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受歡迎程度和友誼
受歡迎程度(Popularity)
? ? ? ?在社會測量研究中,孩子們通常被要求說出他們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同學的名字。這樣的研究已經(jīng)確定了五個同等地位的群體:受歡迎的(獲得許多正面提名的年輕人)、被拒絕的(獲得許多負面提名的年輕人)、被忽視的(獲得兩種提名都很少的人)、有爭議的(獲得許多正面和許多負面提名的人)和普通的(沒有獲得兩種提名的人)。
? ? ? ? 一項針對希臘北部1903名10歲至16歲的青少年的研究,將這項技術與教師評分和自我評分相結合。這些年輕人還被要求說出兩個最符合某些行為描述的同學(例如,“經(jīng)常和其他學生吵架”、“人人都喜歡并幫助每個人”或“愛給老師制造麻煩”)。通過綜合和比較評估,研究人員填寫了一張被拒絕、被忽視和有爭議的青少年的畫像。
? ? ? ? 在美國的研究中,被拒絕的群體有最大的適應問題,同時也有學習困難和低分考試成績問題。被拒絕的男孩,特別是年齡較小的男孩,傾向于攻擊性和反社會性;被拒絕的女孩(和年齡較大的被拒絕男孩)更容易害羞、孤立、不快樂,并有消極的自我形象。被忽視的群體,在高中階段,男孩比女孩多,親社會性較差,學習困難也比平均水平高,這是自我形象不佳的原因。對于被拒絕和被忽視的群體來說,從小學到初中以及從初中到高中的過渡是特別艱難的。
? ? ? ? 教師和同齡人對這個有爭議的群體有一種看法。也許是因為這群人在學校表現(xiàn)很好,老師們并不認為他們有行為問題。另一方面,同齡人認為這些男孩有攻擊性和反社會性,但也有領導者的一面,這也許是因為同齡人期望并接受男孩的攻擊性。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同齡人經(jīng)常把這一類的女孩評為勢利和傲慢,這也許反映了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傾向于結成集團(小幫派小團伙),到了高中,這些女孩比以前更受歡迎,也被視為領導者。
?
青春期的友誼(Friendship)
? ? ? ? 友誼從根本上不同于家庭關系。他們比與父母或兄弟姐妹的關系更平等。友誼建立在選擇和承諾的基礎上。同樣,他們比家庭關系更不穩(wěn)定。對友誼的獨特性質以及維持友誼所需的條件的認識,在青春期就出現(xiàn)了。青少年不那么憤怒地爭吵,與家人相比,他們更公平地解決與朋友的沖突——或者有時干脆放棄這個問題——也許是因為他們意識到太多的沖突可能會讓他們失去友誼。
? ? ? ? 青少年和年幼的孩子一樣,傾向于選擇和他們相似的朋友,而朋友會相互影響變得更加相似。朋友不一定是同一種族或民族;非洲裔美國青少年比歐洲裔美國人和亞裔美國人更有可能團結在一起。朋友們傾向于有相似的學術態(tài)度和表現(xiàn),尤其是相似的吸毒行為,在同齡人中有相似的地位。
? ? ? ? 由于許多使兒童或青少年對同齡人有吸引力或不具吸引力的特征都是受基因影響的,所以基因似乎在選擇朋友方面起了作用,并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什么他們傾向于具有相似的品質。在一項研究中,遺傳因素影響了大約一半的兄弟姐妹選擇大學或非大學為導向的同伴的差異。相反,反社會同伴的選擇主要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 ? ? ?友誼的強度和重要性,以及與朋友相處的時間,在青春期可能比一生中的任何時候都要大。友誼變得更加互惠。早期的青少年開始更多地依賴朋友而不是父母來獲得親密關系和支持,他們比年輕的朋友更能分享信任。對親密、忠誠和分享的強調標志著向成人化友誼的過渡。與同性朋友的親密度在青春期早期到中期增加,之后隨著與其他性別親密度的增加,這種親密度通常會下降。
? ? ? ?青少年友誼親密度的增加反映了認知和情感的發(fā)展,現(xiàn)在他們更能表達個人想法和感受。他們也能更容易地考慮其他人的觀點,因此他們更容易理解朋友的想法和感受。親密度的增加也反映了早期青少年對了解自己的關注。向朋友傾訴有助于年輕人探索自己的感受,定義自己的身份,驗證自己的價值。友誼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場所(空間)來大膽發(fā)表意見,承認弱點,并在問題上獲得幫助。
? ? ? ? 親密關系的能力與心理適應和社交能力有關。擁有親密、穩(wěn)定、支持性友誼的青少年通常對自己評價很高,在學校表現(xiàn)良好,善于社交,不太可能有敵意、焦慮或抑郁。一個雙向的過程在起作用:?好的友誼促進適應,而適應又反過來促進好的友誼。(就像三價鋁離子和碳酸氫根的雙水解反應,相互成全,相互促進,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搜索“雙水解“或“互促水解反應”)。好的婚姻也是如此。
? ? ? ? 共同的信任和情感支持似乎對女性友誼比男性友誼更重要。男生的友誼不太注重交談,而更注重共同的活動,通常是體育和競技游戲。女孩在告訴朋友一件令人不安的經(jīng)歷后會比男孩感覺好一些;男孩可能會通過花時間在一起做事情來表達支持。男孩傾向于從與朋友競爭中獲得自尊,女孩則從幫助別人中獲得自尊。
?


*譯文來自《發(fā)展心理學》, 作者戴安娜·芭芭拉(發(fā)展心理學博士,威斯康星大學教授,大學教材作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