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早期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哲學的簡單總結(jié)
對早期維特根斯坦:語言是世界的圖示:語言代表了世界中的事實。
語言和世界是同構(gòu)關系:所有在世界中存在的事實,都存在與它對應的語言。
語言與世界的圖示關系只能顯現(xiàn),不能描述,因為如果要描述,用于描述的語言與世界的圖示關系就需要描述,如此,就永遠需要有語言與世界的圖示關系需要描述,所以語言與世界的圖示關系只能顯現(xiàn),不能描述。
世界就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一切事實,而不是現(xiàn)在的一切事物。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一切事實,就是世界。與此對應的,語言是一切命題的總和。一切命題的總和就是語言。
一個命題可能可以被分解為更多的命題(例如:這匹白馬跑得很快,可以分解為這是一匹馬,這匹馬是白的,這匹馬跑得很快),分解到最后不可再分的命題,被稱為邏輯原子,例如:這個點是有位置的。邏輯原子是可被經(jīng)驗所驗證的。維特根斯坦認為有邏輯原子的原因,是如果事實可以無限分解,那么一個命題的真假就取決于另外的命題的真假,那么我們就無法判定一個命題的真假。這里的問題是,維特根斯坦認為,一個由兩個或多個邏輯原子組成的命題,其真假取決于組成這一命題的邏輯原子的真假,而不是命題本身是否符合現(xiàn)實。
所有邏輯上可能的情況,就是邏輯空間。
由邏輯原子組成的命題才是有意義的,不是的則無意義,例如形而上學和倫理學。對于無意義的命題,我們必須保持沉默。
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里的不可說之物,實際上是指不是由邏輯原子組成的命題,因為這種命題無法被經(jīng)驗驗證,是無意義的,并不是真的說不出來。
對海德格爾:存在不是一個事物或自我,而是自我和一系列的事物?!按嬖谡叽嬖冢谴嬖谡卟淮嬖??!逼渲械摹胺谴嬖谡摺辈皇歉拍?,沒有含義,因為非存在者是一種存在,可是非存在者又不存在,所以“非存在者”這類文字是不符合邏輯的。
自我與實體是一體的,實體是無限的,因此自我也是無限的。
此在就是指感覺。
海德格爾認為發(fā)生的過程才是存在,但是為什么不把發(fā)生的過程叫作變化?叫作存在不會引起誤解嗎?存在者就是存在。海德格爾認為人是“去存在”的,也就是說,人會成為一個他原來不是的存在,可是,這里的人指的是意識,因為指明身體的“去存在”并沒有意義,而意識是無限的,也就是說,意識已經(jīng)做了一切行為,所以意識是靜態(tài)的,并不是“去存在”的?!跋騺砦覍傩浴敝傅氖且庾R是以個體的形式自我認識的。
海德格爾認為人有自我意識,這里的人如果指身體,那是荒謬的,因為身體是人的意識自我認識的產(chǎn)物,說意識是身體的,那就是本末倒置;如果指意識,那么人就是意識,而不是人有意識。
海德格爾認為,存在者是不變的,而存在是變化的。問題是,存在變化了,那么它還是自身嗎?
海德格爾認為,人的存在是在世界之中的,這里的人只能指身體,因為世界是意識自我認識的產(chǎn)物,意識并不處于世界之中,所以這里的“人”不可能指意識。
海德格爾認為“掛念”是變化的動力,但是實際上,變化只是意識展開的結(jié)果,和掛念沒有關系。
本真狀態(tài)和非本真狀態(tài)是對于人體而言的,本真狀態(tài)就是人體認為意識是無限的,非本真狀態(tài)就是人體認為意識是有限的。非本真狀態(tài)也叫沉淪。
海德格爾說非本真狀態(tài)有三種,分別是閑言、好奇、兩可。閑言就是一天無所事事,喜歡漫無邊際閑聊;好奇并不是那種主動的好奇心,而是被人性的本能的好奇所驅(qū)使,例如喜歡到處八卦湊熱鬧;兩可就是沒有主見,對事情的判斷總是處于模棱兩可的狀態(tài)。但是并沒有證據(jù)證明,處于這三種狀態(tài)的人體不認為意識是無限的。
人體如果不經(jīng)過反思,一定會處于非本真狀態(tài)。海德格爾認為是對死亡的畏懼驅(qū)使人從非本真狀態(tài)走向本真狀態(tài)。人體在死亡后變?yōu)榉潜菊鏍顟B(tài),因為它不再認為意識是無限的。同時,也正是因為對死亡的畏懼,激勵著人體勇敢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