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扎堆造車,頻繁跨界,造車真的是手機行業(yè)的“解藥”嗎?
如今,汽車行業(yè)風云再起,巨頭扎堆奔赴造車,跨界頻繁。
一個多月之前,雷軍才剛剛對外宣布小米將進軍汽車行業(yè),并聲稱“會壓上自己所有的榮譽來造車”,一個多月之后,華為與賽力斯共同研發(fā)的汽車就已經亮相上海車展,而且在短短幾天時間里,汽車的預定量就突破了3000臺。

除此以外,無人機龍頭大疆、掃地機器人龍頭石頭科技也都宣布入局造車,還有網絡安全龍頭360也被傳出了造車傳聞,再加上之前的滴滴,一時之間,造車好像就變成了門檻特別低的事情了。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作為已經發(fā)展了上百年的成熟行業(yè),每一輛汽車背后牽扯到的是成千上萬個產業(yè)鏈,大到一個輪胎,小到一顆螺絲都有明確的分工,巨頭造車實則并不容易;而且,造車是一場“燒錢”活,曾經的巨頭樂視網就是被造車拖下了深淵。
“超級蛋糕”的巨大誘惑,引來巨頭紛紛搶食
曾以為近幾年掀起的造車新勢力大戰(zhàn)就是新能源汽車時代的最高潮,沒想到原來這才是剛剛開始而已。
最近的汽車圈可謂是看點不斷。一個多月之前,雷軍才剛眼含熱淚地宣布小米將進軍汽車行業(yè),一個多月之后,“友商”華為就聯手賽力斯在上海車展上發(fā)布了最新的汽車。
除此以外,像大疆、石頭科技等巨頭也宣布入局,再加上之前的滴滴等企業(yè),汽車行業(yè)突然就變成了巨頭們的競賽場。
為什么突然之間,互聯網巨頭們一下子都涌進來做汽車了呢?原因還是跟新能源汽車火熱且潛力巨大的市場有關。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到底有多火?根據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xù)6年穩(wěn)居全球第一,累計銷量已超550萬輛;今年1-3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53.3萬輛,同比增長3.2倍;售出51.5萬輛,同比增長2.8倍。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潛力又有多大?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預測,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有望突破180萬輛;在政策《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2021-2035年)》里則明確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要占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
而目前新能源汽車銷量僅占汽車新車銷售的5%左右,按此計算,還有4倍的增長空間。
當然了,除了上面這個原因外,汽車背后巨大的生態(tài)也是互聯網巨頭們入局造車的重要原因,在如今移動互聯網紅利已經見頂、巨頭為搶奪用戶時間必須尋找新的承接點。
正是在造車這巨大蛋糕吸引下,巨頭們才紛紛加入了戰(zhàn)局。
投資巨大,想吃這塊“蛋糕”并不容易
造車真的有這么容易嗎?其實并不然。
造車首先就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燒錢”是這場造車游戲中不可避免的事情。
以國產新能源汽車龍頭比亞迪為例,去年,比亞迪的營業(yè)總成本高達1490億,其中營業(yè)成本為1263億,研發(fā)費用為74.65億,銷售費用為50.56億。由于銷售汽車需要眾多的線下門店,建立完善的銷售體系恐怕就需要上百億的資金。

除此以外,造不造得出來,何時能量產又是一個大問題。
以三大造車新勢力為例。蔚來早在2014年就已經成立,但第一輛車ES8的量產交付是在2018年,歷時4年的時間;小鵬汽車量產交付的第一款車G3,花了3年;理想汽車的第一款車Li One2019的量產交付,也是在公司成立4年之后。
還有的公司則是根本造不出車,像曾經的樂視網,陣仗很大卻遲遲未見真車;甚至是如今的龍頭特斯拉,曾經也陷入過量產的困局之中。
造車兩字雖然看似輕巧,但實際上企業(yè)需要為此做出很多的準備。例如不久前宣布入局的小米,直接就曬出了其賬戶上的現金余額——1080億元現金,足可見造車需要花費的力氣到底有多大。
都知道新能源汽車是塊“蛋糕”,但想吃上其實并不容易。
謹防風口過后,一地雞毛
以往燒錢去催熟一個行業(yè)的故事,最終就只“燒”出了一個巨頭或者全軍覆沒。如今,造車顯然又成為了一個新的趨勢,巨頭們蜂擁而上,所以我們應該防止未來再次出現“一地雞毛”的情況。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即便巨頭們燒得起錢,也造得出車,但這背后還有不少的風險。
售后上,能否做好售后服務也是未來的一大難點。
研發(fā)、生產都不過是造車開始,在賣出一輛汽車之后,長達數年的售后服務,無疑更加考驗互聯網巨頭,汽車不是手機,壞了可以換,強如特斯拉,如今也因為沒有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而被消費者詬病,抵制事件頻發(fā)。

除此之外,活得久也是互聯網巨頭造車的一大考驗。
即便巨頭們能成功造出車來,但如果活得時間不夠長,消費者買車后沒多久車企就活不下去了,對消費者而言同樣是一個巨大的風險。近幾年,倒下的新能源車企數量并不少,它們不少都已經研制成功出汽車,少部分更是已經售賣,但后面因為經營不善最終破產,消費者只能自己吃掉這個虧。
總而言之,造車這件事,可能容易可言。
不可否認,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確實前景廣闊,國內互聯網巨頭入局造車也值得支持和認可。然而,造車這件事,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成功的,如今巨頭們加速造車,我們除了看到美好的一面之外,更需要謹防最后的一地雞毛。
巨頭扎堆造車,頻繁跨界,造車真的是手機行業(yè)的“解藥”嗎?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