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火掩蓋太多秘密,落難皇帝不知所蹤,迷案真相如何?(四)
這樣也是一件好事情,一直等到十幾年之后,姚廣孝快要去世的時候,明成祖朱棣來探望姚廣孝,問他還有什么遺愿,姚廣孝沒有求其他。只是說皇上,您能不能把普洽給放了,畢竟已經(jīng)過去多年了。關(guān)普洽意義的也并不大了。所以明成祖最后聽從姚廣孝的意見。把部下給放了建文帝的下落在皇宮內(nèi)外一直有不同的傳說在江湖上流傳。
萬歷皇帝十歲時候開始繼位的,他從小啊就聽宮女太監(jiān)們。講建文帝朱允炆的這些故事,他就特別的好奇。他當時問輔政的大臣張居正說,建文帝究竟去哪兒了?老師,您知不知道這件事情?張居正的回答是,此事國史無考在證實當中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結(jié)論。據(jù)我所知,相傳在正統(tǒng)年間與云南郵幣提示。有流落江湖數(shù)十載之句,一翼是翼而尋之說。
有個御史看到這個詩非常奇怪,就問當時寫詩的這個人自言見聞的,他自己講。我就是建文帝欲歸歸故土,也就是說我想要葬在南京城,隨意招入宮中養(yǎng)殖十年七八十說當時他已經(jīng)有七八十歲了。后不知所蹤,這件事情是發(fā)生在萬歷年間,君臣之間真實的對答可見在當時,大家也普遍認為建文帝并沒有死。張居正作為首輔大臣,很多事情呢當然不茍言笑,講的會比較簡練,大概給皇帝說這個樣貌實際上民間的傳說比這個精彩的多。
同樣是在正統(tǒng)年間,也就是明英宗的年號,歷史上的一四四一年,有個老和尚突然來見廣西恩斯州的知州,而且大聲跟知州講。我就是建文帝這個知州。一聽慌了,這是大事兒啊,馬上層層上報,一直報到皇宮當中,同時把和這個老和尚在一起的十二個人一起押送到京城。這個建文帝自稱我已經(jīng)九十歲了,在這個時候,我想有機會死后能葬在家族的墓地當中,反正我也活不了多久了。出于這個考慮,我才決定出來自首。結(jié)果到了京城之后,律師來審問他說不對。
建文帝出生在洪武十年,也就是一三七七年,到現(xiàn)在一四四一年,你也不過是六十四歲而已。你說你九十歲,這肯定沒有依據(jù),結(jié)果審出實情了,說這個和尚叫楊應(yīng)祥,并不是真正的建文帝。當時還有另外一個說法,說當時的建文帝到了北京城之后。明英宗就派當時服侍過他的老太監(jiān),叫無量,專門去辨認他。進文帝看到他之后,就說你不就是當年那個無量?無量當然不能輕易承認了。說你有什么證據(jù)說我是無量的,是不是別人告訴你這么講的?
于是建文帝又講了,有一次我在御便店吃飯,正好呢是你上時你來伺候我。當時我正在吃鵝肉,看到你在旁邊就把這個肉扔到地下說賞給你了,你當時就跪在地上學(xué)著狗的樣子,趴在地上把這個肉給吃掉了。你這件事兒不記得了?這時吳亮也想起來了,皇上小的時候很頑皮呀,我親眼看到你左腳腳趾上有黑痣,把襪子一脫,果然黑痣歷歷在目。吳亮在這捧著建文帝的腳放聲痛哭,吳亮回復(fù)皇上的時候怎么講?你不能說的是真的,因為當時明成祖已經(jīng)下詔說建文帝已經(jīng)死了。
作為一個伺候皇上的人,你又不能說這事是假的,對不起先皇,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怎么辦?思前想后,這老太監(jiān)無量,就只好自殺了。而建文帝呢被納入系內(nèi),最終也不知道下場如何。您可千萬別覺得這件事兒是非常搞笑的一件事情。這件事兒因為傳的特別精彩,被收錄了。
明末即是本末這本書。作為一個參考的憑據(jù),因為這件事情代表一個群體的思想傾向,這些事情都是有民間傳說的。那有沒有確實明確的史料能證明建文帝?真實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