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機の王道征途:ZIS-30及其他同類蘇聯(lián)自行火炮【翻譯】
https://warspot.ru/7833-samohodnaya-artilleriya-na-traktornoy-baze
原作者Yuri Pasholok,發(fā)布時間2016/12/19
http://www.tankarchives.ca/2017/02/self-propelled-artillery-on-tractor.html
https://www.tankarchives.ca/2016/02/zis-30-distribution.html
英譯者Peter Samsonov
個人授權翻譯
拖拉機自行火炮
把拖拉機改成自行火炮底盤的觀念源自30年代的蘇聯(lián),他們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制造了SU-2和SU-4原型車,但這些項目隨后便停止了發(fā)展。另一方面,德國人的類似裝備則有不同的結果:他們用繳獲的雷諾UE牽引車生產(chǎn)了安裝3.7cm反坦克炮的自行火炮。這種東西水平不高,但勝在廉價。一年后,蘇聯(lián)開始量產(chǎn)自己的第一款戰(zhàn)時自行火炮ZIS-30。
你說我一個拖拉機,怎么就去反坦克了呢?
蘇聯(lián)在1941年春季開始認真考慮將拖拉機改成自行火炮的底盤。最開始考慮的是使用STZ-5牽引車,并改用更強的ZIS-16發(fā)動機以增強機動性、延長底盤以增加穩(wěn)定性。建議是將目前仍在92號廠處于預生產(chǎn)階段的ZIS-2用作該車的武器。
重型的伏羅希洛夫火炮牽引車也計劃用于坦克殲擊車的底盤,改裝時會在該車的貨艙里塞一門1939型(52-K)85mm高射炮。這兩型坦克殲擊車都會安裝部分裝甲。

1941年6月9日,相關原型車被提交會議討論。除了使用拉長的STZ-5生產(chǎn)坦克殲擊車外,提交討論的還有在上面安裝一門37mm 61-K高射炮的自走高炮方案。但這個方案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會議期間,此類使用牽引車底盤的自行火炮方案因為裝甲薄弱、懸掛超載、備彈量不足和續(xù)航力過低而被槍斃。同時,會議紀要還記錄有以下內容:“安裝在STZ-5零件組成的底盤上的57mm ZIS-4火炮可被視為自行反坦克炮?!?/span>
偉大的衛(wèi)國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得戰(zhàn)前的計劃瞬間化為烏有?,F(xiàn)在的重點是增產(chǎn)現(xiàn)有的坦克而非搗鼓原型車。此外,牽引車的產(chǎn)量也下降了,這是為了將資源挪用到坦克的生產(chǎn)上。
第一個受害者是帶有部分裝甲的共青團員輕型牽引車。根據(jù)1941年6月25日的人民委員會命令,莫斯科的37號奧爾忠尼啟則廠應在8月1日前停產(chǎn)該型牽引車。這款配備了GAZ-AA卡車發(fā)動機的輕型牽引車從未被視作自行火炮的底盤。GAZ-22牽引車在1940年便開始研制,這使得1941年夏所發(fā)生的事件更加的令人驚訝。
研制一款新型自行火炮的建議并非出自炮兵總局或汽車和裝甲總局,而是出自人民武裝委員會。D·F·烏斯蒂諾夫(D.F. Ustinov)下令,要求在兩周內研制出使用牽引車和卡車底盤的自行火炮。設計自行火炮的任務落到了火炮的設計者頭上:92號廠設計局。該項目由P·F·穆拉耶夫(P.F. Muravyev)領導,并在V·G·加賓(V.G. Grabin)的指導下進行。
新自行火炮的底盤選擇范圍很窄。STZ-5由于速度很慢且可能會超載而被排除在外,剩下的選擇就只有卡車和共青團員牽引車了。最終的決定是使用GAZ-AAA和共青團員牽引車。

使用GAZ-AAA卡車車體的自行火炮被稱為ZIS-31,其更像是一個備胎。一方面,卡車底盤比輕型牽引車要更加穩(wěn)定;但另一方面,該車碰到了跟STZ-5相同的問題。
指標規(guī)定,座艙和發(fā)動機艙應有裝甲保護,這加上火炮本身的質量給底盤添加了太大的負擔。輪式自行火炮的質量達到了與BA-10相當?shù)?噸。在公路上行駛時這還沒什么,但當自行火炮離開公路時,情況就變得完全不同了。

共青團員牽引車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同樣是5噸的車重,該車的履帶式底盤使得其機動性要遠強于ZIS-31。跟輪式自行火炮不同的是,把共青團員轉化成ZIS-30無需太多的改動。一個倒U型結構取代了車組成員座椅,并在上面安裝了火炮。彈藥架位于車體兩側。根據(jù)92號廠的性能表,該車載彈量為30發(fā)(其他資料稱是20發(fā))?;鹋诘幕顒臃秶cZIS-31相同:水平28度,垂直-5到+15度。
為坦克旅做出了一點微小的貢獻
ZIS-30的樣車在1941年7月20日準備就緒。隨車的備忘錄記錄稱,如有必要,隨時可以將主炮更換為最近剛造出樣炮的76mm ZIS-3火炮。7月21日,國防部簽署了“關于在共青團員牽引車上生產(chǎn)安裝了57mm ZIS-2反坦克炮的自行火炮和在ZIS-2炮架上安裝1939型76mm火炮(USV)”的命令草案。
這些計劃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在1941年的8月至12月生產(chǎn)3000輛ZIS-30。問題在于,加賓的計劃與現(xiàn)實脫節(jié):根本找不到那么多牽引車,更要命的是它還因為需要生產(chǎn)T-30超輕型坦克停產(chǎn)了。7月23日的252ss號命令的數(shù)字則要少得多。
1、命令人武部烏斯蒂諾夫同志在共青團員牽引車上安裝首批100門57mm反坦克炮。
2、命令中型機械制造人民委員(NKSM)馬雷舍夫(Malyshev)同志在1941年8月10日前向92號廠交付100輛共青團員牽引車。
3、命令人武部烏斯蒂諾夫同志生產(chǎn)使用GAZ-61作為牽引車的牽引式57mm反坦克炮。
4、命令馬雷舍夫同志向92號廠提供足量的GAZ-61,以滿足57mm反坦克炮所需。
5、保留92號廠57mm反坦克炮和76mm師屬火炮的生產(chǎn)配額。
6、否決在GAZ-AAA卡車底盤上安裝57mm反坦克炮的提議。
可見,該文件要求使用GAZ-61-416汽車作為ZIS-2的主要牽引車。至于ZIS-30,它們的生產(chǎn)情況可不簡單,完成的原型車無法被立即投入量產(chǎn)。紅軍明智地要求該車應先測試再說。測試計劃在1941年8月10日獲批,并將在接下來的幾天內完成。
結果是車輛的設計遭到了一些調整。最明顯的變化是安裝了支腿,這是為了平衡火炮開火時由于共青團員車身過短而產(chǎn)生的后坐力。安裝了可翻轉的額外底板,這改善了車組的工作條件。

自行火炮的量產(chǎn)工作受到了阻撓。ZIS-2的產(chǎn)量落后于計劃,且牽引車的供應量也不夠。37號廠在1941年年末將后者停產(chǎn),因此不得不從部隊中抽調現(xiàn)役的共青團員牽引車。
所有的這些導致第一批ZIS-30直到9月中旬才下線。這100輛車直到10月上旬才徹底宣告完工。這便是蘇聯(lián)在戰(zhàn)時第一批實現(xiàn)了量產(chǎn)的自行火炮。值得一提的是,ZIS-30在出廠時都涂上了三色迷彩。

大多數(shù)ZIS-30被送往坦克旅:
致裝甲和汽車總局副局長,技術部隊少將列別杰夫(Lebedev)同志
莫斯科,國防部第二大樓
回復:關于ZIS-30自行火炮的反饋
1941年7月致8月,92號廠試制了一輛樣車,隨后使用共青團員牽引車底盤生產(chǎn)了100輛安裝57mm炮的坦克殲擊車,被稱為ZIS-30。
所有的這些自行火炮都作為反坦克炮被送往坦克旅,即:

炮兵總局仍未獲得這些自行火炮戰(zhàn)場表現(xiàn)的相關信息。
我請求您命令上述單位的指揮員在今年3月10日前提供關于57mm反坦克自行火炮的表現(xiàn)和戰(zhàn)術用途,以及對自行火炮進一步發(fā)展的要求。
炮兵總局副局長兼炮兵委員會主席,霍赫羅夫(Hohlov)炮兵少將
炮兵委員會軍事委員西德洛夫(Sidorov)
1942年2月13日
當然,還有一些ZIS-30散落在其他單位里。但研究它們的戰(zhàn)史的主要障礙是,作為自行火炮,它們歸炮兵總局管轄。因此,汽車和裝甲總局對它們在戰(zhàn)斗中的用途幾乎是一種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在相應的文件中,它們通常只被稱為反坦克炮或共青團員牽引車。
紅軍僅在1941年秋冬兩季使用這些自行火炮的觀點與現(xiàn)實不符。ZIS-30不僅出現(xiàn)在了1942年夏秋兩季的文件中——例如第二十集團軍就有兩輛仍在使用中——有些自行火炮甚至幸存到了1944年。

ZIS-30的戰(zhàn)斗表現(xiàn)可在1942年4月南方面軍的一份報告中窺知。該報告是基于第四近衛(wèi)坦克旅(原第132坦克旅)摩托化步兵營對ZIS-30的使用情況而來。報告中提到該車的優(yōu)勢如下:優(yōu)秀的瞄具、有效射程遠(2到2.5公里)、機動性高。自行火炮能夠很輕易地隱蔽起來,而炮盾的存在則保護了車組成員免遭破片的傷害。
一輛ZIS-30用13發(fā)炮彈在2km的距離上擊毀了三輛敵軍坦克并逼退了其余的坦克。這些自行火炮也被用于伴隨坦克進攻,這時他們的目標就不只是坦克了,還包括碉堡。

與此同時,ZIS-30也收到了一些抱怨。ZIS-2最大的問題是它的制退裝置。履帶式底盤的最大缺點則是在越野時表現(xiàn)差勁的發(fā)動機,這在雪地上尤其明顯。薄弱的裝甲也是一個缺點。報告中的最后一句話也很有說服力:“最好把炮安裝在T-60的底盤上”。
巧合的是,就在這份報告的編寫過程中,炮兵總局和裝甲和汽車總局已經(jīng)在研制使用T-60底盤的自行火炮了。
個人的奮斗
ZIS-30并不是唯一一款計劃使用拖拉機底盤的蘇聯(lián)自行火炮,但卻是唯一一個投入了量產(chǎn)的。其他的項目則是由各個設計局根據(jù)個人倡議研制的,這些多為人武部生產(chǎn)ZIS-30命令所帶來的衍生物。

在183號廠設計的自行火炮就屬于這一類。1941年7月1日,烏斯季諾夫(Ustinov)要求8號廠設計一款安裝了85mm 52-K火炮的自行火炮,但這個項目事實上由183號廠在實踐中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
一場關于自行火炮設計的會議在1941年8月27日召開。與會人員討論了如下方案:使用T-34底盤的85mm自行火炮,這輛在1940年開始設計的自行火炮最終演變成了U-20項目;在A-42牽引車上加裝85mm火炮的A-46自行火炮;兩個使用伏羅希洛夫火炮牽引車的自行火炮方案。與會者對T-34自行火炮不感興趣。至于A-46,它的優(yōu)先級一開始是最高的,后來因為A-42從未投產(chǎn)而消失了。
與會人員對伏羅希洛夫底盤上的自行火炮另有想法。一開始的計劃是在上面裝一門85mm 52-K火炮,但183號廠同時還研制了另一個平行項目。不幸的是,該車僅有一段文字描述存世:全重23噸,正面裝甲30mm,側面裝甲20mm,在一個能360°旋轉的炮塔上安裝一門配同軸機槍的76mm F-34或57mm ZIS-4。炮膛軸為2300mm,這要略高于T-34。等到會議召開時,這個方案的藍圖和模型均已制作完畢。

最終批準的方案安裝了76mm F-34火炮。第一批25輛自行火炮將在1941年10月至11月使用伏羅希洛夫牽引車的生產(chǎn)配額制造。這一計劃旨在對原型車進行測試,并根據(jù)測試反饋調整后續(xù)車輛的設計生產(chǎn)。此外,還計劃在該車的后續(xù)型號上安裝一門85mm炮。這項工作將與8號廠合作完成,DDL為1941年9月15日。
炮兵總局在9月上旬下達命令,要求緊急啟動安裝F-34的原型車的生產(chǎn)工作。但183號廠還有更要緊的任務。坦克生產(chǎn)人民委員I·I·諾先科(I.I. Nosenko)以工廠搬遷為由拒絕生產(chǎn)這25輛自行火炮,而這也宣告了它們的終結。

與此同時,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ChTz)開始在斯大林S-2牽引車上研制一款自行火炮。這輛牽引車的特點和用途都與STZ-5大致相同,但重量卻是后者的兩倍。這輛車的命運很悲慘:即使是飽受差評的STZ-5都比它好。

考慮到現(xiàn)有的斯大林S-2并不適合作為自行火炮的底盤,車里雅賓斯克廠設計了一個加長底盤,僅保留了原有的驅動輪和托帶輪,安裝了扭桿懸掛并使用了KV-1誘導輪和負重輪的縮小版本。底盤之上是一個焊接車體,并保留了原有的車組位置布局。載員艙前有一挺DT機槍。
自行火炮的主武器為一門安裝在后部的122mm M-30榴彈炮,隨炮一起上車的還有原版炮盾。車體后部安裝了一個足以容納炮組和火炮的戰(zhàn)斗室。

這輛被稱作SU-S2的自行火炮于1941年10月進行了工廠測試。它的故事到此為止,因為比起一輛性能未定的改裝拖拉機,紅軍更需要的是KV坦克。ChTZ-65和S-2牽引車被取消,以增加KV的產(chǎn)量。
盡管如此,疏散后的SKB-2設計師們繼續(xù)進行著各種項目。例如,N·F·沙什姆林(N.F. Shashmurin)提出了一個被稱作“人民的怒火”(Злоба Народная)的兩人車組2.5噸級超輕型坦克,配有20到25毫米厚的裝甲和兩個S-65拖拉機發(fā)動機。SKB-2還在研制一款“強襲坦克”,即一輛最大速度達到了70km/h和擁有更大續(xù)航力的輕量化T-34坦克。這些項目都遭到了取消。

592號廠工程師E·V·西尼爾希科夫(E.V. Sinilshikov)和S·G·佩魯魯舍夫(S.G. Pererushev)設計的另一些拖拉機自行火炮則經(jīng)過了更多的深思熟慮。在研制122-SG(即SG-122)期間,他們還使用其他底盤進行了自行火炮的設計。
這些方案中最強大的是在共產(chǎn)國際火炮牽引車上安裝152mm榴彈炮的152-SG。該車擁有傾斜裝甲和敞篷戰(zhàn)斗室。根據(jù)計算15mm厚的裝甲足以抵擋200m外射來的DShK機槍子彈。還有一種安裝了30mm厚裝甲的版本,但裝甲能防子彈對于這些躲在戰(zhàn)線后方的車輛已經(jīng)足夠了。
該車計劃安裝1903/30式152mm榴彈炮。車重估計為18.5噸,全車共5人。該車停留在圖紙階段,因為沒有足夠的牽引車和榴彈炮可供使用。

使用STZ-5底盤的45-SP(45mm自行火炮)的命運也與之類似。跟HTZ-16裝甲牽引車不同的是,火炮被移到了一側,使用了半開放式戰(zhàn)斗室。前裝甲為傾斜的20mm厚鋼板。全車重8.5噸,最高速度為20-30km/h。這些估計較為樂觀,因為同等質量下的HTZ開到發(fā)動機過熱的最高速度僅為20km/h。汽車和裝甲總局不再需要另一個拖拉機,特別是在火力與之相當?shù)?a target="_blank" >T-70坦克已于1942年4月投產(chǎn)的情況下。

最后的拖拉機自行火炮項目之一誕生于1942年的夏季。其名稱簡明扼要:“坦克殲擊車”。設計者是A·S·希托夫(A.S. Shitov)和P·K·格迪克(P.K. Gedyk)。項目的開始日期為1942年6月29日,使用的是大改過后的斯大林S-2牽引車底盤。該車的一些設計元素無疑受到了BSG-5(SU-32的前身)的啟發(fā),例如安裝在特殊底座上并帶有鑄造炮盾的ZIS-5火炮。
這輛坦克殲擊車很矮,只有1800mm高。車組成員共三人:駕駛員、車長兼炮長、裝填手。跟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其他自行火炮不同的是,該車擁有一個封閉式戰(zhàn)斗室。但這個設計方案并未給汽車和裝甲總局留下太深的印象。更優(yōu)秀的SU-31和SU-32自行火炮已經(jīng)進入了測試階段,而斯大林S-2牽引車早在1941年11月便已停產(chǎn),且其后續(xù)型號也從未進入量產(chǎn)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