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戰(zhàn)役——番外篇 法國戰(zhàn)役之雜談
??筆者注:按我最開始的規(guī)劃,這篇文章本來應該以雜談的形式放在最后。但是最近由于筆者看到很多有關法國戰(zhàn)役的荒謬言論,(如“德軍死的5萬人有一半是法軍的戰(zhàn)果就不錯了”,“法軍要是信戴高樂就………”,“法國要是和蘇聯一樣………”,“法國人貪生怕死,才給德軍造成這么點傷亡,在東線也就是……”。)于是乎本文就先寫出來了。
? 再加上一些惡心的營銷號在QQ看點之類的平臺惡意搬運我的文章,斷章取義(如《突破馬斯河!》這篇文章,僅我看到的就有2個營銷號搬運了其中的乳法內容,而后半段自然而然被他們刪除了。),培養(yǎng)出了很多極端法黑。真是萬萬沒想到,我的文章居然還催生出了更多的小鬼。這就讓筆者意識到我確實有必要寫這樣一篇總結文章。
??我寫本系列文章目的是讓各位能盡可能客觀看待法國戰(zhàn)役,而不是像某些一樣人搞飯圈——但凡寫一點法/德軍的壞話就能追你追十八條街,這種行為是筆者深惡痛絕的。
??PS:當然另外那兩篇正文還是會寫的。

? ?前排警告,全文幾乎無插圖。?
??筆者將回答以下四個法國戰(zhàn)役中常見的問題,以供萌新學習,并反駁那些乳法小鬼的謬論。
? 一,法國戰(zhàn)役就是一場低烈度的軍事散步嗎?
? 二,法國軍隊真的戰(zhàn)術落后,觀點陳舊嗎?
? 三,法國軍隊是如此不堪一擊,戰(zhàn)力低下,以至于都沒能打出什么漂亮的戰(zhàn)役?
? 四,法國士兵不乏勇氣,但是法軍將領都是白癡?法國戰(zhàn)敗是因為“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第一個問題,因為德軍在法國的損失很小,所以法國戰(zhàn)役就是一場低烈度的“軍事散步”嗎?
??乍一看這種說法確實沒什么問題,畢竟法蘭西戰(zhàn)役中德軍的傷亡不過只有156492人——連當年凡爾登德軍傷亡的一半都沒有。和讓德國人傷亡了10758000名官兵的東線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但是,僅以此就輕易認為法國戰(zhàn)役是“軍事散步”實在過于武斷。我們不妨簡單對比一下法國戰(zhàn)役(1940.5.10——1940.6.22)和巴巴羅薩前期(1941.6.22——1941.8.2)這兩個“六星期”中德軍的損失。
??從5月10號開戰(zhàn)至6月22號法國本土軍隊基本停止抵抗,德國陸軍在42天中至少損失官兵156429人(另有一組數據表明,將德軍的DOW加上后,傷亡數據達到約178000人。因為“156429”這組數據中的“死亡”數據只包括KIA和MIA,并不完整。但“156429”這組數據目前來說還是使用最廣泛的。)坦克不可修復損失839輛(其中5月649輛,6月190輛),飛機損失共1345架。
? ?從6月22號德軍突襲蘇聯到8月2號,德國陸軍共損失官兵約179500人,坦克不可修復損失801輛(其中6月282輛,7月519輛),飛機損失共880架。到9月28號,即開戰(zhàn)3個月后,德軍傷亡人數達522833人。
??在法國戰(zhàn)役大局已定,德軍占據絕對組物質優(yōu)勢的紅色行動中,德軍平均日傷亡達4762人,甚至高于巴巴羅薩前6周的4487人
??
??當然無論德軍的傷亡數據要不要算DOW,毫無疑問的一點是:德軍在法國戰(zhàn)役和巴巴羅薩前6周的人員損失事實上是差不多的,前者略少于后者。技術裝備損失前者略多一些。?
??可見,所謂的“軍事散步”之說是何其荒謬!如果法國戰(zhàn)役真的是軍事散步,那德軍拿下幾乎整個波羅的海三國,半個白俄羅斯,三分之一個烏克蘭也都只是軍事散步?

??德國空軍在法國的損失也是非常驚人的:不到2個月時間就有1345架飛機因戰(zhàn)斗原因不可修復性損失。據《Strategy for?Defeat?The Luftwaffe?1933-1945》的數據,德軍損失具體如下:偵察機158架,戰(zhàn)斗機321架,轟炸機604架,運輸機206架,其他飛機36架。
??為了說明法國戰(zhàn)役期間德國空軍傷亡之慘重,我們可以看看德國空軍在二戰(zhàn)其他兩場大型戰(zhàn)役:不列顛空戰(zhàn)和巴巴羅薩中的損失數據。
? 在不列顛空戰(zhàn)最激烈的1940年7月到9月中,德國空軍有1455架飛機因戰(zhàn)斗原因不可修復性損失。其中偵察機64架,戰(zhàn)斗機710架,轟炸機580架,運輸機4架,其他飛機67架。

? ?德國空軍1941年(除11月)的飛機不可修復性損失為1658架。其中偵察機91架,戰(zhàn)斗機736架,轟炸機811架,運輸機63架,其他飛機59架。注意,這是德國空軍幾乎整個1941年的損失。
??由此可見,1345這個數字絕對稱不上是“小”??梢哉f,德國空軍在不列顛空戰(zhàn)開始前已經遭遇了重創(chuàng),英法飛行員在法蘭西的英勇戰(zhàn)斗是值得我們銘記的。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1940年的西線比網絡上大多數人想象中的要致命的多。

第二個問題,因為“不信戴高樂”,法軍“戰(zhàn)術落后”,“將坦克分散使用”,所以導致了法國戰(zhàn)???
??說實話這種低級黑法言論我都不屑一駁。“法軍戰(zhàn)術落后”?那霍普納是怎么在哈努特被落后的法軍打得鼻青臉腫的?
??法軍的兩種師級裝甲部隊,DLM(輕機械化師)和DCR(裝甲師),哪個是把坦克分散使用的?
? 如今更是出現了像下圖這種謠言,此種言論完全是對法國陸軍毫無根據的臆測與污蔑。

??這些人根本不懂法國陸軍步兵師的編制就敢口出妄語,但凡看過法軍步兵師編制的人應該都清楚,法國人沒有把哪怕一輛坦克配屬給步兵師!


? 看完法軍主要型號坦克的部署情況后,這類謠言就不攻自破了。
??法軍最先進的S35和B1兩種坦克在1940年分別裝備軍隊264輛,206輛。其中S35除了第7胸甲騎兵團(7eRC)的25輛外,其余分別裝備了1,2,3eDLM和4eDCR。(第七胸甲騎兵團6月也分配給了新建的第7輕機械化師)
? B1除了有40輛作為預備隊外,其余都分配給了1,2,3,4eDCR。
? 比較靠譜的哈奇開斯系列坦克(其中H35的性能其實也相當低劣)在1940年共裝備軍隊844輛。除在挪威和突尼斯的42輛,僅115輛沒有裝備機動部隊,而是在各集團軍預備隊中服役。
?最不靠譜的R35和R39,?1940年共裝備軍隊1070輛。其中在黎凡特和摩洛哥部署125輛,僅135輛裝備機動部隊,其余歸屬各集團軍預備隊。
? ?可見,法軍主要裝備的坦克,除性能實在太爛,或者不適合機動作戰(zhàn)的,其余都歸屬機動部隊。試問,這也叫“沒有集中使用坦克”嗎?
??有些作家批評法軍只把1000多輛坦克編入了裝甲師,而其他坦克則分散布置,借此批評法軍的“落后”。然而法軍沒有配屬到裝甲師中的全部是落后的雷諾與哈奇開斯系列坦克。這些坦克不僅速度慢,火力也非常感人(哈努特戰(zhàn)役中德軍主要的人頭就是哈奇開斯系列坦克,而法軍的火力支柱是S35,而不是還在用20年前老炮的哈奇開斯),把這些坦克編入裝甲師除了拉低裝甲師的機動能力外加讓德國人的戰(zhàn)損比更好看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就算是那些獨立的戰(zhàn)斗坦克營(BCC),其表現也沒有某些人想的那么糟糕。5月13號在色當,第7戰(zhàn)斗坦克營以劣勢兵力和古德里安打了個接近一換二的戰(zhàn)損比。在埃納河戰(zhàn)役,塔西尼憑借幾輛“借”來的B1在一打二的前提下把德軍打得大敗,還生俘數百人。以上戰(zhàn)例都說明,法軍這種把不適應快速機動的坦克編入獨立坦克營以支援步兵的做法并不是完全沒有積極作用的——因為步兵部隊需要坦克這樣的攻堅火力。二戰(zhàn)中后期德國專門成立突擊炮營支援步兵師也證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1940年法國陸軍的裝甲戰(zhàn)術一點也沒有落后于時代。法軍的裝甲矛頭同樣鋒銳無比!普利烏騎兵軍(下轄第2,3輕機械化師)在5月的戰(zhàn)斗中就證明了這一點。他們不僅以少敵多,力挫德16摩軍,在馬斯河會戰(zhàn)結束后也仍發(fā)揮著余熱。
? 6月組建的比松裝甲集群,與一個典型的德式摩托化軍沒什么差別——1個裝甲師,1個輕機械化師,1個摩步師。這種先進的部隊編制,并不是德軍的專利,法國人同樣也有。
??綜上所述,“法軍戰(zhàn)術觀念落后”這種說法實在可笑。這不過是某記者和某兩度服役的歷史學家——兩個都不懂軍事的人,在參考部分片面資料和個人經歷后得出的錯誤結論。
? 至于什么“不信戴高樂”。先不提法軍并不是不重視裝甲部隊,戴高樂本人的戰(zhàn)術水平到底幾斤幾兩,通過阿布維爾就能一窺虛實。

?筆者本不愿對戴高樂做太過刻薄的評價,只是他的“粉絲”?們的行為實在太過火了。這些人為了吹捧戴高樂,不惜貶低同時期法軍的其他將領。然而事實上戴高樂無論是治軍還是打仗,在法國陸軍都不算是一流的。
? 魏剛,甘莫林在30年代摩托化改革中的貢獻筆者前文已有提及,這里不再贅述。簡而言之,30年代魏,甘二人領導下的法國陸軍絕不是某些人想的那樣因循守舊,大膽的編制創(chuàng)新其實屢見不鮮。而戴高樂組建6個DCR式部隊的想法是根本不現實的,因為法國的工業(yè)能力不可能支持他瘋狂的計劃。甘莫林都已經做出把H39也編入DCR這樣大的讓步,到西線戰(zhàn)役開始也不過堪堪組建了3個。
? 至于戴高樂本人的戰(zhàn)績。筆者實在難以理解,為什么某些朋友只會關注蒙科爾內這樣小打小鬧的偷襲,阿布維爾灰頭土臉的失敗,并拿出來大肆吹捧,而不去看看法國軍隊真正的勝利呢?哈努特的鋼鐵碰撞(雙方共投入超過1000輛坦克,法軍戰(zhàn)術勝利),讓布魯的生死搏殺(德國所謂“閃電戰(zhàn)”的首次敗北),蒙泰梅的決死堅守(法軍以1師之力力抗德軍1個精銳摩托化軍近3天),斯通尼的血肉磨坊(不到1個月時間,德軍在這個小村莊傷亡了2萬多人)難道還比不上戴高樂的戰(zhàn)績?難道法國陸軍只剩戴高樂了?這無疑是對歷史的侮辱!
? 甚至現在還有說法,稱“戴高樂抓的400名俘虜是法國陸軍在西線戰(zhàn)役抓到俘虜的總和”,“戴高樂差點打掉古德里安”,“戴高樂領導了法國陸軍的第一次反擊”。這完全是對歷史的歪曲,僅埃納河戰(zhàn)役法軍3個步兵師(36,14,2)就俘敵2014人。至于什么“打掉古德里安”,不過是一支法軍偏師歪打正著撞上了德軍的軍部,結果因為沒油,指揮混亂等原因自己和空氣斗智斗勇,讓德軍等來了援軍。而所謂“第一次反擊”更是扯淡,哪怕不考慮低地戰(zhàn)區(qū),法國本土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反擊早在5月13號——即德軍進入法國本土當天就開始了。

第三個問題,法國軍隊的表現非常糟糕?以至于拿不出哪怕一場漂亮的戰(zhàn)役?
?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會拿馬斯河會戰(zhàn)中部分法軍部隊的無能表現證明法國陸軍不過徒有虛名,其實不堪一擊。但是,少數部隊的無能表現并不能證明法國陸軍就是一支素質低下的部隊。
??德第16集團軍第34,15步兵師——這兩個一波次的精銳師尚且在阿登戰(zhàn)役中被法軍第1斯帕希騎兵旅打得找不著北。那么我能就此說明,“德軍都是不堪一擊的垃圾部隊”嗎?顯然是不能的。
??錯誤誰沒有犯過?法軍的確在馬斯河表現出了相當程度的無能,這點沒人會否認。但是他們在低地,在索姆河,在埃納河,在里爾,在斯通尼,在羅訥河谷都證明了他們優(yōu)異的素質。
??請問,這難道不是法國陸軍打得相當不錯的戰(zhàn)役嗎?這難道也是“表現非常糟糕”嗎?

??同理,有法棍抓著德軍在某些戰(zhàn)役中差勁的表現,迫真論證“德軍能打贏都是運氣好”也是無稽之談。
? 誠然,德軍在馬斯河會戰(zhàn)取得的史詩大捷的確有運氣因素在內,但德國之所以取勝更多的是得益于他們高效的總參謀部,訓練有素,經歷過戰(zhàn)火洗禮的機動部隊,陸空兩軍之間還算完美的配合,任務式指揮充分發(fā)揮了軍官的主觀能動性等等。
??如果德軍的裝甲兵素質如同法軍第4裝甲師的新兵蛋子那般拙劣,那他們根本無法在強渡馬斯河后即刻合圍第9集團軍,更不可能如此迅速地穩(wěn)固了橋頭堡。如果古德里安是一個和弗拉維尼一樣優(yōu)柔寡斷的人,德軍恐怕連馬斯河都過不去,遑論包圍聯軍。如果倫德施泰特也奉行法軍的指令式指揮,那曼施坦因計劃只能是紙上談兵。
??在阿布維爾,在克雷西,在亞眠的防御戰(zhàn)中,德國的步兵部隊同樣證明了他們的實力,這點是常常被德黑所忽視的。德軍步兵部隊在索姆河和瓦茲——埃納運河戰(zhàn)役中同樣也有戰(zhàn)術水平不輸一戰(zhàn)皇帝攻勢的突破戰(zhàn)。
??由于《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導致德國也很缺乏足夠受過訓練的官兵,且大多數普通步兵師的裝備也比1918年強不了多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作戰(zhàn)實力。但同理,把法國戰(zhàn)役中的德軍步兵部隊一棒子打死也是極不公正的。

第四個問題,法軍的高級將領都是不合格的庸才或蠢蛋嗎?
??這種觀點更多是一些知道二戰(zhàn)法軍光榮戰(zhàn)史(如斯通尼),但對整個法國戰(zhàn)役無甚了解的朋友所持有的。此觀點認為,法軍高級將領基本都是跟不上時代的老古董,正是因為高層昏招頻出,致使法國敗亡。
??必須承認的一點是,法國陸軍中存在昏聵無能的高級軍官。如亨茨格,弗拉維尼,這二位對在馬斯河的失敗負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此外還有不顧戰(zhàn)局現狀,慌忙下令部隊撤退,導致十幾萬大軍短短一天就四分五裂的第9集團軍司令科拉普。阿拉斯戰(zhàn)役中棄療擺爛,最終貽誤戰(zhàn)機的第5軍軍長奧特梅耶等等。但是,并不是所有法軍將領都如這幾位一樣無能。

??就先談談甘莫林。甘莫林在后世飽受詬病的主要原因是他“思想保守”,但僅僅用這樣一個詞評價他是不公正的。甘莫林統領法國陸軍近10年,期間雖犯過錯誤,但成就也數不勝數。怎能如此隨意的,就給這位老將扣上一頂“思想保守”的大帽子呢?
?甘莫林的保守具體體現在他極度輕視空軍的作用(不過這并不會法國空軍的發(fā)展有什么負面作用——因為甘莫林管不了空軍)且死硬地拒絕使用無線電,這嚴重影響了法軍的指揮效率(還坑慘了英國人)。
?但甘莫林真的就是這樣一個一無是處之人嗎?顯然不是。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對法軍機動部隊的建設。
??甘莫林接任魏剛統領法國陸軍時,摩托化改革才剛剛起步。那時法軍裝甲部隊唯一的現代化坦克只有后來被證明完全不堪一用的D1坦克。什么B1,S35,當時連影子都沒有。機動部隊也只有幾個新成立的摩步師,軍中甚至還留有幾個騎兵師(DC)。至于裝甲部隊?對不起,一個沒有。
??但到了1940年5月10號,甘莫林已經把當年那支真正的“1918年的軍隊”變成了一支擁有3個裝甲師,3個輕機械化師,7個摩步師,6個輕騎兵師的現代化軍隊,法國陸軍能在1940年擁有世界第二的機動部隊,甘莫林居功至偉。
??再者,甘莫林在法國戰(zhàn)役期間真的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嗎?他真的是一位非常糟糕的最高統帥嗎?
??甘莫林采用布雷達變體計劃而非原定的E計劃,后來確實證明是一場災難。但在當時看來,這樣做其實沒什么問題,只不過是相比于原計劃更激進了些。
? 具體到馬斯河會戰(zhàn),甘莫林在得知色當突破后第一時間下令亨茨格要馬上發(fā)動反擊(阿方斯.喬治也是這樣做的,并立刻給了亨茨格強大的反擊部隊),作為最高指揮官,他沒有犯什么錯誤。只不過甘莫林絕對想不到,他的這個下屬是一個百年難遇的奇葩。由于亨茨格的磨洋工和和稀泥,致使甘莫林的命令要么是晚了整整一天才執(zhí)行,要么就只存在于紙面上。
? ?事實上,甘莫林并不是導致馬斯河慘敗的罪魁禍首,更不是他直接導致了法國敗亡。

? 最后,縱觀整場法國戰(zhàn)役,除了亨茨格的無能和科拉普那災難性的撤退命令外,你還能找到其他法軍高級將領的嚴重失誤嗎???可以這樣說,除了亨茨格在馬斯河的驚人操作,法軍的高級將領在整場戰(zhàn)役中就沒有出現過嚴重的失誤。后來魏剛下令采取刺猬戰(zhàn)術,發(fā)動反擊奪回索姆河橋頭堡(最后沒打下來是戴高樂和格朗薩爾的問題,奪回橋頭堡這個決定本身無可指責),棄守巴黎等等舉措反而是正確的操作。
??因此,我們需要知道,在第三共和國最后的日子里,法蘭西仍然有著數不清的優(yōu)秀軍官。普利烏(哈努特),塔西尼(埃納河),弗雷爾(索姆河,肖維諾),莫里斯(里爾)等等,這些人在西線戰(zhàn)役中都有優(yōu)異的表現。故,很難說法軍的高級將領都是蠢蛋或老古董。當然,那些只知道一個靠戰(zhàn)后宣傳才出名的戴高樂的低級法棍/乳法小鬼自然是會將這些真正的名將選擇性無視的。

? 以上四個常見的乳法謬論都是稍微有些反駁價值的問題,因此筆者會花時間予以駁斥。而以下這種,一看就是對法國戰(zhàn)役一無所知的人放出來的暴論,連辯駁的必要都沒有。諸位倘若看到了這種言論,笑笑就好,沒必要和他/她爭論什么。
??“法國人過度相信馬奇諾防線,驕兵必敗……”
? “還不是白人沒意志,要是……”
? “還不是法國政府寧與友邦,不與法共。法國的失敗就是因為刀刺在背……”
? “都怪這些該死的猶太布爾什維克陰謀集團!是他們………”
? “都怪英國人!如果不是英國人……”

法國為何而???
? 看完上文的讀者想必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既然法國軍隊沒有那么不堪,那他們?yōu)槭裁摧斄四??畢?周就被擊敗實在太丟人了。
??筆者總結了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 ?一,德法綜合國力的巨大差距(戰(zhàn)敗的根本原因)
?? 二,盟軍在戰(zhàn)略上犯下了致命的錯誤(迅速戰(zhàn)敗的根本原因)
??三,部分前線指揮員的無能(加速戰(zhàn)敗)
? ??在下文中,筆者將詳細說明這3個原因。

??一,綜合國力的差距。
??德法兩國綜合國力的差距體現在諸多方面,如人口數量,生產力,軍事實力等等。
??前兩個差距想必不用筆者多說,自從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開始以來,德法在這兩個方面就已拉開差距。只要讀過中學的人應該都很清楚這個客觀事實,因此我也不必再列數字說明了。
? 在總體戰(zhàn)的時代,對一個與你陸地接壤,人口是你兩倍,工業(yè)實力是你三倍的國家開戰(zhàn),想取勝無疑是非常困難的。

??具體到軍事實力,筆者在《法蘭西戰(zhàn)役——第二篇 ?低地之戰(zhàn)》中已經做過對比,在此不再復述。下面是《低地之戰(zhàn)》的鏈接。
https://b23.tv/40aN7N
? 簡而言之,法國的陸軍實力和德國各有千秋,其兵員數量明顯不如德國,受過充足訓練師級單位的數量也不如德國。且裝備更新緩慢,還有大批一戰(zhàn)舊貨湊數。雖部分技術裝備略多于德國,但整體來說仍遜色于德國。
? 在部隊機動能力方面,也很難說法國強于德國。雖然德軍中絕大多數部隊仍是騾馬化的(絕大多數近些年的出版物都會強調這一點以凸顯德國的“虛弱”),但法軍對騾馬的依賴同樣嚴重,其部隊的機動能力甚至不如德軍。如由于法軍的摩步師擁有機動車數量僅為德軍摩步師的一半,平時行軍仍依賴步行,遭遇緊急情況還要等待最高司令部額外分配有限的汽車運輸團才能全員摩托化,而德軍摩步師則不用這樣做。法軍火炮也基本上都是騾馬牽引,其裝甲師的機動車也僅為德軍裝甲師的三分之二。因此,1940年德軍的機動能力無疑是強于法軍的。
?? 而法國的空軍和德國根本不是一個等級的。
? ?總的說,法國在1940年的軍事實力不如德國。
??

?其實,法國的軍事實力不如德國是綜合國力上的差距必然導致的結果。德國的軍事實力本來就應該強于法國。法國陸軍之所以還能在1940年和德國陸軍勉強平分秋色,主要得益于《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限制。倘若沒有《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兩方的差距只會更大。

? 最重要的是,法國在人力與生產力上的不足導也導致了法國在軍隊補員上的后繼乏力,這直接致使在黃色方案結束后,法國的迅速失敗。為了說明補員能力的重要性,我們不妨先看看蘇聯在1941年部分戰(zhàn)役中的損失。
??蘇聯紅軍在白俄羅斯殲滅戰(zhàn)中損失官兵417790人,坦克和自行火炮4799輛。如此驚人的傷亡數字已遠超法國戰(zhàn)役的決定性戰(zhàn)役馬斯河會戰(zhàn)中法軍的損失。
? 在基輔大包圍中,蘇軍損失官兵700544人,坦克和自行火炮1492輛。這個數字已經超越了德軍在敦刻爾克殲滅整個法國第1集團軍群取得的戰(zhàn)果。
? 在持續(xù)了2個月的斯摩棱斯克戰(zhàn)役中,蘇軍損失官兵759974人,坦克和自行火炮1348輛。
??這還只是部分戰(zhàn)役的損失,1941年第三季度,蘇軍的損失達到了2744765人,其中死亡,失蹤人員達2067801人——比法國一戰(zhàn)四年死的人都多。
? 在1941年,蘇聯坦克和自行火炮損失20500輛——僅是損失數據就是法國陸軍所擁有坦克數量的近7倍。
??但得益于蘇聯強大的工業(yè)實力和雄厚的人力資源儲備,在經受了災難性的損失后,蘇聯紅軍居然沒有崩潰。他們在莫斯科戰(zhàn)役中仍能集結125萬大軍——與紅色方案開始時魏剛防線上僅有的49個法國師形成了鮮明對比。
??因為法國陸軍在把第1集團軍群送干凈之后,再也不可能組織起一支如此龐大的軍隊了。這點與蘇聯截然不同。
??這就是綜合國力的差距導致的結果。法國戰(zhàn)敗的根本原因就是綜合國力不如德國。

? 蘇聯人短短3個月打光了200多萬人,卻還能組織起一支大軍。法國不行。
? 蘇聯人丟了整個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大半個烏克蘭,卻還有廣闊的戰(zhàn)略縱深。法國沒有。
? 蘇聯有著強大的工業(yè)生產力,能在技術裝備損失如此嚴重的情況下,仍能勉強維持軍隊的需求。法國不行。

二,戰(zhàn)略失誤。
??為什么說盟軍的戰(zhàn)略有巨大失誤呢?因為根據布雷達變體計劃,盟軍將在開戰(zhàn)后直奔比利時的戴爾河組織防線,以便在比利時擋住德軍。而德軍的計劃恰恰是從馬斯河進行突破,包圍在低地的盟軍。
??而不巧的是,布雷達變體計劃相比于之前的D計劃更為冒險——為了保證戴爾河防線的穩(wěn)固,本來應該充作預備隊的第7集團軍也將進入低地。
??這樣一來,一但馬斯河防線有失,盟軍的第1,7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都會在低地被德軍所包圍。
?如果德軍仍然實行老的黃色方案,那么盟軍的布雷達變體計劃是沒有問題的??傻萝姷男路桨敢坏〉贸晒?,在低地的盟軍就陷入萬劫不復了。

??盟軍之所以實行布雷達變體是有原因的,相較于E計劃,布雷達變體計劃可以為法國爭取到更廣闊的縱深,并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戴爾河天險,將諾爾省的工業(yè)基地保護起來。
? 缺點自然就是,這個計劃過于冒險。因為相比于E計劃,現在法軍能用的預備隊少了整整1個精銳集團軍,且主力過于深入比利時腹地。一但相對薄弱的馬斯河防線出現問題,低地的戴爾河防線必定不保,甚至盟軍主力都有被包圍的風險。因此,法國人又何嘗不是在賭博呢?

三,部分軍事主官的無能。
??這個問題筆者在《突破馬斯河!》中已做過詳細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 簡單地說就是,以亨茨格為首的第2,9集團軍部分軍事主官在馬斯河會戰(zhàn)中犯下的種種錯誤最終導致第9集團軍的覆滅與GQG預備隊的大量浪費。如此一來,在低地的盟軍主力就徹底沒救了。
??當然,個人的因素絕不可能直接覆滅一個國家。法國失敗的根本原因絕不是單純的“指揮官都是豬”,她在綜合國力上的衰敗與其導致的一系列問題才是第三共和國崩潰的罪魁禍首。

該如何評價1940年的法國軍隊呢?
? 1940年的法軍絕不是所謂的“保守僵化”,“士氣低下”。所謂“一戰(zhàn)打碎脊梁骨”的說法完全是對法國軍隊的污蔑。這些人只看到了馬斯河會戰(zhàn),埃納河戰(zhàn)役結束后部分法軍單位的差勁表現,卻看不到法軍在其他戰(zhàn)線的優(yōu)異表現。
?那么,能說法國軍隊就是一支完美的軍隊,是當之無愧的歐洲第一陸軍嗎?顯然不能。?

??1940年的法國軍隊自然有她的問題:
? 一,軍隊中官僚主義作風嚴重,不僅基層軍官的主觀能動性被遏制(如德軍在色當的魯巴特小隊突破在法軍是幾乎不可能發(fā)生的),部隊的執(zhí)行效率也十分感人,馬斯河會戰(zhàn)中213團的拖沓就是最好的證明(為了走程序和軍長捉迷藏浪費了整整1天時間)。
? 二,戰(zhàn)間期的低軍事投入致使軍隊中充斥著大量已落伍的技術裝備——裝甲兵的這一問題還不嚴重,但是炮兵和步兵的裝備與1918年相比并沒有什么進步。尤其是炮兵,在整個三十年代幾乎一直停滯不前。
? 三,在戰(zhàn)間期長期荒廢的預備役制度讓法國陸軍各部隊的戰(zhàn)力落差極大,絕大多數預備役部隊素質都極為不堪。最為致命的一點是,非常依賴預備役人員的法國直到1934年才重啟了預備役訓練,這就導致西線戰(zhàn)役爆發(fā)時法軍極度缺乏受過訓練的預備役軍人——這本該是作為一戰(zhàn)戰(zhàn)勝國法國的優(yōu)勢,結果卻成了法國陸軍的阿喀琉斯之踵。
? 四,法國空軍已嚴重落后,不僅飛機質量不如德軍,飛行戰(zhàn)術也不如吸取了西班牙內戰(zhàn)經驗的德國空軍。到西線戰(zhàn)役爆發(fā)時法國空軍已經被德國空軍徹底拉開了差距——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這一困境是法國空軍在戰(zhàn)間期前四分之三的時間都沒有得到重視導致的結果。

? 綜上,筆者認為,應該給予這支昔日的第一強軍這樣的評價:
??1940年的法國軍隊早已不再擁有當年的第一陸軍,她的陸軍無論是技術裝備還是兵員的質量數量都已被德國陸軍超過,她的空軍更是已墮入二流水準。盡管這支軍隊從不缺乏勇士和天才。在42天的激烈戰(zhàn)斗中,這些人證明了法國軍人的勇氣,捍衛(wèi)了法蘭西軍隊的尊嚴。但這都不能改變——法國軍隊已經衰落這一事實。
? 裝備老舊,后備人員缺乏訓練,空軍發(fā)展停滯不前……是什么導致了這一切呢?答案就是法國綜合國力的衰落。

? 在1940年的大戰(zhàn)中,無論法軍,德軍采取什么計劃,失敗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法國軍事實力的衰落就決定了她打不贏這場戰(zhàn)爭。?
? 現如今大多新出現的關于法國戰(zhàn)役的公開出版物,線上文章,視頻都在強調德國在1940年的虛弱,但這恰恰忽略了法軍的問題。德軍確有大批受訓不合格士兵,然而法軍同樣有,而且占比更大;德軍的確嚴重依賴騾馬,但法軍還沒資格嘲笑德國人;德軍的裝備短缺也的確十分嚴重,尤以迫擊炮最為明顯。可第三共和國陸軍的大多預備役部隊直到被消滅也沒有配夠反坦克炮和火炮(部分預備役師干脆直接砍掉了1個炮兵團),絕大多數大兵也還在用著上次大戰(zhàn)的步槍,至于上頭說的什么MAS36?不好意思,連摸都摸不到。
??就算德軍真的用老的黃色方案從比利時正面突破又如何呢?無非就是會損失更大,但在1941年來到之前戰(zhàn)爭必然會結束。誠然,真實歷史上法軍在低地擋住了霍普納的攻勢。但霍普納部只是一支偏師的偏師,那如果克萊斯特也來了呢?如果在馬斯河的38個德國師也來了呢?兵力處于絕對劣勢的布蘭查得還能創(chuàng)造奇跡嗎?
??盟軍的戰(zhàn)略失誤,部分軍官的無能,只是讓這一失敗迅速發(fā)生。就算沒有上述問題,失敗真的能避免嗎?恐怕不能。
??如果說1870年的戰(zhàn)敗還能把鍋丟給腐敗墮落的波拿巴政權,那1940年戰(zhàn)敗最大的責任并不在第三共和國政府——沒有這個政府的努力,西線戰(zhàn)役開始時的法軍不可能還能有如此實力。戰(zhàn)敗更多的原因在于這個已經衰落的國家。太陽王一國戰(zhàn)兩洲的底氣來自于那個人口數量,陸軍規(guī)模都名列歐洲第一的法國;拿破侖時代的法蘭西雖經濟實力被英國趕超,但仍比整個德意志地區(qū)都要強大??傻?940年,這些都不存在了。德國的工業(yè)實力是法國的3倍有余,適役人口是2倍多,雙方的實力早已拉開差距?;蛘哒f,雙方還是一個級別的對手嗎?
? ?法蘭西戰(zhàn)役真的只是一場簡單的軍事失利嗎?恐怕不是的。法蘭西戰(zhàn)役的速敗也許是偶然,但法國的衰亡是必然的。1940年的慘敗不過是法國從十九世紀早期便開始的不斷的衰落的最終體現。時代變了,法國早已從霸主的寶座上跌落。1918年的那場依附他人取得的勝利沒有,也不可能改變這一事實。
??1940年西線戰(zhàn)役毫不留情地撕開了法國的遮羞布,納粹用鐵一般的事實告訴了法國人:攻守之勢異也。時代,已不再屬于法國。盡管在當時的人看來第三共和國的迅速崩潰是多么的不可思議,但如果今天的我們從上帝視角來審視這場戰(zhàn)役,就會發(fā)現德國的勝利并不是什么難以理解的奇跡,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不過連當時的德國人都不知道這一事實,因為他們是不可能清楚法國軍隊的諸多缺陷的。

??簡單的說,筆者對法蘭西戰(zhàn)役結果的理解即:所謂“政治混亂”,“和平主義”,“道德淪喪”,“思維僵化”等因素導致法國戰(zhàn)敗的布洛赫——夏依勒神話其實都站不住腳或不過是戰(zhàn)敗原因的冰山一角,“運氣不好”的說法則不過是聊以自慰。戰(zhàn)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法國實力不濟,1940年戰(zhàn)敗本質上就是法國百余年停滯與衰落的具體體現罷了。
??1914年時,德意志帝國的二逼官僚們出于種種原因沒能發(fā)揮出德國應有的國力,甚至都沒能動員出比法國更多的部隊,終至功虧一簣。但納粹德國可不是德意志帝國,法國該怎么挺過這一次劫難呢?

?這是筆者在知乎上看到的一段話,我認為用其評價法國戰(zhàn)役是相當合適的。
???“這不是表面上的一場戰(zhàn)役的失敗,是法國國運衰敗的一個表像。第三共和國的崩潰只不過是法國從十九世紀,自兩個拿破侖帝國崩潰以來的法蘭西民族大頹勢的習慣性延續(xù)罷了。法國不再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國家,它早已過了它的盛年,進入了漫長的老年性的衰退期,進入潰而不崩的穩(wěn)定期和突然崩潰的變動期的怪圈循環(huán)之中無法自拔?!?/span>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