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大唐帝國是如何馴服日本的——從倭國到日本的由來

1784年,日本九州博多灣口,志賀島,出土了一枚赤金方印。金印2.8厘米見方,0.8厘米厚,上刻“漢倭奴國王”五字。后經專家考證,才知這是一枚很有價值的中國漢印。《后漢書》中有記載,此枚漢印應是出自于東漢光武帝賜予倭奴國國王的金印。
“漢倭奴國王”五字中,“漢”字在前,意為主國,“倭奴國”三字在后,意為屬國或者從國。這樣看來,這枚金印表達的意思就很明顯了,即漢屬倭奴國王之印,可見在東漢時期,倭國就是中國的屬國了,而且連“倭奴國”的名字也是咱們光武帝賜的,雖然不好聽,但好歹是被中原正統(tǒng)賜下的正式國名,被蓋了公家大印。倭奴國王也很高興啊,不僅不以為恥,還樂于以倭國自稱,因為接受中原王朝冊封,等于是傍上了天朝上國的大-腿,即使是“倭奴國”之名,也是能增強自己在周邊小國中的威懾力的。
不過,“倭”這個稱號最早出現(xiàn)于《論衡》中,“成王之時,越常獻雉,倭人貢暢”,這就說明,早在西周時期,倭國就是周朝的朝貢國之一了。

為什么中原王朝要稱呼倭國為“倭”呢?
這里有幾個說法。
《說文解字》中,“倭”字作“順兒,從人,委聲”之意,主意即順從的,倭國就可以解釋為“順從的國家”,這個國名從當時中原王朝與倭國的上下地位來看,沒毛病啊。爾等小國讓我天朝上國取個名字,你既然這么順從老實,那就叫你倭國吧,還不叩拜謝恩?雙方之間你情我愿,當然沒問題,可要從第三者的視野再來看這個國名,的確有些難登大雅之堂。
“倭”字還有猥瑣矮小的意思,這簡直就是一個貶義詞啊。如果當初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者是懷著這樣的心思來給倭國取名,那就是一種含有侮辱之意的蔑稱了。尤其是光武帝的金印之中稱呼倭國為“倭奴國”,這明面上的意思就更加直白了??赡墚敵醭鍪怪性醭馁羾拐呱聿陌?、長相猥瑣,以致于讓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者以為這個國家的人們都是這么個樣子,于是大-腿一拍,將其取名為猥瑣矮小的奴從之國,簡稱倭奴國。
就這在今天看來被視為“屈辱之印”的金印,倭奴國王-還視為象征權力的國印,每天藏著捂著,國家發(fā)生內亂之時,國王害怕金印被別人搶走,直接將其當成國寶埋入地下,直到1700多年后才被人從土中挖出,讓人唏噓。
還有兩種較為美化的說法,一種是說“倭”在日文中同“大和”一樣都發(fā)音為“yamato”,意思是此字并沒有貶義,只是發(fā)音上的叫法。
另一種說法是:“倭”字起源于三國時期。
《三國志·魏書·倭人傳》中曾對三國時期的倭國有過一些幾千字的介紹。當時的倭國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政-權,其中有一個比較大的政-權國家叫“邪馬臺國”,下面又有三十多個地方政-權,該國統(tǒng)-治者是一名女王,被稱呼為“卑彌呼”。
邪馬臺國與一個由男王統(tǒng)-治的狗奴國(這名字實在不敢恭維)發(fā)生爭斗,女王卑彌呼曾經派遣使者向魏國求助。魏國皇帝回應使者表示支持邪馬臺國,不過僅僅是對著魏國皇帝的檄文,狗奴國絲毫不在意,繼續(xù)與邪馬臺國死磕。
女王卑彌呼為什么要向魏國求助?
因為早在公元238年,女王卑彌呼曾派使者朝見過魏國皇帝曹睿,曹睿便賜予卑彌呼刻有“親魏倭王”的紫綬金印一枚。“魏”字去右邊的“鬼”字,舍去“魂魄”之意,加上左邊“亻”,意即往來的“友人”之意,于是親魏倭王的所在國家也叫做“倭國”??矗@明明是中原王朝表達對倭國的一種友善之意啊。
在本人看來,“倭國”取“順從之國”的說法最可信,符合當時的政治局勢。至于“倭”之起源于三國時期,則不太可信,因為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倭人”的稱呼,而且三國之前的漢朝,《前漢·地理志》中也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馀國”的記載,東漢光武帝更是直接給倭國刻了“漢倭奴國王”的大印。
當時的倭國,國家分裂,文化、國制、技術全面落后于中國王朝,他們也有自知之明,自認蠻夷,心甘情愿奉中國王朝為“天朝上國”,稱臣納貢不亦樂乎。
從東漢到隋朝以前,中國王朝與倭國總體上是冊封與被冊封的關系。直到隋朝時期,經歷圣德太子改革后的倭國覺得自己比較diǎo了,開始有了與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的想法。
《隋書·東夷傳》中曾記載:隋煬帝大業(yè)三年期間,倭國國王多利思比孤派出一位叫“小野妹子”(這名字還是不敢恭維啊)的使者前去隋朝,上-書“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等等,這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倭國國王是日出處的天子,向日沒處的天子——隋煬帝致書問好。
倭國國王自稱日出處的天子,隱約之中,似乎還要高出“日沒處的天子”一籌。隋煬帝看了當然要震怒,對鴻臚寺卿說:“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币馑际切U夷的上-書不懂禮貌,以后別再給我看了。

而且,跟中原王朝打交道久了,倭國的高層們也懂了點漢語,可能覺得老是倭國倭國的,這國名實在有辱斯文高雅,于是想更改國號。
不過在當時的東亞和東南亞的政治體-系中,中國是處于中心位置的天朝上國,一些藩屬小國的國際行為必須獲得中國的認可才會有國際效力,比如像倭國的更改國名。
你倭國的國名是我天朝上國取的,哪能任你自己說改就改?
《新唐書》中曾經記載: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即公元670年,倭國派遣使者祝賀老大哥——大唐帝國滅了高句麗,趁機又說討厭“倭國”這個國名,想將國名更改為“日本”,希望得到大唐帝國的批準。
倭國覺得自己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是“日出之國”,改國名為“日本”,乃名副其實。
但當時大唐王朝沒有承認,倭國對內也就仍是沿用“倭”這一稱謂。
天朝上國不承認,也就是國際不認可,你自稱“日本”有個屁用?
《善鄰國寶記》中記載,后來的郭務悰出使倭國,國書中依然是“大唐皇帝敬問倭王云云”的字眼,根本不把倭國改名當回事。

從670年到701年,倭國經歷了30多年孜孜不倦的外交努力,在倭國文武天皇又一次派出使者出使大唐王朝的時候,當時主政的武則天才承認了倭國改名為“日本國”的行為?!妒酚浾x》中,記載為“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所以說,前30年倭國的自己改名都是瞎折騰,只有天朝上國承認了,這“日本國”的名字才算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