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鎮(zhèn)被瓦剌俘虜后,為何還可以安然無恙的歸來?

公元1449年,這一年是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鎮(zhèn)在位的第十四個年頭,有著之前的明成祖永樂盛世還有仁宗與宣宗的仁宣之治打底,明朝已是達到了巔峰時刻,英宗皇帝可以說是坐享其成。
正所謂盛極必衰物極必反,好巧不巧的是,明朝的盛極必衰是英宗皇帝以戲劇化的方式開始的。
英宗皇帝幼年繼位,當時明朝的江山是一派太平盛世,又有張?zhí)笈c三楊輔政,所以英宗的成長過程也很是順利,可能因為年少熱血吧,所以英宗對于先祖明成祖朱棣當年的御駕親征很是向往。
而到了這一年,之前一直臣服的瓦剌在太師也先的領導下竟然入侵明朝,明英宗認為機會來了,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御駕親征的夢想了,于是草率的御駕親征。
結果爆發(fā)了土木堡之變,面對瓦剌也先的大軍,明朝京師精銳二十余萬大軍大多折損在一個土木堡的地方。(來自貧道獨家原創(chuàng))隨行大臣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還有曾經(jīng)收復安南的英國公張輔等數(shù)十名大臣戰(zhàn)死。
英宗皇帝被俘虜。 也是明朝唯一一個被俘虜?shù)幕实?,當然更傳奇的還在后面,相比于恥辱死在異鄉(xiāng)北宋徽欽二帝,英宗在被俘一年之后竟然被放回國。
瓦剌也先為什么會放回英宗呢,無外乎是兩個原因罷了,一是無利可圖。二是明朝當時國力依舊強大,也先也是投鼠忌器的,所以干脆放人。
下面貧道來具體說說。

一、為什么說是無利可圖
瓦剌也先俘虜明英宗以后,本想著最好的結果是騙開關防,直搗北京。最次怎么說也可以敲詐明庭一把。
但是沒想到的是明庭內(nèi)部的主戰(zhàn)派于謙獲得了支持,在他建議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被立為新皇帝,是為明代宗。英宗被廢,成為太上皇。
后來在明代宗的支持下,于謙打贏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瓦剌大軍只能退回北方蒙古草原。 而整個過程中,因為英宗被廢為太上皇,所以瓦剌也先一點便宜都沒有占到。
也就是英宗的錢皇后為了贖回英宗,將自己所有的積蓄拿出,還哭瞎了眼睛,但這些錢財對于也先來說不過杯水車薪罷了。
英宗被俘以后,由于明庭改立皇帝還有抵抗瓦剌成功之舉,使英宗并沒有達到也先的預期目標。
回到蒙古草原以后,英宗更沒有利用價值了,和一個燙手山芋一般,放了也不是不放也不是。
一時之間,也先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二、土木堡之變以后的明朝依舊強大
雖然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但土木堡之變以后的明朝并非是一瀉千里不堪一擊。
因為首先土木堡之變只是一場戰(zhàn)役的失利。 而且明朝當時正處于“全盛之天下”,雖然損失了二十萬大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綜合國力依舊遠在瓦剌之上。
面對這種強敵,雖然英宗已經(jīng)過氣了,只是一個太上皇。(來自貧道獨家原創(chuàng))但畢竟是明朝的皇帝,如果殺了,那就徹底是不死不休了。
也先此時此刻也是真正的體會到這塊燙手山芋的燙手之處了,留下來無利可圖,還要吃自己喝自己的,殺了吧,后果還很嚴重。
而且之后瓦剌又多次被明軍打敗,可謂是損失慘重。
光是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一役,瓦剌就損失了幾萬兵馬,之后又陸續(xù)失敗,損失更大,也先在瓦剌的太師之位也開始不穩(wěn)定了。
這時候也先想要穩(wěn)定內(nèi)部,想要穩(wěn)定內(nèi)部就要將外部麻煩解決掉,就想議和了。加上也無法從明英宗身上得到好處,于是干脆同意放了明英宗回去。
明代宗景泰帝開始都不同意,因為害怕英宗回來自己的皇位不保,后來幾經(jīng)波折勉強同意,英宗于是被迎回。
英宗回國以后被代宗軟禁,幾年以后發(fā)動奪門之變,成功復辟。
明英宗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傳奇皇帝了,被北方游牧民族俘走,不僅可以安然無恙的回來,還可以再次為帝,而可能正是這種經(jīng)歷給予了他諸多的人生感悟吧,所以英宗臨駕崩之時,廢除了殉葬制度。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zhuǎn)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