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狗比貓更容易接受訓練?
貓和狗是和人類親近的動物,民間流傳著一句話:“貓就像被慣壞的大小姐,狗就像充滿熱情的傻小子?!?貓總是不太聽從主人發(fā)出的指令, 而狗會無條件地執(zhí)行主人的命令,相比貓更好被馴服。
狗能根據人類的手勢如伸手指和點頭找到食物。還能通過眼神與人類交流,喚起主人對某物的注意,貓的認知能力與狗相仿,在行為方式上也與狗相似,區(qū)別是貓不像狗那樣順從,很難讓它們執(zhí)行命令。
貓能像狗那樣根據人的指示手勢找到食物。但是如果將食物藏起來就無法尋到,狗更可能通過交換眼神來乞求主人的幫助,貓則盡最大努力自己去找,盡管可能徒勞無功。
貓是喜歡個人空間的動物,不像狗那么粘人。只看見有帶寵物狗上街的看不到帶貓的。我們也不能怪貓咪們生性冷淡,這都是進化的錯。
貓和狗的生活習性及感情的表達方式有很大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貓喜歡獨來獨往,屬于獨居動物。而狗起源于群居動物,天性喜歡結群,馴化過程改變了它們的這種本能。
動物學家發(fā)現,貓和狗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狗有170種叫聲,在叫聲方面靈活多變,它們可以改變叫聲的長短、音調、頻率等等,并且通過不同的叫聲來表達不同的意思。
貓的叫聲則比較簡單。貓的“語言”比較貧乏,聲音模式很有限。盡管都是動物“語言”,但小狗的叫聲對于小貓來說如同“外語”。于是沖突會因為語言不通而發(fā)生。
貓狗之間的恩恩怨怨,是語言互譯的誤解造成的。狗搖起尾巴伸出爪子,意思是“我們一起玩吧“。貓看了卻相當惱火。因為這個動作在貓看來,卻是“快走開,不然對你不客氣!“。
貓發(fā)出的呼嚕聲是邀請。但這聲音落入狗的耳朵里,就成了“少煩我!要不讓你很難看"。所以在動物世界里,學一門外語也是很重要的。
與狗相比,貓更善于用豐富的面部表情表達感情,它們可以用鼻子、面頰、耳朵等部位的肌肉動作來表達不同的意思,而這些行為有時會被狗誤認為是挑釁。常常是一方面善意的舉動,會被另一方面理解為惡意的行為而引發(fā)爭斗。
貓狗不和,除了交流不暢的問題外,也與進化過程中彼此爭奪生存資源有關。眾所周知,早在一萬五千年前,狗就已經成為人類的伙伴,說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真是貼切。
而貓卻是在九千多年前才加入人類的大家庭。貓和狗的祖先都是捕食小型食草類動物的老練獵手,由于獵物相同,它們經常會因為搶奪食物而發(fā)生爭斗,并將這一習性延續(xù)給后代。
狗能懂得十幾個詞從而對主人的命令做出反應。另外,狗也能看懂人的動作,它們可以按照人手指的方向找到食物,它們甚至可以通過眼神和主人交流。
現在也存在貓狗和平相處的現象,但多是家庭寵物,它們過著“飯來張口”的富足生活,不必為食物而競爭,爭斗的幾率相對較少。
它們每天在一起,就像主人了解自己的寵物一樣,雖然語言不通,但是也能明白對方的意思,它們也有可能成為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