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shù)“瓔珞”之美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隆德園工筆水陸畫作品賞析

一場秋雨一場寒,最近落的幾場秋雨使天氣愈發(fā)寒冷。經(jīng)過畫室,看到景超正一筆一劃勾勒著寶座上的瓔珞,一顆顆珠寶細致精美,華麗莊嚴。在佛像繪畫中,對瓔珞的描繪是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

“瓔珞”是指由各種珠寶或鮮花等編綴而成的裝飾品,在古代印度頗為常見。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中,敘述自己在古代南亞親眼見到那里的男子女人“首冠花鬘,身佩瓔珞”。瓔珞所制,世間眾寶,《妙法蓮華經(jīng)》中記載:“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珍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后各國與不同教派間,這七種寶物稍有不同?,F(xiàn)在文玩市場流行的“佛教七寶”手串等飾物,就是指這幾種寶石。

在經(jīng)典的《金剛經(jīng)》《法華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中,都有對瓔珞的述說。瓔珞作為裝飾,同時也是莊嚴具。人們也常將瓔珞供養(yǎng)菩薩,莊嚴諸佛寶凈道場,同時也傳遞了凈化身心的美好寓意。我們在欣賞佛菩薩的造像時,也會觀察到佛菩薩的各式寶冠、項圈、胸飾、臂釧、腕釧、華蓋、寶座……等都綴滿了瓔珞。

細節(jié)之處,最見功夫!一顆顆的瓔珞,不僅承載了繪者的細心和耐心,更是對佛菩薩深深的崇敬之情。景超來到隆德園已快五年,當時的小男孩已長成了大小伙子,愿他的這份用心能支撐他在繪畫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愿佛菩薩慈悲加被!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