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具有佛家氣質(zhì)、超凡脫俗的詩句?
1、以退為進(jìn)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
手里拿著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滿了水田,插秧時低頭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著的藍(lán)天和白云。當(dāng)我們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時候,才能與道相契。插秧時表面上是邊插邊后退,但卻是一直向前的。
2、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南北朝?善慧大士
空手把鋤頭,是要你放下一切除去雜念,步行騎水牛,是要你不要急于求成要穩(wěn)健前行,人從橋上過,是告訴你要到彼岸去必須登上渡你的橋,橋流水不流,是讓你抓住機(jī)會上渡橋,渡人成佛的橋不會等你它是轉(zhuǎn)瞬即失的,但是阻礙你到彼岸成佛的水是永遠(yuǎn)存在的,此橋非橋此水非水。”
3、回歸自我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
多少禪修之人為了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不辭辛苦,苦苦尋覓而不可得,春天到底在哪里?“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詩人尋春不得,興盡而歸,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發(fā)現(xiàn)春在枝頭,已經(jīng)昂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門庭內(nèi)!諸佛所證悟的真如法身原來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無缺,可是又有多少人會得呢?
4、淡定從容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唐·鳥窠
人從出生到去世,空手而來,空手而去,這是一同。生死之間,另一件事情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也都是相同的,那就是迷惑。
詩人說人生如夢,何須再過問浮生事,讓人感受到有些萬事皆空的想法。認(rèn)識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就能夠去留無意,平靜對待人生的變化。
5、聚散隨緣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唐·龍牙
人與花的事理一樣,世間上沒有不變的東西,沒有獨有的東西,一切都要仰賴因緣才能存在。
6、無是無非
牛得自由騎,春風(fēng)細(xì)雨飛。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唐?棲蟾
沐在春風(fēng)里,浴在春雨中,牛自由騎,山任我行,笛隨意吹;何等天然、自然,何等怡然、超然!
7、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終南別業(yè)》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從水窮到云起到下雨的過程,正如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難,有身體的障礙,有心理的障礙,還有環(huán)境的障礙。如果因此而退心,就要把念頭回到初發(fā)心的觀點上。初發(fā)心時什么也沒有,但回溯當(dāng)時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經(jīng)走了相當(dāng)長的路了嗎?
8、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以對友人的慰勉和開釋胸懷總收全詞,既動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兩忘、萬物齊一的人生態(tài)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