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名詞解釋》18、封建地租
【本文轉載自《政治經濟學名詞解釋》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編】
【如有錯漏或其它問題,歡迎指正】
?
18、封建地租
? 封建地租是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無償?shù)卣加修r民剩余勞動或剩余產品的基本形式,它體現(xiàn)著地主與農民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階級關系。馬克思指出,任何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權由以實現(xiàn)的經濟形式”。[i]封建地租是封建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表現(xiàn)。
? 封建地租有三種基本形式: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這三種形式的順次更替,大體反映了封建制度的不同發(fā)展階段。當然,這并不否定當某種地租形式占統(tǒng)治地位時,其他種類的地租可以作為次要形式而與之并存。
? 勞役地租是封建地租的最初形式,它在封建社會的早期階段占主要地位。在勞役地租形式下,農民必須按照地主的規(guī)定,把自己的勞動時間分成兩部分,譬如,以十天為期,他們就需要拿出五天、六天甚至七天,到地主的自營地上為地主進行無償勞動,而其余的時間才在租地上為自己勞動。此外,農民還要白白地為地主做許多雜役。由于農民為地主進行的勞動和為自己進行的勞動,無論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截然分開的,所以農民在自己地租上勞動時,勞動積極性和勞動效率便比較高;而當他們在地主自營地上勞動時,情況則恰恰相反。由于這種原因,地主便采取種種殘暴手段,用皮鞭和棍棒來加強農民的勞動紀律,直接監(jiān)督和強迫農民給他們進行牛馬般的勞動。
? 由于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地主對農民剝削的加強,勞役地租逐漸過渡到實物地租。在實物地租形式下,地主把耕地出租給農民,而農民則按照規(guī)定向地主繳納一定數(shù)量的實物,如糧食、家禽和其他農副產品等。這時,地主已經不是直接占有農民的剩余勞動,而是占有農民的剩余產品。但剩余產品是由剩余勞動創(chuàng)造的,所以實物地租是勞役地租的轉化形式。
? 實物地租的普遍實行,意味著封建經濟已進入比較發(fā)展的階段。與勞役地租比較,在實物地租條件下,農民的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不再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截然分開,他們在每一單位時間和每一塊土地上所耗費的勞動,既包括為自己的勞動,又包括為地主的勞動。由于農民的全部勞動都與他們的切身利益發(fā)生了聯(lián)系,因而地主便無須象以前那樣直接監(jiān)督農民的勞動了。另一方面,農民此時已多少有權自由支配自己的全部勞動時間,當他們對土地經營得比較好的時候,有少部分超過既定地租額的產品還可能由他們自己獲得。所有這些,都會刺激農民的生產興趣,并在某種程度上促進農業(yè)生產技術的改進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過,隨著生產的每一提高,地主會相應地提高地租額。因此,農民辛辛苦苦提高生產的成果,最后還是會被地主階級攫為己有。
? 勞役地租和實物地租都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到封建社會末期,生產力有了較迅速的提高,商品貨幣關系也更加發(fā)展起來。地主為了購買各種奢侈品,不再滿足于農民所提供的勞役和繳納的實物,他們需要大量的貨幣。于是實物地租便逐漸過渡到貨幣地租。在貨幣地租形式下,農民將產品的一部分在市場上出售以換取貨幣,然后用貨幣繳納地租。與實物地租相比較,在貨幣地租條件下,農民不但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勞動時間,而且有可能根據(jù)市場情況自行安排自己的農副業(yè)生產。因此,貨幣地租比實物地租更能刺激農民的生產興趣。但同時,在貨幣地租的條件下,地主階級的貪欲由于受到商品貨幣關系的廣泛影響和刺激,因而大大加強了地主對農民的剝削。貨幣地租是封建地租最后的一種形式。隨著農業(yè)中資本主義關系的產生和發(fā)展,封建地租逐漸為資本主義地租所代替。
? 在整個封建社會中,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始終是十分殘酷的。不管哪種形式的封建地租,租額都很高,不僅包括農民的全部剩余勞動,而且還往往包括農民的相當大一部分必要勞動。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實物地租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農民每年要將收獲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以上繳給地主。除了正額地租以外,農民還遭受地主的各種額外剝削。他們辛勤勞動一年,交租以后,所得到的只占收獲量的一小部分,如果再扣除種子、肥料等生產費用,實際所得寥寥無幾。地主階級依靠榨取農民的血汗,終年過著花天酒地、荒淫無恥的生活。而農民則長期掙扎在饑餓線上,為了向地主繳租,他們被迫賣兒鬻女,受盡人世間的各種凌辱。在地主階級的無情剝削和野蠻掠奪下,農民既然連最低的生活都難以維持,當然再無力去改進技術,進行擴大再生產,有時甚至連簡單再生產也難以繼續(xù)。毛主席深刻地指出:“地主階級這樣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所造成的農民的極端的窮苦和落后,就是中國社會幾千年在經濟上和社會生活上停滯不前的基本原因?!盵ii]
[i]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44頁。
[ii]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第587-5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