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發(fā)院士:一流的博士生,需要有遠大的志向
近日,在華中農業(yè)大學水稻團隊的一次組會上,張啟發(fā)院士回顧了團隊自1987年來培養(yǎng)研究生的工作做法。他強調,培養(yǎng)一流的博士生,應一以貫之地堅定有所建樹、追求卓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激勵研究生主動對標國際學科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培養(yǎng)研究生綜合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F(xiàn)將張啟發(fā)院士講話整理刊發(fā),以饗讀者。

▲張啟發(fā)院士(易冬銘 攝)
1987年,我們在華農建立了生物技術中心。那時我們的條件可以說是極端困苦,那個時候中國很窮,我們學校很窮,我們課題組更是窮,沒錢。1993年,我們學校獲得了一個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點,這是農業(yè)大學里頭第一個 -- 也是唯一一個 -- 分子生物學博士點。據(jù)介紹,當時1986年張啟發(fā)回到了母校,經歷幾番周折,籌經費修建水塔、購買大功率發(fā)電機,解決了生物技術中心停水停電的問題。緊接著,學校1994年成立了生科院,并要我當院長。建院之初,我們必須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生科院該如何辦?我當時提出目標是:培養(yǎng)國際一流的博士生,這應該成為整個生科院的“牛鼻子”。當時個人認為,評價我們生科院辦得好不好,關鍵就是看有沒有一流的博士生。當然也有說一流的本科、一流的學校的,但是我認為一流的博士生應該是最能夠體現(xiàn)我們是不是一流。因為至少從學術水平上講,這是比較好考核的。比如說本科教的好不好,很難在校際間國際間評價。但是我們博士生的學位論文,尤其是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大家就能給出一個明確的評價,孰優(yōu)孰劣就很明顯。我們博士生出來的時候,那篇文章怎么樣,在國際上是不是一流水平,一看就明白。此外,博士生的培養(yǎng)不可能是空中樓閣,一流博士的培養(yǎng)也必然要求有一流的本科。
那么什么是一流的博士生?
如何培養(yǎng)一流的博士生?
個人認為,一流的博士生需要有遠大的志向。因此,三十多年來,我們一以貫之地從三個方面抓博士生的培養(yǎng)。
▲張啟發(fā)院士與同學們交流(陳萋萋 攝)
第一、堅定有所建樹、追求卓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強調精神文化的引領作用,組織大家學習毛澤東選集和三國演義等傳統(tǒng)經典,鼓勵大家多讀有營養(yǎng)的書籍。要經常思考:人這一輩子,總要做點什么,總要做成一點什么。1997年,我給博士生寫信,引用了“男兒當自強”的詩句,要通過個人自己的奮斗來改變自己。如何改變?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別看小小的一粒粒的土,堆積起來,就能成為一座山。你看我們的獅子山,也是一粒粒土堆積而成,雖然是一座很小的山,它就給了校園有別于其他地方的風貌。荀子還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本來是風吹一吹就可以折斷的木頭,你卻輕輕拿一拿就放下了,你就折它不斷;一件件事碰一碰就扔到一邊去了,必然一事無成?!膀緹o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專心致志做一件事,終會成功。大家要把這些話的道理想清楚,成為一輩子座右銘。第二、激勵我們的研究生主動對標國際學科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如果做的工作既不對標國際學科前沿,又不滿足國家的需求,那做來干什么呢?長期以來,我們形成了功能基因組和綠色超級稻兩大方向,比較早地開展有組織的科研。針對團隊出現(xiàn)的大量的不上不下的研究內容,近年來,我們開展了研究生開題報告預審,關注選題。個人認為,無論是國際學科前沿還是國家需求,都要強調原創(chuàng)性,即原始和(或)創(chuàng)新。尤其要強調原始,英文original,就是說研究的課題是我們自己產生的,不是跟別人跑的。有不少的文章雖然發(fā)表在什么什么雜志,但沒有自己的原創(chuàng)性,跟在別人后面干,發(fā)在哪都沒什么意思。第三、培養(yǎng)研究生綜合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
我們抓廁所文明,不空手乘電梯,要求實驗室著裝整潔,戴口罩手套等,強調室容室貌,愛護公共財物。還有各種批評和處罰,都是教育提高綜合素質。以愛惜公共財物為例,幾天前我嚴厲批評了敲打冰箱的現(xiàn)象,并要求給予處罰。一個冰箱結冰應該安排好化冰,不是拿錘子敲冰,冰箱經你敲打就不密封了,這個冰箱就沒用了,所以應該杜絕此類行為。
關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問題,外邊有老師曾經問,像我們這種團隊作戰(zhàn),研究生本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怎么培養(yǎng)。我們說要做頂天立地的科研,只要課題選得好,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得好,當中可以創(chuàng)新的空間是巨大的,不存在不能創(chuàng)新的問題。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老師拿準大方向選好題,這是基礎,是前提;不要對學生管得太多太細。我曾經說過:一流的導師做榜樣,二流的導師做教練,三流的導師做保姆。每天給學生開單子,怎么做怎么做,連學位論文還逐字逐句修改的“保姆”老師不大可能帶出創(chuàng)新的學生。總結以上三條,我希望大家記住。第一,人生要立志有所建樹、追求卓越,樹立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第二,我們要做有意義的課題,要對標國際學科前沿,或者解決國家的重大需求。第三,提升我們的綜合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經科學網(wǎng)報道,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fā)的成材經歷,比小說還要精彩:
23歲開始學英語,26個英文單詞都認不全,2年后參加了一場全國性教師英語考試,居然考了第一名。
作為“工農兵大學生”進入華中農學院,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學校沒有像樣的實驗室,“最偉大的設備”是一臺不到500塊錢的普通顯微鏡。
他的履歷里沒有“碩士”階段,因為試驗田里打算做研究的兩畝油菜還沒長好,教育部就通知他作為在職教師赴美訪問。他丟下碩士研究課題就出國了。去美國前,幾位恩師給他下了死命令:必須拿個博士學位回來!
在戴維斯分校,張啟發(fā)總共待了4年半,其中有18個月做訪問學者,21個月做博士生,13個月做博士后。
張啟發(fā)原定只在美國訪問2年,這一讀博士,4年半就過去了。當初力薦他出國的劉后利老師急了,給張啟發(fā)寫了一封信,批評他是不是不想回來了。但張啟發(fā)從未有過這樣的念頭。
張啟發(fā)這么鼓勵年輕人:強壯“志”商,激勵“勤”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永遠追求一個有建樹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