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詩詞大會》00后冠軍姜震:詩書的滋養(yǎng)潛移默化
4月23日,第27個“世界讀書日”翩然來臨?!?022中國詩詞大會》年度總冠軍姜震的微博,幾乎每一條都與書籍有關。接受南都、N視頻記者采訪時,他引用宋人翁森的一句詩來描述這種感受:“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弊x書的樂趣,就像沐浴在和煦的風中,用瑤琴彈奏一曲。
今年3月中旬,《2022中國詩詞大會》十期聯(lián)播,姜震的出現(xiàn)讓不少觀眾耳目一新。這位能在超級飛花令中吟“花”誦“月”的男生,是一位00后“警二代”,目前在鐵道警察學院治安學系讀大三。他的父親姜方程也入圍了“百人團”,身著筆挺的警服,與兒子一同參賽。姜震奪冠后,父子倆相互敬禮的畫面,感動了屏幕前的無數(shù)人。
盡管通過節(jié)目受到了很多關注,姜震依然覺得自己“更適合做貼近百姓的平凡工作”,希望像父親一樣成為優(yōu)秀的鐵路警察。但他也堅信,詩書對于人生的滋養(yǎng)是潛移默化的。無論從事什么職業(yè),都可以保有一顆“詩心”。

習武修文
《2022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播出后,姜震奪冠的喜訊在他的老師、同學之間傳開。
“我比較了解他,我覺得不算意外?!闭f話人是姜震在鐵道警察學院的中隊長(相當于普通大學的輔導員)楊海龍,他對南都記者介紹,“姜震對詩詞的這種熱愛,的確異于常人。在我們每周的中隊例會上,只要他上去發(fā)言,就會引用古詩詞去表達他的意思;我們學校辦過不少比賽,像書評比賽、主題征文比賽,同學們一般都會寫現(xiàn)代文,但是姜震幾乎都寫成詩詞或者文言文?!?/p>
該校公共基礎教研部主任赫蘭國,是姜震《大學語文》課的教師。他向南都回憶,“這門課是在大一年級開,100多人的大教室。第一節(jié)課,我讓同學們‘表現(xiàn)一下’,說出他們背過的古詩。輪到姜震的時候,他一下子背了很多,簡直‘關不住’了……聽到后面我都有點恍惚,真的有這句詩嗎?當時我在講臺上,遠遠地沖他豎了一個大拇指,用網(wǎng)絡時代的方式給他‘點贊’,沒想到他回了我一個古代的拱手禮,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身為酷愛傳統(tǒng)文化的警校生,姜震似乎已經(jīng)“習慣”了這種驚訝的目光。
他笑道,“可能很多人覺得上軍校、警校的人,男生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女生也個個都是‘不愛紅裝愛武裝’。其實,雖然我們學校實行警務化管理,但是警校生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愛好,業(yè)余時間還可以參加文學社、漢服社、動漫社之類的興趣社團?!?/p>
姜震本人倒沒有參加社團,不過他會在出操、上課的固定作息之余,用碎片化的時間背詩、寫詩?!跋袷窃谑程门抨犢I飯的時候,有那么5到10分鐘,我就會打開手機,看一兩眼詩詞,天長日久也能積累不少詩句。”他用手機看的“散句”,有些是在閱讀過程中碰到的,也有些是在生活中——比如逛博物館時碰到的,他會隨手上網(wǎng)搜一搜原詩,感興趣的,就粘貼到手機“備忘錄”里,用零碎的時間翻看、消化。
姜震對詩詞的濃厚興趣,很大程度上來自父親姜方程的示范和啟蒙。
外表儒雅的姜方程來自農村家庭,從鐵道部鄭州公安干部學院(今鐵道警察學院)畢業(yè)后,他就成了一名鐵路公安基層民警,但詩詞和古典文學,是他從青年時代就有的愛好,而且深深感染了兒子。在姜震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從認字教起,引領他走入詩詞的瑰麗世界。

如今,父子倆的相處模式,令很多人羨慕不已。姜震不無自豪地對南都記者說道,“平常我們都會用詩詞來玩游戲,比如出去玩的時候,路比較遠,我和老爸可能就會玩飛花令、詩詞接龍,或者干脆比誰背的詩多,就這樣來打發(fā)時間,也算是互相交流。”
逢年過節(jié),客流量陡增,父親往往要在崗位上守護旅客的安全,不能與家人團聚。這時候,姜震會用書信贈詩的方式向他致敬。比如今年春節(jié),他給父親寫的是:“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而姜方程手書回贈了這首邊塞詩的下一聯(lián):“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署名“老爸”,借此表達守護山河的志愿。
圓夢之旅
登上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對姜震而言是一次“圓夢之旅”。
2016年春節(jié)期間,這檔節(jié)目橫空出世,迅速在全國掀起了“全家老小齊上陣,天南地北共此情”的傳統(tǒng)文化熱潮。
姜震很早就開始追看這個節(jié)目,對他觸動很大的是第二季總冠軍、被稱作“國民才女”的武亦姝,“因為我們是同齡人,當時都在上高中。我在網(wǎng)上看到資料,發(fā)現(xiàn)她比我還要小幾十天。后來我了解到,她考上了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還有一位令他印象深刻的選手是“無胃”民警夏鴻鵬,“他參加節(jié)目的時候,剛做了全胃切除手術,他說登臺是想給小女兒做個榜樣,希望有生之年能和她一起來到《中國詩詞大會》。”
扣人心弦的比賽機制,讓電視機前的姜震有些“技癢”。2018年,讀高三的他就與數(shù)萬詩詞愛好者一起報名了《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的海選,從山東膠州專程來到“線下分賽點”之一濟南?!爱敃r我記得是抽簽分組,5個人為1組,共同面對3位考官。其中一位是欄目組的導演,相當于‘主持人’的角色,一位像是大學老師,會問一些學術性比較強的問題,再有一位類似‘書記員’,一直在埋頭記錄?!彼麑δ隙蓟貞?。在完成自我介紹之后,選手需要回答一些詩詞常識類問題,而后就是比賽“飛花令。”那次選拔中,姜震沒能入圍第四季的“百人團”,不過,這次小小的失利,并沒有絲毫折損他對詩詞文化的興趣。
“每一季《中國詩詞大會》,都會出現(xiàn)一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接觸到的詩句?!闭f到這里,姜震隨口背出了其中一期節(jié)目的題面,“比如第六季第一場有一道題,是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杰院士出的,問的是‘以下哪一句詩詞中提出的問題,是我們的嫦娥工程能夠回答的?’我當時一看,選項里面這三句詩,我都不知道,從來沒有聽說過。比如‘借問嫦娥,當初誰種婆娑樹’,還有‘試將杯酒問嫦娥,月殿迢迢路幾何’……我后來專門把這幾首詩詞全都找出來,然后背下來?!?/p>
2021年,當《2022中國詩詞大會》啟動海選時,姜震已經(jīng)是一名大三學生了。在征得學校的同意后,他再次參加海選,如愿進入了“百人團”,而且是與父親共同入選了“家庭團”。
追看這檔節(jié)目的觀眾,無不對這個一身警服、人高馬大的警校生印象深刻。
節(jié)目設置的很多環(huán)節(jié)都有答題倒計時,現(xiàn)場還配有音效和燈光效果,充分考驗選手的心態(tài),但姜震一直都表現(xiàn)得非常從容淡定。在第二場的隊內詩詞接龍中,連續(xù)幾位隊友都沒能答出以“火”字開頭的詩句,輪到姜震,他略一思索,就說出了“火伴皆驚忙”,引來全場喝彩……從成為“獲勝隊代表”到最后的巔峰對決,堪稱順風順水。
不過,在最后一場比賽中,姜震還是遇到了難關:當時,非遺傳承人楊惠姍一邊演示琉璃燒制,一邊給他們出了一道題,要求猜一句含有“虬”字、形容松樹的詩。當時包括姜震在內,場上的四強選手都交了白卷。
“看到‘虬’這個關鍵字的時候我就在想,好像我活了20年,沒背過哪句詩里還有這個字,會不會是一個特別不出名的詩人寫的不出名的詩作呢?”姜震回憶。最終答案揭曉,這句詩為“幽人所住空山里,老松皆作虬龍起”,作者是南宋著名詩人曾幾。“曾幾是陸游的老師,而且他有一首七言絕句叫《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鞘者M了小學課本的。所以公布答案之后,我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同時不禁感慨,我們中華詩詞確實是浩如煙海,我只是探索了它的冰山一角而已?!?/p>
對姜震來說,這檔節(jié)目曾是他攀登的目標,他從沒想到自己能拿冠軍。今年3月31日,姜震在微博寫道:“在《中國詩詞大會》舉辦的第七個年頭,我很幸運地成為了奪魁者,也許這就是白居易所說的,‘辨材須待七年期’吧?!?/p>
詩詞同道
走出學校,參加大型電視節(jié)目,不僅讓姜震有機會與康震、王立群、蒙曼、楊雨、酈波這樣的專家學者當面交流,還讓他結識了眾多民間高手,找到了一個“和而不同”的群體。

今年的節(jié)目延續(xù)了第六季新設的“云中千人團”。姜震透露說,節(jié)目組是真的找了1000名詩詞愛好者“云連線”。“我第一次在錄制現(xiàn)場周圍的一圈屏幕中看到‘云中千人團’,覺得很震撼。每次節(jié)目開場,我們(現(xiàn)場選手)和線上的‘千人團’一起吟誦開場詩詞,真的可以說是氣勢如虹!”
錄制間隙,姜震也會與現(xiàn)場“百人團”的選手切磋討教,他們當中有各行各業(yè)“身懷絕技”的工作者,也有吹笛子的少年、穿漢服的少女,因為喜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相互引為同道。“我們這些選手聚在一起的時候,多半會聊詩詞,聊自己會背的、不會背的……如果用一句古文來形容,就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p>
此前,姜震曾以青島市冠軍、山東省第六名的表現(xiàn)入圍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也參加過地市級的國學比賽,在斬獲獎項的同時,也結識了一些同好,不過多數(shù)是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學生。而這一次,由于《中國詩詞大會》不限參賽選手的年齡和職業(yè),他有了更多的“忘年交”。
據(jù)姜震說,這季節(jié)目中,最年長的一位選手是72歲,年齡最小的只有7歲。有很多詩藝超群的小朋友,比如12歲的許藝萱,能憑借自身實力躋身全國6強。比賽過程中,姜震很多次為這些小選手的表現(xiàn)嘆服不已,“比如說玩詩詞接龍的時候,有些我們普遍‘束手無策’的詩句,像是‘竟無語凝噎’的‘噎’怎么接下一句,人家也能答上來?!?/p>
在節(jié)目中奪冠后,姜震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發(fā)生很大改變,也不會因此動搖原本的職業(yè)選擇。
高考填報志愿時,他選擇了父親姜方程的母校——鐵道警察學院,希望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鐵路民警?!耙驗槲腋赣H是鐵路警察,母親是律師,所以我從小就非常向往與法律相關的工作?!?/p>
至于是否想從事文學或文化方面的研究,姜震非常謙虛地說,“我認為文學的寶庫需要用誠心去求索,我自己可能還達不到這種水平。頂尖的知識分子可以在學術研究中找到樂趣,而我可能更適合去做貼近百姓的平凡工作。”
對他來說,對于古詩詞和文學閱讀的愛好,更像是給日常生活打開了一個新的層面,那里寄存著一份無關于物質、只關于精神的享受,是“心靈的棲息地”。
在個人微博上,姜震經(jīng)常參與國內各大圖書館、博物館舉辦的抽獎活動,間或轉發(fā)書單和書籍簡介,偶爾發(fā)表簡短的書評,微博于他而言,更像是一個“閱讀記錄簿”。他的中隊長楊海龍也告訴南都記者,姜震在學校的借閱量非常豐富,“我對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真的很愛閱讀,是一個好學的孩子?!?/p>
平時除了讀書、背詩,姜震也會自己創(chuàng)作格律詩,用的是從宋代傳承下來的平水韻。此外,他還喜歡傳統(tǒng)曲藝,尤其喜歡相聲里的一些文哏段子,比如《文章會》——“正所謂‘文怕《文章會》,武怕《大保鏢》’。其實經(jīng)典相聲段子不僅是我們當代人了解古代社會的窗口,也體現(xiàn)著老一輩藝術家的匠心?!闭劦阶约旱倪@些愛好,姜震說,自己并非“泥古不化”之人,平時也是寫簡體字,不過在參觀博物館時,會特意用繁體字留言,“因為我覺得,文物和古籍都是今人與古人‘對話’的渠道,所以在那個場景之下,使用繁體字是合適的?!?/p>
在姜震看來,古詩詞從來不是故紙堆里那些佶屈聱牙的生僻字,而是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靈魂和不屈的精神。他對南都記者說:“我始終覺得,詩詞就蘊藏在我們的靈魂中,蘊藏在我們的基因里、血液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