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使的感慨和告誡
1906年的米蘭國際博覽會上,中國駐意大利大使黃誥告誡國人,“虛獎”不必過于當真,“爭自濯磨,力求進步”才更重要。

1906年的米蘭國際博覽會
黃大使叫黃誥,1905年他曾履新中國駐意大利大使。其時,意大利第二大城市著名世界時尚之都、歷史文化名城米蘭,尚被翻譯成米郎或秘拉諾。也是在那一年,意大利政府決定于1906年4月28日至11月11日,在米蘭舉辦國際博覽會,并由博覽會籌委會向世界各國發(fā)出邀請函,清政府也在受邀之列。
清政府接到邀請函后,直接授權外務部負責操辦,不僅在米蘭會場設總事務所,經辦所有中國參展事務,還在當時國家財政支絀的情況下,撥款一萬兩白銀用于此次參展。黃大使專程從羅馬趕到米蘭,親自把關,督辦中國商家赴會參展所需地段、檢驗參展物品等相關事宜。這次博覽會,中國計有江浙兩省及上海、廣東等地商家攜瓷器、玉器、綢緞、繡品等中國傳統(tǒng)工藝產品亮相參展。
如今,米蘭國際博覽會已過去一個世紀,雖說斗換星移,江山易代,但回眸一個多世紀前的那屆國際博覽會,尤其是黃大使當年發(fā)出的一些感慨,還是會讓人對之生出許多聯(lián)想。如黃大使在那年6月《為各國賽品情形等事致外務部函》中提到,“惟各國所賽大小槍炮、彈子以及一切機器,精益求精,令人嘆羨”。即使撇開這些涉及到機器工業(yè)的特殊產品不論,即以此前我國人多引以為傲的蠶絲產品來說,意大利的蠶絲業(yè)也毫不遜色,并由此引發(fā)黃大使一番感慨:“至于(意大利)蠶絲一事,甚為講究,凡飼蠶之法,染絲之方以及紡織之具,一一陳列,工(人)等即在此工作,亦不曠時,所有織成綢緞五光十色,入乎其中,目為之眩?!惫と爽F(xiàn)場操作,當場演示,既有說服力,也博人眼球。
這還不算,更讓黃大使感慨的,是這一年稍晚些時他在《為本國工藝尤宜改良應派員專查事致外務部函》中提到,“抑(黃)誥有不能已于言者,中國(參)賽物究不及人,漁業(yè)一項雖經組織,舊制未能盡除。惟絲、茶、瓷器為中國出色之品,然仍故步未見改良。……以(黃)誥在會場所見各國所賽海軍機器、火車、農務,件件精良,中國殊不能及”。一方參賽物是既未能盡除“舊制”,又故步自封“未見改良”;另一方參賽物卻是“件件精良”,黃大使怎能不糾結。尤令人感慨的是,在此前的法國巴黎國際博覽會上,曾有洋人故意將中國陋俗三寸金蓮“陳列高處,令人觀看”,且“凡中國美產,如絲、茶等件,則棄之于地,任人踐踏”,“虐商吞款,全無忌憚”。所幸此現(xiàn)象在米蘭國際博覽會上已全然不見,“俾商等得償賽會自由利益,弗受外人挾制欺凌……”。
博覽會結束時,由各國成員組成的評委會評出若干獲獎展品,并頒給榮譽證書。中國參展品中江蘇海門頤生釀造公司的“頤生酒”,榮獲米蘭國際博覽會金獎。獲獎當然是好事,不過黃大使告誡國人,對此不必過于當真:“現(xiàn)在所得獎牌,各國評議人員多因邦交起見,經(黃)誥所派各員與之辯論,無甚異詞;要之體面,不可不爭。而實在情形,尤宜爭自濯磨,力求進步,若徒邀此虛獎,殊于商務未見裨益。”可見獲獎后面,不乏含有自己爭取、與人辯論,以照顧國家“體面”的原因。如對之太過當真,忽略了“爭自濯磨,力求進步”,未免有點本末倒置,一個“虛獎”于實際發(fā)展,并無半點益處。所以他在感慨“中國賽物究不及人”之外,及時告誡國人,我們應該怎么辦,可以做什么。于是就有了他在上述《致外務部函》中寫下的告誡國人這樣的話:“然未可安于不及,似宜派專門之員前往歐洲,細心考察,將來回國可資取法?!秉S大使有此清醒認知,也凸顯了他的前瞻性眼光。(陸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