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吧?這才是《隱秘的角落》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隱秘的角落》火了。
火得過癮。
火得大快人心。
要知道,在流量、資本肆意橫行,注水劇漫天橫飛的娛樂時代,我們多久沒有看過如此有誠意的一部國產(chǎn)劇了??!
難怪追劇的小伙伴們莫不激動亢奮,紛紛在各大網(wǎng)絡平臺奔走相告,爭相安利,更不吝各種贊美之詞。
而劇里的各種“?!备潜痪W(wǎng)友們玩得不亦樂乎。比如“東升帶你去爬山”、“普普給你唱小白船”、“朝陽給你寫日記”、“周春紅喂你喝牛奶”······
國際影星章子怡更是直接夸贊道:終于有一部可以跟美劇、英劇抗衡的“中劇”了!

事實上,這部劇并不只是一個“好”字這么簡單。對比原著《壞小孩》(紫金陳著),才會更深刻地感受到這部劇的真正可貴之處。
從小說《壞小孩》到大火的網(wǎng)劇《隱秘的角落》,考驗的不只是主創(chuàng)團隊的眼光,更是其改編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
總的來說,《隱秘的角落》在內(nèi)容上之于《壞小孩》有一個質(zhì)的提升和飛越。
《隱秘的角落》是凝練、高級、含蓄、更富于藝術性的,而《壞小孩》則是相對原始、粗糙、直白、甚至稍覺淺顯魯莽的。
1、人物
《隱秘的角落》對原著中的各色人等的身份背景及性格特點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造和藝術加工。
從某種層面來說,這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原因就在于,原著《壞小孩》中,幾乎沒有一個真正“立”得住、真正能夠為觀眾所理解和接受的角色。
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原著人物的出身及性格過于晦暗,根本無法通過廣電總局的審核。

而從結果來看,《隱秘的角落》處理得十分大膽且富有創(chuàng)意。
首先,去除人物身上過于濃厚的“晦暗”色彩,將所有人的“缺點”都控制在合理且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nèi)。至少從表層層次來看,沒有過激的語言、也沒有過于出格的舉動。
每個人的性格都有其產(chǎn)生的必然根源,都值得同情和理解,甚至還因此增添了幾分可愛的色彩。
其次,將人物“典型化”。也就是賦予每個人鮮明突出的個性標識。譬如熱愛數(shù)學的“學霸”朱朝陽、乖巧精明的普普、單純仗義的嚴良、表里不一的數(shù)學老師張東升、神經(jīng)質(zhì)的媽媽周春紅、矛盾掙扎的爸爸朱永平、囂張無理的王瑤母女······等等,無不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
尤其劇中對于張東升禿頂和假發(fā)的設計,以及對于張東升和朱朝陽倆人那種師生、學霸間的惺惺相惜又暗自較量的微妙關系的處理,都幾乎是天然的話題引爆器。
再次,對原著的人物進行了巧妙的增刪。比如增加了警官陳冠聲和王瑤的弟弟王立這兩個人物,并對原著中張東升老師、大學教授嚴良進行了刪減。
陳冠聲作為劇中“不良少年”嚴良(即原著中的丁浩)的守護人,可謂是劇中除葉警官之外唯一一個正面人物。
他對自己警務工作的鞠躬盡瘁、對嚴良父子的真誠憐惜和關懷,在劇中人性投射的陰影之中,仿佛一束溫暖明亮的曙光,讓人即使在一片漆黑之中也能看到無限希望。
而王立作為劇中的“局外人”,其實卻并不在“局外”。恰恰相反,正是作為王瑤流氓弟弟王立的出現(xiàn),才完全推動或者改變了全局劇情的關鍵走向。
他的介入,不但大大增強了朱家一干人等的矛盾張力,更戲劇化地改變了張東升和三個“壞小孩”的最終命運。
除此之外,《隱秘的角落》對于原著中數(shù)學博導嚴良這個人物的刪減更是有著更高層面的考量。
嚴良是誰?在原著中,他不但是張東升的恩師,還是張東升老婆的表叔,更是所有案件和疑點的最終偵破者。
就像按照偵探、推理小說的一貫邏輯,故事的結尾必定會有一個揭示故事所有來龍去脈的“揭秘者”一樣,嚴良教授扮演的正是這樣一個類似上帝視角的角色。
那么《隱秘的角落》為什么要對這樣一個角色棄之不用呢?因為它非常高明地將這個角色交給了所有觀眾。
丟掉結論、丟掉“代言人”,將結論交給真正的具有“上帝視角”的觀眾去評判,這才是整部劇最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方。
正如劇中朱朝陽所說的那樣:你選擇相信童話,還是選擇相信現(xiàn)實?
《隱秘的角落》表示:親愛的觀眾朋友,這一切完全取決于你。
2、劇情
網(wǎng)絡上對于《隱秘的角落》有著這樣一種評價:全片沒有一秒的廢鏡頭!
如此之高的評價,可見《隱秘的角落》的整體故事情節(jié)是多么的緊湊凝練了。
但除此之外,這部劇在劇情上還有一大不容忽視的亮點,那就是“造?!被蛘摺叭诠!?。
《隱秘的角落》之所以能夠大火,除了劇集質(zhì)量的優(yōu)秀、上乘,其實還在于它極其善于“玩梗”。
除了被劇集帶火的、具有“后天”屬性的“爬山?!?、“踩鞋梗”、“牛奶梗”、“日記梗”等等,其實全片還有很多“先天”植入的“?!?。
比如“學霸梗”、“張東升禿頂梗”、“葉馳敏萬年第二梗”、“還珠格格?!?、“校園霸凌?!钡鹊?,都是素日在網(wǎng)絡或者日常生活中有較高熱度及關注度的一些話題。
由此一來,劇集引起津津樂道的廣泛討論很可能早就在劇方的意料之中。
而在所有這些“先天”植入的“?!碑斨?,其實最高明、最巧妙的,卻是另有其“梗”。
其一便是“小白船”。
《小白船》是一首曲調(diào)非常輕靈美好的兒歌,聽起來也十分動人,然而它的本質(zhì)上卻是一首安魂曲。
百科顯示,《小白船》是朝鮮作曲家尹克榮悼念去世的姐姐的,后來才流傳到我國和日本。
這樣一首本身帶有奇異色彩的童謠,為什么會被主創(chuàng)選中作為貫穿全劇的插曲并融入劇情呢?
要知道,原著《壞小孩》中是沒有《小白船》的。而在改編后的網(wǎng)劇里,《小白船》幾乎貫穿全劇,并且撐起了各大案件的關鍵時刻。
原本是天真爛漫的童音,卻暗示著一系列令人不寒而栗的殘酷事件。就像劇中的三個小孩,稚嫩純真的面孔下,其心思卻如黑夜一般晦澀幽暗、深不可測。
難怪網(wǎng)友們一致表示:一聽見“小白船”就瑟瑟發(fā)抖。
其二便是笛卡爾的故事。
這里不得不佩服劇本主創(chuàng)人員的用心良苦。
在原著《壞小孩》中,雖然有提到張東升和朱朝陽各自與數(shù)學的淵源,但并沒有特別強調(diào)和展開,也根本不能在兩個人物之間產(chǎn)生任何奇妙的化學反應。
他們之間的關聯(lián),僅僅是微弱存在的一本《數(shù)理天地》。
但主創(chuàng)團隊卻搬出了笛卡爾發(fā)現(xiàn)心形曲線這個有趣的故事,由此天衣無縫地建立起了張東升和朱朝陽之間心靈上的某種神秘的共鳴。
最為絕妙的是,笛卡爾的故事本身就是對《隱秘的角落》整個故事的一種隱喻。
——你選擇相信童話,還是選擇相信現(xiàn)實?
這一句可謂全劇的靈魂,奠定了整部劇的基調(diào)和韻味。
正是因為“小白船”和“笛卡爾”,《隱秘的角落》才較《壞小孩》在藝術和主旨上有了質(zhì)的飛越與提升。

此外,更為難得的是,《隱秘的角落》幾乎首開先河地遵循了“劇集時長”服務于“劇情內(nèi)容”這一制作模式。
按照以往慣例,無論是電視劇、情景劇還是其他類型的劇目,一般都有自己的固定時長,一般是45分鐘一集,或者30分鐘一集,總之每集的時長是整齊固定的。
在這種情況下,劇情的創(chuàng)作本質(zhì)上是一種內(nèi)容的“填充”,也就是要想方設法去遷就“模子”,“填滿”為宜。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保持了劇集的整齊規(guī)范,不足之處則是為了“硬拗”劇情,難免在一定程度上“畫蛇添足”或者“削足適履”。
因而我們常常在市面上看到許多“注水劇”或者“高開低走”的劇,很多時候都難免與這種劇集時長的約束不無關系。
而《隱秘的角落》則第一次大膽地突破了這種劇集時長的刻板限制,每集長則1個多小時,短則30多分鐘,只專注于每一集的故事主旨及內(nèi)容表達,而不再為時長所牽制,而是以這種靈活的處理方式完整地實現(xiàn)了每集的任務和信息傳達。
此外,在制作方面,《隱秘的角落》不但畫面十分高級,非常具有電影的質(zhì)感,而且在音樂、片頭、圖像等方面都尤其別具匠心,充滿了情緒的渲染和劇情的隱喻。
難怪網(wǎng)友評論說:此片不火,天理難容。
而事實上,就算真的不火,也絲毫不耽誤此劇為一部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上乘佳作。

也由此可見,我們之前一再認為的影視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等客觀原因,其實并不足以成為拍不出好片的絕對理由。
事在人為,關鍵是有沒有敢于折騰、嘗試、想辦法的意愿或者勇氣。
寬敞的路往往早已人滿為患,曲折的路可能注定有點辛苦。
有時候我們想要進去的那扇門其實并沒有上鎖,而是虛掩著。可惜的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在尚未確認之前就選擇了放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