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畢業(yè)當“專職輔導員”:少數(shù)人的跳板,多數(shù)人的無奈
博士畢業(yè)找不到教職,選擇當輔導員?
通常,一提到某某人是“博士”,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高材生”、“有見識”、“能當教授”、“能掙大錢”,自然會高看一眼。
很多博士生起初也是希望能夠在畢業(yè)后進入高校擔任教職,或在政府機關一展才華抱負的。
然而,近年來,隨著“公務員編”、“事業(yè)編”的吃香,以及高校教職人員接近飽和,進入政府或進入高校擔任教職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于是,出現(xiàn)了“博士畢業(yè)后到高校當輔導員”的現(xiàn)象。
眾所周知,大學輔導員的薪資、發(fā)展顯然和大學教職不在一個層次上。
與筆者年齡相仿的朋友當中,就有兩位走上了“高校輔導員”這條路。
許多年過去了,他們過得如何呢?
堅韌的璇姐
擔任輔導員期間“筆耕不輟”,五年后順利轉(zhuǎn)入“教學崗”
比筆者大三歲的璇姐,是一位典型的“工科女博士”,博士期間就讀于某985高校,畢業(yè)后希望留校。然而可能是成果競爭力有限,未能成功。轉(zhuǎn)而選擇競聘“專職輔導員”。借助輔導員的崗位,璇姐收獲了高校事業(yè)編。
筆者當時尚在碩士階段,以為璇姐因為競爭教學崗失敗會“備受打擊”,當“輔導員”只是基于現(xiàn)實的考慮,之后鐵定是“躺平擺爛,混吃等死”了。沒想到,璇姐在輔導員崗位上干得風生水起。院內(nèi)學生工作面貌“煥然一新”,每年都能夠在學校的評優(yōu)中脫穎而出,最后擔任了學院的團委書記。那時,筆者甚是為璇姐感到高興,因為璇姐似乎成為了一個“打不垮”的有志青年,“干一行愛一行”。
直到有一天,筆者在畢業(yè)多年后,偶然翻看學院的教職員工名單,發(fā)現(xiàn)璇姐赫然在列,并且職稱已然是“副教授”。筆者在驚訝之余,仔細觀察了璇姐的簡歷。
原來,璇姐在擔任專職輔導員期間,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老本行”,仍然堅持撰寫科技論文,甚至還參與博導的課題項目,積攢了一大批成果。
最終,擔任輔導員期間的深厚“沉淀”,加之學校正好提供了這樣的選拔機會,使得她得以彌補了自己在博士畢業(yè)時的遺憾。
璇姐從“專職輔導員”搖身一變,成為“副教授”,實現(xiàn)了華麗轉(zhuǎn)身,迎來人生“又一春”。
然而,成功的例子總是稀罕的,很多人即使有一定的學術實力,也未必有這樣“好運氣”。
另一位“博士輔導員”——明哥的經(jīng)歷,可能才是他們這個群體最真實的寫照。
耿直的明哥:
忙于事務無暇學術,三年后選擇外出“掛職”
明哥是筆者在博士期間結識的關系比較好的“老師”。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筆者那時仍是博士生,而明哥已經(jīng)在院里擔任“輔導員”了。
明哥博士畢業(yè)于某211高校,師從某大牛教授,畢業(yè)后憑借各方面“條件”躋身985高校成為一名“輔導員”。
由于自己出身211,卻躋身985,明哥時常說:“跟我一起進來的輔導員,那都是清華北大的”??此圃诖蹬鮿e人,實則在擺明自己很“優(yōu)秀”。
但大家心里清楚:“你是怎么來的你心里也有數(shù)吧”。
即便如此,明哥還是時常感慨自己“懷才不遇”,當一名教授才是自己的理想,輔導員對他來說只是“跳板”。
事與愿違,明哥經(jīng)常走訪院里各個教授,又是拉關系,又是作報告,然而就是沒有哪一個團隊“收編”他。因為大家都清楚:“沒有實力,才當?shù)妮o導員”。
于是,明哥開始盯上院里的博士生們。筆者有幸被明哥“盯上”了。當然,這里是指因為寫論文搞研究而被“盯上”,不是見色起意。
筆者原以為明哥真的會踏踏實實搞研究。但是,院里的輔導員工作極其煩躁,加之后來“疫情期間”要負責學生的各種審批、報表、日常管理,明哥忙的不可開交。
有時甚至一個電話,就要大半夜從25公里外的住處跑來學校。
有時甚至因為第二天一早有安排,不得不睡在辦公室。
久而久之,筆者與明哥的論文一直沒有進展。
明哥也在長期的工作壓力下,面容憔悴。早已沒有當年剛入職時的那種“英姿颯爽”了。
果不其然,在筆者畢業(yè)離校后,明哥卻遲遲沒有實現(xiàn)他“媳婦熬成婆”的夙愿。捉襟見肘的業(yè)余時間并沒有機會讓他堅持“學術研究”。明哥的朋友圈,多少也能看出對自己當初進入高校當輔導員的“懊悔”之意。
前不久,筆者得知,明哥似乎已經(jīng)放棄了“轉(zhuǎn)教職”的想法,而是選擇去政府機關掛職,恐怕這也是“一種被迫選擇的出路”吧。
境遇千差萬別,但博士畢業(yè)進入高校當輔導員越來越火熱。
筆者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研究生擴招”。
大量的招入碩士、博士,然而社會上對該類人才的需求其實并沒有那么旺盛。大量富余的“高學歷人士”只有互相“卷”才能贏得一席之地。
通常,求職者在乎的,不外乎“工資”、“福利”、“編制”、“戶口”這些顯性條件。于是,高校輔導員作為在這四個方面還算“合格”的職業(yè),悄然火爆了起來,成為新的“博士聚集地”。
其次,筆者認為,就業(yè)市場的不景氣也是促成這一趨勢的原因。
隨著許多行業(yè)開始進入“收縮”和“轉(zhuǎn)型”階段,不再產(chǎn)生太多的新工作崗位。
根據(jù)經(jīng)濟學的觀點,求職者競爭的加劇也使得員工“議價能力”下降,工資難以上漲。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求職者愿意放棄體制外“略高一籌”的薪水,而選擇去追求一份“體面、穩(wěn)定”的工作。
對于畢業(yè)的博士而言,高校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地方,“專職輔導員”自然成為他們繼續(xù)留在學校的又一可行選項。
壓力大同小異,未來發(fā)展還需依靠個人修行。
筆者認為,璇姐和明哥兩人是具有“相似起點”的,然而兩人卻走向了不同的“結局”。
這其中的原因可能并非外在的,而恰恰可能是心態(tài)和能力的體現(xiàn)。
倘若心態(tài)擺平,目標明確,博士畢業(yè)后擔任“輔導員”完全可以成為一種緩沖、一塊跳板,在未來實現(xiàn)“蛻變”。
而倘若被繁雜事務“吞噬”,不注重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缺乏苦心修行的勇氣,那么,博士畢業(yè)當“輔導員”,就可謂是“一入侯門深似?!绷?,最終也會成為一種無奈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