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許自我反思

在一次群聊中,有大佬用剛瞥見井蓋卻只會拿著破棒槌敲響之諍言比喻我的某些無知結論——個人認為這是非常犀利且有建設性的批評,值得反思。
?
每當我想正式評判某一部作品、某一位藝術家、某一種藝術體系的時候,應該首先反問自己能否具備全面分析、熟知被評判作品、藝術家、藝術體系的能力;若沒有,再反問自己的創(chuàng)作水平有沒有到達被評判對象的水平。若兩者皆不具備,那么請自己閉嘴。個人的感覺與殘缺信息只會帶來不嚴謹性。缺乏能力與經驗支撐的結論將會毫無意義,言語傷及他人或是最淺表的弊端,它會更深層次地、無形地放大自己的無知與傲慢。誠然,表達口味偏好上的喜愛與無感無可厚非,任何人都有對某一部經典作品,對代表人類至高藝術成就的泰斗,對某一種強勢的體系無感甚至厭惡的權力(雖然不會有很多人這樣想),但需要為每一次評判負責,在欠缺能力與熟悉度的情況下脫口而出的行為極其幼稚。如希波克拉底所言“Ars?longa, vita brevis...iudicium difficile.”,藝術很長,生命很短;決斷艱難。
?
數字時代信息共享帶來最大好處便是無限次數的極低成本知識獲取。然而絕大多數互聯網上的知識碎片化與結論導向嚴重,讓人忽略了支撐結論的重要過程,導致自我認知虛高于真實知識與實踐儲備。一旦出現這種虛高,過度化總結終將取代忠實的輸出,自以為正確、精辟的言論談何分量,反倒像毛頭小伙對國家大事指指點點。無論涉足音樂、攝影、詩文之類藝術領域還是音樂學、文學、歷史之類學術領域,盡量多汲取知識并將其運用,在發(fā)表任何定性的言論之前考慮背后依據與自身視野是否能夠支撐,如果不能,就不要說。
直覺是無知與無理的合作。大師與天才們或樂于宣傳相信直覺,因為他們在人世間或胎盤里已經用足夠充實的知識與經驗走在了開悟之坡上,理性的思考與運行已經不再成為負擔。但對于包括我在內的更多人,所謂直覺只是為自己創(chuàng)作與分析懵懂處蓋上遮羞布罷了。
?
用Yeats詩中的一句話收尾——“The best lack all conviction, while the worst, are full of passionate intensity.”自己理解后試譯便是“最好的一切缺乏信念,而最壞的一切充滿激情?!眴适Ъで榕c狂熱不能代表成熟,但對知識的敬畏與下結論的審慎永遠不可或缺。
2023/03/21 (PST),舊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