的茂才”?!懊拧币簿褪恰靶悴拧?,這個詞匯是因為避諱漢光武帝劉秀而出現(xiàn)的,不可能往前穿越。
?
寫好《更重要的事》并不容易,我粗略看了下,三個選題中選這個的并不多,而且大多也是以議論文為主。作者選這個題材可以說是別出新意了,但仍有雕琢的地方。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