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不出來的東西

寫不出文章最大的原因,是對文字不滿。
一大堆底料,改改改,最后煩躁,攤手不干。第二日看著昨日的尸體,于心不忍,添一些東西,潤潤色,差不多就出爐了。讀魯迅雜文,他說他的文字都是擠出來的,我深有感受,文字鋒利如刀,一句一刀,寫長了得累死。所以我不靠譜地認定,魯迅老哥是絕對寫不出長篇來的。
有時候想:“短短一千字的東西,應(yīng)付應(yīng)付不就出來了?”但寫開又絕不肯認輸。然后開始慢吞吞的流程化,首先找感興趣的領(lǐng)域,以前寫過的沒了新鮮感,常見的議題,社會吵嘴的,也不大有興趣。讀喜歡的書,聽聽音樂,翻翻游戲新聞,慢慢有了想法。找到想寫的,還得有東西寫。寫幾行,思路枯竭,掙扎一番,靈感再現(xiàn),文章差不多就出來了;更多的是,掙扎一番,沒有任何拓展的靈感,懊惱,緊接著找新的方向。找過幾個方向,時間已經(jīng)不夠了:“媽的,今天就算了?!?那些寫了幾行的廢料積累了很多,覺得翻一翻會成為其他文章的素材,但事后自己很少打開看過。
寫不出來是好事,緊張,著急,腦子才開始運轉(zhuǎn)。更重要的,每每寫不出,左思右慮,才是拓展自己寫作邊界的時候。說實話這個過程有些痛苦(但也沒那么夸張),自己寫了千數(shù)篇了,大多數(shù)都是這樣的。狀態(tài)好的,很快寫出來,但更多是磨出來的,堅持每天寫短篇,堅持本身就很費力。有時候反倒是寫出來,交了差,心里泄了口氣,開始不認真了,然后看書學習就不上心了。與deadline的糾纏是件很有趣的事,你得反復(fù)把握最大化的收獲效率。
短篇的質(zhì)量。忘記誰說的,短篇實際上比長篇難寫。就是歐亨利,莫泊桑這些大師們,真正精彩的短篇也一個手能數(shù)得出來。自己雖然寫的是雜文,但還是向他們學習,努力文雜神聚。
不少讀者喜歡讀長的,信息密度低的,但我總不愿為長度而寫長,原因很簡單,寫作的第一要義是與繁冗做斗爭。口水話說個幾遍,讀者不大能感覺出,但自己很清楚。有時候一大段,或者幾段,刪成簡單的幾行字,自己舒一口氣,又得哀嘆:“完了,縮成這么點字數(shù),這還發(fā)個屁的文章?!蔽蚁矚g這種矛盾,在妥協(xié)與不妥協(xié)間沖突,往往在沖突下,才有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文章到底要取悅誰?首先該是取悅我,然后是讀者。一些文字啰啰嗦嗦讀者喜歡,但我不喜歡,就把它們刪了。
有好幾個想法,覺得能寫,但寫一句就寫不下去,很是惱火。一個點子自己提筆了十來次,一寫就碰壁,一放下筆就覺得大有可寫。《百年孤獨》馬爾克斯從小時候就醞釀上了,醞釀了得有二十來年,你可以覺得這太艱難了,但實際想法就是這么一點點積累的。沒想法可以去做其他,實際也不難。
寫不完案頭上的幾篇,遇阻的情緒慢慢積累,總算到了臨界點,于是就有了這篇文章。我等這篇文章等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