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電視劇天道:丁元英五臺山論道之行「下篇2」智玄大師代佛說話救心苦。心宏解讀13

2023-03-22 12:12 作者:飛天心宏  | 我要投稿

智玄大師說:“以施主之文筆言辭斷不是佛門中人,施主參意不拘經(jīng)文,自悟能達到這種境界已屬難能可貴。以貧僧看來,施主已經(jīng)踩到了得道的門檻了,離得到只差一步,進則凈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p>

那智玄大師所指的這一步究竟是指什么呢?按照文章后續(xù)的論道觀點,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所描述的這一步便是:證量。

什么意思呢?通俗地講就是:知道是一回事,但是真正能做到是另一回事。只有親自做了(實證)才會有最直觀的感受(現(xiàn)量),不能停留在想象中的感覺之中,所以在佛教中證量也叫現(xiàn)量。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講成功學(xué)和成功方法的人一大堆,聽后熱血沸騰,像打了雞血似的,但是真正能夠成功和反復(fù)成功的人極少。原因非常簡單:大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要親自去做,并做到的很難。哪怕某次做到了,也只是各種因素條件下的機緣巧合,并不一定真的就證到了成功的本質(zhì),即不可復(fù)制和重現(xiàn)。如果真正做到了,那是可以反復(fù)被證明和重現(xiàn)的。比如:用針扎下手,很疼,再扎一下,一樣很疼,疼是真正的感受,所以便能證明:針扎手會有疼的感覺。這便是證量。

也正是這個原因,才有了丁元英為什么需要五臺山論道求心安之行。因為丁元英殺富濟貧這件事,心到底安不安,光靠想,光靠說丁元英內(nèi)心強大是沒有用的,只有等到事后,才知道心安還是不心安。

智玄大師說:“以施主之參悟,心做心是,何來討心安呢?”
丁元英說:“無懺無悔的是佛,晚輩一介凡夫,不過是多識幾個字的嘴上功夫,并無證量可言。我知道人會罵我,我以為佛不會罵我,是晚輩以為,并非真不會挨罵。大師緣何為大師?我以為是大佛說話的覺者。”

在這段話中,智玄大師講出了所有讀者第一反應(yīng)的疑問:丁元英境界如此之高,心做心是,何來討心安的說法呢?丁元英講出了自己為什么會來五臺山求心安:并無證量可言。可見認(rèn)為能心安是一回事,能做到心安又是另一回事。

當(dāng)然智玄大師是知道的,智玄大師前面就講了,證到這一步難如登天。

智玄大師還講了:“進則凈土,退則凡塵?!蹦沁@句話又是什么意思呢?

凈土其實就是指“得道和涅槃成佛”,只是想要再進一步,達到得道的境界太難,幾乎沒有可能。凡塵指的是人相,我相,眾生相,也就是說哪怕踩到了得道的門檻,其實也不過是比其他人覺悟高一點罷了,那覺悟有多高才算高呢?無止境便無答案,即無量。 說白了,這一句話,其實不只是講丁元英,而更多的是在講智玄大師自己,講自己的親證,自己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進則凈土,退則凡塵”本質(zhì)是智玄大師的自我感慨。

講完為什么丁元英為什么需要上五臺山求心安,我們再接上一篇文章繼續(xù)解讀。

話說,丁元英通過了智玄大師的考問,之后三人便移步茗香閣進行后續(xù)的談話。茗香閣是什么地方?便是智玄大師真正接待好友喝茶聊天下棋的地方。而之前所在的房子叫著“明心閣”,是為接待客人講經(jīng)論道的地方。

到了茗香閣,開局便是品茶的環(huán)節(jié)。

智玄大師提起冒著蒸汽的銅壺逐一將開水沖進三只碗蓋,蓋上蓋說:“這是寺里自制的茶,水是山上的泉水,請兩位施主品嘗?!?br>丁元英揭開碗蓋.......,他端起茶碗喝了一小口,禁不住地說了聲:“好茶?!?br>韓楚風(fēng)端起茶品了一口,頓知此茶品質(zhì)絕非一般,此情此景令他心生感慨,不禁想起了那副“坐,請坐,請上坐;茶,好茶,上好茶”的對聯(lián)。

那這段描寫是要表達一種什么觀點呢?尤其是韓楚風(fēng)的這句“此情此景令他心生感慨”如何理解?

如果僅僅從丁元英和韓楚風(fēng)二人此時說“好茶”,其實并不一定就真的是好茶,有可能是禮貌客氣的寒喧而已。但是韓楚風(fēng)這個“此情此景的心生感慨”,說明確實是好茶,只不過好茶不好茶的其實并不是重點。因為不管是對一個熱衷于喝功夫茶的丁元英,還是現(xiàn)任正天集團總裁高位的韓楚風(fēng)來說,再好的茶他們兩肯定是喝得多了。

“此情此景”指得是智玄大師僅憑一首詞,便能把接待丁元英的規(guī)格提升到“請上坐,上好茶”的親朋好友級別的規(guī)格,也就是說智玄大師是有意于結(jié)交丁元英,這是一種出自“君子之交淡如水”才有的認(rèn)知和默契。從以下三點可以得出結(jié)論。

第一個便是,智玄大師在明心閣接待丁元英之前,就已經(jīng)讓小僧人去準(zhǔn)備了,這充分說明,智玄大師在考問丁元英的時候,便已經(jīng)認(rèn)定丁元英此人非同一般,有意長談。

第二個便是,后面智玄大師修改丁元英這首詞只改上半闋。智玄大師說:“貧僧與施主的一闋之緣今日圓了上闋,貧僧九字不實之處還望施主修正。下闋貧僧不改了,留半闋緣待續(xù),倘若施主在某年的某一日想改下闋了,如蒙不棄,可帶著改過的下闋再來圓續(xù)半闋之緣?!?留下機會, 以后有緣再相聚相談。

第三個便是,在最后的留宿,大覺寺的慧明法師來了。其實這個時候丁元英來五臺山的事情已經(jīng)算是圓滿完成了,但智玄大師并沒有直接送客的意思。智玄大師點了點頭,對丁元英和韓楚風(fēng)說:“施主稍候,貧僧去去就來。你們可先到后院走走,景致極好。今天就不要走了,晚上和慧明法師一起用齋,咱們隨緣一敘?!?也就是智玄大師也打算把好友慧明大師一起介紹給丁元英,儼然把丁元英已經(jīng)當(dāng)成了是朋友。

所以“請上坐,上好茶”便有了韓楚風(fēng)的心生感慨,也算是為一向孤獨的丁元英又能找到一個談得來的“同類人--智玄大師”,多了一絲欣慰之情吧。

之后便開始了丁元英來五臺山真正的用意講述。

于是,丁元英把“神話”“扶貧”的來龍去脈以及已經(jīng)做的和將要做的向智玄大師簡要講了一遍,并且著重解釋了主觀上的“殺富濟貧”和文化屬性思考。這顯然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市場競爭,也不是簡單的扶貧,而是基于一種社會文化認(rèn)識的自我作為。
智玄大師聽完之后沉思了許久,說:“施主已勝算在手,想必也應(yīng)該計算到得手之后的情形,勢必會招來有識之士的一片聲討、責(zé)罵。得救之道豈能是殺富濟貧?”

智玄大師聽完之后也沉思了許久,說明這個事情確實不是很好評價。所以才說出了“得救之道豈能是殺富濟貧?”的發(fā)問,以便后續(xù)思維碰撞的交談。

韓楚風(fēng)隨口一問:“那得救之道是什么?”


韓楚風(fēng)的這一問,堪稱經(jīng)典。也是整本書要帶給所有讀者思考的地方,更是天道(書籍原名:《遙遠的救世主》)寫作的終極主題問題。

我們先來看看智玄大師是如何回答的。

這一問使智玄大師突然怔住了,頓然明白了丁元英“殺富濟貧”的用心和討個心安的由來,說道:“投石擊水,不起浪花也泛漣漪,妙在以扶貧而命題。當(dāng)有識之士罵你比強盜還壞的時候,責(zé)罵者,責(zé)即為診,診而不醫(yī),無異于斷為絕癥,非仁人志士所為,也背不起這更大的罵名。故而,責(zé)必論道。

把智玄大師都問怔住了,說明什么情況?說明一個很常見的現(xiàn)象:當(dāng)我們過度關(guān)注解決方案本身的正確與否,對與錯,是與非之時,其實已經(jīng)是處于“身在此山中”的尷尬境地。而恰恰是聚焦點在近距離審視解決方案的時候,反而使得人們?nèi)菀淄浟藛栴}本身。也就是蘇軾詩中所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所以“得救之道豈能是殺富濟貧?若不能是殺富濟貧,那得救之道又是什么?”直指問題的本質(zhì)和思考,似乎很難有標(biāo)準(zhǔn)的答案。但是沒有標(biāo)準(zhǔn)答案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嗎?就可以不解答了嗎?好在作者其實是給出了答案的。

作者給的答案就是:遙遠的救世主。(是的,正是本書的書名)

整本書其實并不是討論到底沒有救世主的問題,而是如果需要救世主?誰來當(dāng)救世主,誰又能是救世主?丁元英這類人嗎?當(dāng)然不是。

答案是:人人都不是救世主,但人人都可以當(dāng)救世主,只不過:你只能當(dāng)自己的救世主,你救不了別人,別人也救不了你自己,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這類寫作手法,全文共出現(xiàn)了兩次。另一處便是在格律詩受到不正當(dāng)競爭起訴后,格律詩三個股東退股后,只剩歐陽雪一人。歐陽雪便來到了大哥丁元英這里。

歐陽雪問:“大哥,你說咱是不是不正當(dāng)競爭?”
丁元英說:“小丹是律師,你問她。”
芮小丹說:“至少現(xiàn)在我仍然認(rèn)為,只要是合法的競爭就是正當(dāng)?shù)母偁?。如果合法的競爭體現(xiàn)了不正當(dāng)?shù)母偁?,那不是競爭本身的問題,一定是法律的問題。這個案子的法律關(guān)系并不復(fù)雜,復(fù)雜的是觀念、角度、立場。我現(xiàn)在說不好,我需要思考。”
歐陽雪說:“連你都需要思考,那我就更不想了?!?br>我需要思考......
我需要思考?
突然,芮小丹被這句話本身觸動了。

從格律詩和樂圣公司的案件來看,這個是農(nóng)戶的不正當(dāng)競爭嗎?是法律的問題嗎?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反不正當(dāng)競爭本質(zhì)是法律在保障市場公平競爭環(huán)境,法律便是底線,除了法律之外,其實還有道德層面,文化觀念等歷史問題,也就是說法律能讓社會維持正常秩序,從而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但是法律解決不了所有的社會問題。

比如本文講得:來自貧困縣貧困村的王廟村村民,如果他們不是老人婦女孩子齊上陣,不在不是人呆的地方干著不是人干的活,他們的生存希望在哪里?他們拿什么和市場競爭?如果他們放棄競爭,選擇躺平,選擇上天注定,也許等待著他們可能就是更窮苦的結(jié)局。所以這個案件的重點不是“是不是不正當(dāng)競爭”的問題,而是一種社會問題:社會階級和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效應(yīng)。 文中智玄大師和韓楚風(fēng)也討論了這個問題。

智玄大師說:“弱勢得救之道,也有也沒有。沒有競爭的社會救沒有活力,而競爭必然會產(chǎn)生貧富、等級,此乃天道,乃社會進步的必然代價。無弱,強焉在?一個‘強’字,弱已經(jīng)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顆平常心?!?/blockquote>

之后便開啟了一輪韓楚風(fēng)和智玄大師有關(guān)“強、弱勢群體如何公平競爭,以及社會主流文化和道德價值空間的取舍”方面的探討??梢哉f這一段也是相當(dāng)精彩,這一段的論道,可以看出韓楚風(fēng)的思想覺悟絕不在丁元英之下。具體韓楚風(fēng)和智玄大師講了什么,今天的這篇文章我不講,留著單獨解讀“不一樣的韓楚風(fēng)”為主線的專門文章解讀。這里只借用最了解丁元英和韓楚風(fēng)兩位的大學(xué)同學(xué)詹妮的一段評價的話,來評價下韓楚風(fēng)。

詹妮說:“我和丁元英、韓楚風(fēng)在柏林大學(xué)就認(rèn)識了,他們都是很優(yōu)秀的人,博學(xué)、有頭腦。韓楚風(fēng)是干大事的人,正統(tǒng);而丁元英更像個魔鬼,是那種永遠不會活給別人看的人,很難說他比教徒更好還是比強盜更壞?!?/blockquote>

丁元英說“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蹦敲措y道弱者就注定一生碌碌無為,永無出頭之日嗎?弱勢階級如何才能向強勢階級躍遷呢?

我們簡單思考下當(dāng)下是什么方式?很顯然我們當(dāng)下的方式便是“高考”制度,即知識改變命運,高考決定人生的一貫追求。所以呢,嚴(yán)重的高考內(nèi)卷,學(xué)前培訓(xùn),學(xué)區(qū)房天價由此而生。說實話,高考制度確實在我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太多窮苦的孩子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奮斗走出了農(nóng)村和山區(qū),算是不公平中最大的公平。但是漸漸地現(xiàn)在也不是很公平,原因非常簡單:近幾十年中國發(fā)展太快了,現(xiàn)在單考一個高考制度解決不了所有問題。決定高考成績的除了家庭背景、個人天賦、寒窗苦讀,還嚴(yán)重依賴于師資和教育環(huán)境,而資本能解決這些問題。也就是說高額的資本投入能證到取得高分的方式,便可重現(xiàn)和壟斷,即為高考高分密碼。所以原來的高考公平,變成了慢慢的不公平,所以才有了今年的“高質(zhì)量發(fā)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實現(xiàn)財富三次分配”的概念。

言歸正傳,解鈴還須系鈴人,丁元英思想相關(guān)的問題,還是得由丁元英自己來回答。我們帶著這個問題,接著往下解讀。

丁元英說:“晚輩以為,傳統(tǒng)觀念的死結(jié)就在一個‘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總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別靠自己。這是一個沉積了幾千年的文化屬性問題,非幾次文化運動就能開悟。晚輩無意評說道法,只在緣起的事情里順?biāo)浦?,借英雄好漢的嗓子喊上兩聲,至少不違天道朝綱?!?/blockquote>

上下文是這樣的:智玄大師說“得救豈能是殺富濟貧?”,然后韓楚風(fēng)隨口一問“那得救之道是什么?”,把智玄大師給問怔住了,之后智玄大師頓然明白了丁元英殺富濟貧的用心和討個心安的由來。接著便說了一段“責(zé)必論道”的話語,至此丁元英說了這段“晚輩無意評說道法,只在緣起的事情里順?biāo)浦邸保嵌≡⒌倪@段話是什么意思呢?

這句話其實就是丁元英解釋了他為什么認(rèn)為“弱勢文化造就弱者”,理由就是“傳統(tǒng)觀念的死結(jié)就在一個靠字上”,之所以認(rèn)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理由是“幾千年的傳統(tǒng)觀念很難轉(zhuǎn)變”。

那么丁元英的這個觀點對嗎?我的答案是:對也不對。那么對在哪里,不對又在哪里?

我認(rèn)為的對,是站在丁元英的那個年代(按照設(shè)定,丁元英出生在1959年)丁元英看到的是中國以前的歷史,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確實有這么個現(xiàn)狀。這個時候新中國成立沒多久,一切都在重建當(dāng)中,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是很艱苦的。丁元英說這段話的時候其實是1996年,而九幾年其實正是我國改革開放積極探索和高速發(fā)展的時代,2000年以后中國才真正意義上走上了高速高水平發(fā)展之路,到2020年我們中國已經(jīng)發(fā)展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第一制造業(yè)大國。放眼現(xiàn)在,你還能說中國人民都是“傳統(tǒng)觀念的一個靠字”嗎?所以從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看來,丁元英的這個觀點不能說是完全正確。不同的時代,呈現(xiàn)的是不同的社會背景,所以有些思想理念是需要與時俱進和逐步修正的。

那么智玄大師認(rèn)同丁元英的觀點嗎?智玄大師沒有直接反駁,也沒有正面認(rèn)同,而是延續(xù)了一貫的談話風(fēng)格,順著丁元英的觀點,繼續(xù)提問。

智玄大師說:“以施主之參悟,心做心是,何來討心安呢?”
丁元英說:“無懺無悔的是佛,晚輩一介凡夫,不過是多識幾個字的嘴上功夫,并無證量可言。我知道人會罵我,我以為佛不會罵我,是晚輩以為,并非真不會挨罵。大師緣何為大師?我以為是大佛說話的覺者?!?/blockquote>

所以智玄大師真正才是能人,一步一步諄諄誘導(dǎo),通過不斷反問的方式,讓丁元英說出了自己的心里大實話:說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那么現(xiàn)在問題來了,丁元英一句:“我知道人會罵我,我以為佛不會罵我,是晚輩以為,并非真不會挨罵。大師緣何為大師?我以為是大佛說話的覺者?!钡扔谑谴竺弊右豢?,一邊貶低自己一邊捧高大師,這……?有點棘手,有點難辦,讓智玄大師又該如何續(xù)話呢?

智玄大師略微思忖了一下,說:“貧僧乃學(xué)佛之人,斷不可代佛說法,亦非大師,得救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說,百家爭鳴。貧僧受不起施主一個‘討’字,僅以修正之理如實觀照,故送施主四個字:大愛不愛?!?br>丁元英雙手合十給智玄大師恭敬地行了一個佛理,說道:“謝大師!”

智玄大師依舊謙虛,大家注意這里的一個用詞“略微思忖”說明大師終歸還是大師,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切自然而然。智玄大師只說了四個字:大愛不愛。這個是什么意思呢?理解好這四個字是此次解讀的關(guān)鍵。我們從四個層面來解讀。

第一:僅從字面意思理解,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即在大是大非面前舍棄個人偏好,在集體利益面前舍棄個人利益,保大家舍小家之類的情感?;蛘咴偻鶞\一個層次理解就是:你當(dāng)下認(rèn)為體現(xiàn)出不愛你的這種方式,其實就是對方最愛你表現(xiàn)出的那種方式,只是當(dāng)前階段你理解不了所謂的愛罷了。

第二:從“大愛不愛”的出處道教老莊的思想來理解。

莊子《齊物論》:“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喋,大勇不忮。”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blockquote>

之后便有了“大仁不仁,大愛不愛”的說法。 道教中的“仁愛”即謂之不愛,什么意思呢?也就是不要以自己認(rèn)為愛的方式去愛人待物,愛的極致就是放手,順其自然,回歸事物發(fā)展的本質(zhì),即謂之道的方式。莊子舉了個魯國國君高規(guī)格養(yǎng)鳥三日則死的例子,是因為“以已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愛鳥就不要以籠子關(guān)著鳥養(yǎng),而是放手,讓鳥自己以原來的方式自我生存。

第三:從智玄大師所在的佛教思想來理解。在佛教中其實是沒有“愛”的概念,因為佛教中追求的是“空”,即無我相,無眾生相。一切能夠看到的愛其實都是表象,即為虛妄,如果真要把愛作為一種情感來歸類,那便是貪嗔癡中的貪念欲念。那佛教中如何表述愛呢?在佛教中,真正意義上的“愛”其實指的便是“慈悲”,大愛即為大慈大悲。佛教中常講:我佛慈悲。什么意思呢?就是舍己渡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思想。

所以“大愛不愛”在佛教中的意思就是:無我之愛,佛性之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沒有條件地去愛護眾生,解救眾生,救人就是救己,渡人就是渡己。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佛教中從來只有渡人,卻唯獨沒有渡己。因為“空”的境界首先便是無我,“向善、救人、渡人”就是在追求一種境界,而追求這種境界的過程便是修行,從修行中證到實相般若,即謂之涅槃。

第四:從上下文來理解智玄大師的真正用意。智玄大師這句話的意思,既沒有肯定丁元英的做法就是大愛,也沒有否定丁元英的做法就是不愛。而是讓給丁元英自己去判定。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所謂的“殺富濟貧,所謂的順?biāo)浦邸逼鋵嵍际潜硐?,真正的目?biāo)和私心也只有丁元英自己知道。

言下之意也就是說:如果丁元英你是真心地是為大眾著想,以自我作為的方式普渡眾生(大愛),那便是對眾生大愛的表現(xiàn),自己受到罵名(對自己:不愛)又何妨呢?心安即可。但是如果不是,那么既無大愛的作為,又何談“我佛慈悲”呢?這個時候佛不會罵你,但佛也不會不罵你(自然狀態(tài):大愛),佛就在那里。只是拜佛能不能求到心安,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就是佛,佛就是你,求佛不如求自己(不愛)。

那五臺山論道之后,丁元英心安了嗎?在文中,作者也有一個細節(jié)的描寫,就是格律詩退股事件后,歐陽修來找丁元英的那段。

來到客廳,歐陽雪把這兩天發(fā)生的事情簡要講了一遍。
丁元英一邊看文件一邊聽歐陽雪的敘述,當(dāng)他聽到馮世杰置換農(nóng)戶債權(quán)時笑了笑,聽到劉冰要留在公司打工時又笑了笑,只是聽到林雨峰當(dāng)著眾記者聲稱如果沒有公理就跳樓時神色沉重了一下。

這一段非常細節(jié)的描寫“神色沉重了一下”正是表明:哪怕丁元英去過五臺山求心安,但是依舊難以真正地心安,也就是“證量”的真實反應(yīng):沒有心安。側(cè)面也反映出丁元英所謂的“殺富濟貧”其實沒有“大愛”在里面,只是個人的一種私心的自我作為,用丁元英的原話來說就是“只在已經(jīng)緣起的事情里順?biāo)浦?,借英雄好漢的嗓子喊上兩聲”。

緣起什么事情,又是什么私心?在五臺山之行的最后,韓楚風(fēng)的疑問讓丁元英講了出來。

韓楚風(fēng)笑了笑,說:“一招殺富濟貧引出的得救之道的討論,罵的是你,疼的卻是傳統(tǒng)觀念。一年多不見你怎么有了這么高的境界?”
丁元英擺了擺手說:“哪里是境界,我還沒沖動到為了讓輿論濺幾滴水花就去招惹那種罵名。當(dāng)‘得救之道’的討論浮出水面,那就是我要送給小丹的禮物?!?br>韓楚風(fēng)頓然目瞪口呆,脫口一聲:“?。课业奶?!你知道這件事得折騰多少人?得惹出多大動靜?原來就是......就是給一個女人的禮物。”

丁元英說自己還沒這種境界,也不會一時沖動,所謂的扶貧和殺富濟貧一切的初衷(私心)只是為了給小丹送禮物,所謂的大愛其實不過是緣起的救世主神話,順手推舟罷了。

接下來的細節(jié)描寫才是重點,“韓楚風(fēng)頓然目瞪口呆”,什么意思?韓楚風(fēng)來之前不是已知道扶貧這檔子事就是因為芮小丹嗎?為什么這里還目瞪口呆,如此驚訝?而且最后一句還用了一個省略號,用了兩個“就是”:原來就是......就是給一個女人的禮物。

韓楚風(fēng)這種事先已經(jīng)知道緣由的人,五臺山論道為什么會前后會判若兩人?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五臺山丁元英真的是去求心安,真的是為了給芮小丹送禮物,但韓楚風(fēng)卻是真正進入了扶貧的角色,心無雜念,受智玄大師所影響。而智玄大師依舊是智玄大師,沒有任何情感偏好波動,僅以修證之理如實觀照,論道修行。也正是如此,之后的有關(guān)扶貧和弱者得救之道的討論,更多的其實都是韓楚風(fēng)和智玄大師在討論,所以這里不再細說。

我們只順帶提下韓楚風(fēng)對扶貧的理解。

韓楚風(fēng)說:“扶貧的事若以次第而分,也有三個層面。一、天上掉餡餅的神話,實惠、破格,是為市井文化。二、最不道德的道德,明辨是非,是為哲人文化。三、不打碎點東西不足以緣起主題,大智大愛,是為英雄文化?!?/blockquote>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大部分讀者都認(rèn)為第三個層次“不打碎點東西不足于緣起主題,大智大愛,是為英雄文化。”是講丁元英的所做所為,其實不是的,第三種層次其實就是正統(tǒng)的韓楚風(fēng)心中所期望的扶貧文化,也是韓楚風(fēng)以為的丁元英的定位,只是很可惜丁元英主要遵循的其實是第二種“最不道德的道德,明辨是非,是為哲人文化。”這個詳細的解讀會放在下回智玄大師評價丁元英“三分靜氣,三分貴氣,三分殺氣,一分痞氣”的章節(jié)一起解讀。

討論得救之道后,又回到了傳統(tǒng)文化問題的討論。

喝過一道茶,智玄大師給大家續(xù)上一輪開水,對丁元英寬懷一笑,說:“釋、道、儒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體系,施主這一刀下去,一個都沒能幸免哪,哈哈哈......”

這一刀是指哪一刀呢?就是指丁元英之前的傳統(tǒng)觀念的死結(jié)就在一個靠字的一段講述,只不過中間穿插了與韓楚風(fēng)的對話。之后便是丁元英的一番解釋:為什么會有這么一刀?大體就是社會在發(fā)展,需要考慮市場經(jīng)濟的民主和法制問題。

智玄大師說:“施主尚未暢所欲言,不好。海納百川,施主縱是滄海一粟,我佛也愿匯而溶之。今日有緣一敘,自當(dāng)請施主開誠布公,以利佛理修正?!?/blockquote>

說明智玄大師其實也不是特別贊同丁元英的觀點,或者至少是認(rèn)為丁元英的理由不算充分,所以才說:施主尚未暢所欲言,不好。

接著丁元英以佛法和佛教的區(qū)別,講述了佛教為什么不行,大體意思就是佛教其實就是宗教以假度真忽悠百姓。這一番說詞下去,坑的智玄大師半天無言以對,要說丁元英說的沒道理吧還真有點道理,要說有道理吧那豈不是說佛教不行?等于又是給智玄大師挖了一個大坑。接下來智玄大師會如何應(yīng)對?我們一起來看看。

智玄大師沉默不語,靜靜地看著丁元英,過了許久黯然感嘆道:“得智的得智,化緣的化緣,燒香的燒香,坐禪的坐禪。”
丁元英和了一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智玄大師緣續(xù)了一貫的作風(fēng),又是一句很有禪理的話,意思就是:因人而異,但又不一不異。只是這一句話智玄大師一反常態(tài)地沉默了許久。

之后,智玄大師提筆給丁元英修改了《悟》的上闋。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勿取真經(jīng)。
一生一滅一枯榮,
皆有因緣注定。

九個字的改動,大家自行對比其中的差異。因為智玄大師沒有修改下闋,我也就留著整本書最后一次解讀(我個人會嘗試修改下闋)的時候一起解讀,算是對整本書的解讀畫上一個句號。

最后智玄大師一句話評論了丁元英:“三分靜氣,三分貴氣,三分殺氣,還有一氣住于身中,游離心外--痞氣。

智玄大師緣何如此評價?歡迎繼續(xù)關(guān)注,下回開始將正式對丁元英的人設(shè)進行全面解讀。

至此,本期解讀已經(jīng)結(jié)束了,又是一篇萬字長文,對讀者而言,堅持讀完長文其實也是一種困難。

順帶再回到五臺山的第一篇解讀的文章《電視劇天道:丁元英五臺山論道之行「上篇」以錢敲門求見智玄大師》開篇的第一個觀點。

作者寫這一章的目的,恰恰是想告訴大家,丁元英是人不是神,所有他也會有心苦,也需要傾訴,向佛求心安,緣起佛渡苦心人。悟道修行,修得便是一顆平常心,可是無證量,又談何容易?丁元英孤獨的內(nèi)心也并不是不會起任何漣漪。

丁元英還是上五臺山之前的那個丁元英,只是五臺山論道之后,大家把丁元英給神話了。五臺山上的丁元英才是真正的丁元英,他一言一語間,皆是最真實的自我情感流露,他唯一沒告訴智玄大師的就是這一切的緣起,都只是:因為愛情。


電視劇天道:丁元英五臺山論道之行「下篇2」智玄大師代佛說話救心苦。心宏解讀13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汶川县| 菏泽市| 上犹县| 湘西| 南汇区| 枞阳县| 江达县| 平和县| 曲麻莱县| 黄冈市| 景东| 平顶山市| 宝山区| 手机| 罗城| 南漳县| 西峡县| 洛川县| 屏东县| 丰宁| 和龙市| 咸宁市| 光山县| 固始县| 南昌县| 化隆| 麻阳| 额尔古纳市| 通江县| 金川县| 通辽市| 漳浦县| 静宁县| 平果县| 宽甸| 溆浦县| 建德市| 赤峰市| 尤溪县| 鄄城县| 德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