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世上還有莫高窟【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視角,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敦煌莫高窟,它本應(yīng)無人問津,因為那里如此荒涼,只有一片沙石。
▼

然而,卻有無數(shù)人來到這里,他們組成了長達千年的人間畫卷,從十六國貫穿到元。
▼請橫屏觀看

他們是誰?經(jīng)歷了什么?為何會來到這里?
這是關(guān)于苦難與美好共存的故事。在人世的悲傷與困苦中,幸好還有莫高窟,可以寄托萬千美好。
而了解莫高窟的故事,我們需要回到1600多年前。那時,世上并無莫高窟。

01 寧靜的山崖
- 第一重空間 -
敦煌城外東南是一片流沙瀚海,目之所及處鮮有生命的痕跡。但在僧人樂僔看來,這里卻是理想的圣地。
▼請橫屏觀看

此時是公元366年,敦煌作為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來往兩地的高僧常在此停留,擁有極為濃厚的佛教氛圍。
樂僔在云游四野后,于鳴沙山上看到萬道金光,如佛化現(xiàn)。他認定是自己虔誠修行得到了感應(yīng),便毅然決定在這里停下腳步。而這里也恰好有一處理想的棲身之所。
▼

這里距敦煌古城二十五公里,一邊是流沙覆蓋的鳴沙山,一邊是重巖疊嶂的三危山,二者交匯之處留有一段天然的山崖。
對樂僔而言,這是一處完美的山崖。山崖下有宕泉河緩緩流過,對面便是金光閃現(xiàn)的三危山,同時這里又遠離市井,足夠清靜。
▼請橫屏觀看

樂僔就在這處山崖上開鑿了一個洞窟。山崖如同屏障,隔絕了烈日風沙,也隔絕了紅塵紛擾。樂僔攀入山崖,虔心修行。
▼

樂僔不會知曉,自己打開了一場延續(xù)千年的洪流。它會產(chǎn)生出足夠壯闊的力量,裹挾起無數(shù)人的命運,沖出這片沙漠戈壁,直到震驚世界。
1600余年后的今天,這處山崖分布大小洞窟735個,總長度達1680米,人稱莫高窟。
▼請橫屏觀看

是誰做出了和樂僔一樣的選擇?答案就在這重屏障背后。在寂靜中,這里容納著千萬顆心靈。

02 神圣的洞窟
- 第二重空間 -
莫高窟開鑿之初不過是僧侶的修行之所,他們在里面禪修、冥想,尋找著終極意義上的解脫。
▼

進入莫高窟現(xiàn)存最早的洞窟,里面幽閉、昏暗,又極狹小,小小的禪室只能容納一人。這個洞窟供僧人禪修使用,即禪窟。
▼

除此之外,僧人也在莫高窟禮拜、講經(jīng)、生活,有的僧人死后也埋葬在洞窟里。然而就算僧人們長居于此,也不足以形成如此浩大的規(guī)模。在漫長的歲月里,莫高窟還吸引了大量的世俗信眾。
對世俗信眾而言,直接閱讀佛經(jīng)十分困難,因此人們通過各類禮儀接近佛陀。
▼

在中心塔柱窟內(nèi),信眾在引導僧帶領(lǐng)下繞行塔柱,彩塑、壁畫以特定的組合順序逐一映入信眾們的眼簾。人們看到佛陀護衛(wèi)眾生,幫助眾生渡過艱難困頓,靜靜地感受著佛教教義。
▼

公元六世紀,來自中原的元榮讓莫高窟發(fā)生了改變。元榮是敦煌的地方長官,也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他不僅帶領(lǐng)著世俗群眾開窟造像,也讓莫高窟注入了中原的營造技術(shù)。
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洞窟開始采用一種新的形態(tài),窟頂如同倒置的斗,即為覆斗頂。
▼

覆斗頂洞窟沒有塔柱支撐也不會塌陷,可以擁有更大、更完整的空間,能容納越來越多的信眾。
▼

隨著經(jīng)驗技術(shù)的發(fā)展,各種各樣的洞窟應(yīng)運而生,并以極為開放的姿態(tài)接納著蕓蕓眾生。
▼

有世家大族。唐時,當?shù)丶易宕蠖嘟ㄔ旆鸬羁摺K麄儗⒎鹣袢恐糜趬ι系姆瘕?,在洞窟?nèi)留下完整、寬敞的空間,可以滿足一家人共同禮佛。
▼

有一方領(lǐng)袖。歸義軍時期,統(tǒng)領(lǐng)敦煌的曹氏家族建造了面積近200平方米的佛壇窟,神佛群像安置在中央佛壇上,并帶有直通窟頂?shù)木辣称痢?br>
▼

有中原帝王。武周時期,敦煌本地人以武則天為原型,塑造了35.5米高的巨型佛像,并為此像特意開鑿大像窟。
▼

當?shù)厝思业呐鞠埠湍概渤鲑Y參與了莫高窟的營建,她們的形象也留在了洞窟里。
像喜和母女一樣的百姓還有很多,有人組織起家庭,有人以個人名義參與,還有更多平民結(jié)成民間社團,如親情社、兄弟社、女人社等,集體參與莫高窟的營建。
縱觀整個莫高窟,它的營造正是依賴于社會力量,正是當?shù)氐氖雷搴桶傩兆屗?jīng)久不衰。
▼

從敦煌城來到莫高窟,要在黃沙中走上四五個小時。但這并無法阻止人們涌向這里,吸引他們的并非是幽閉的洞窟本身,而是洞窟中所承載的內(nèi)容。
這里,是屬于他們的美好世界。

03 美好的壁畫
- 第三重空間 -
公元925年,敦煌人翟奉達來到了莫高窟。翟氏先祖斥巨資修建翟家窟,洞窟如同家廟,由翟氏子孫世代守護,到了翟奉達已是第九代子孫,他要繼續(xù)守護這里。
有著長安情結(jié)的翟家人在壁畫中放入了讓他們驕傲的盛景——大唐的上元節(jié)燈會。壁畫之中,手握長巾的樂伎跳起風靡長安的胡騰舞。
▼

不同膚色的樂伎演奏不同的樂器,一派祥和。
▼

為了還原上元節(jié)燈會,舞臺正中還安放了華麗的燈樓,兩側(cè)有天女點燃西域式的燈輪,如同唐代詩人描繪的長安盛景——“西域燈輪千影合,東華金闕萬重開”。(引自唐代詩人張說《十五日夜御前口號踏歌詞二首》)
▼

▼

翟家人心中美好的上元節(jié)燈會構(gòu)成了一幅巨大的壁畫,用以描繪佛國世界。
▼

人們向往充滿美好的世界,讓莫高窟內(nèi)的壁畫大放異彩,現(xiàn)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斷投影在壁畫中,組成佛國世界。
▼

神佛之外,大量普通人也融于畫中,壁畫也投影著人們的生活。
有的壁畫展現(xiàn)著平凡而生動的日常。
▼

還有的壁畫記錄著人生重要的階段。
在敦煌人張議潮眼中,唐王朝的繁華太遙遠了,他能見到的只有陷入吐蕃暴政的敦煌。當?shù)厝嗣癖粡娭茢嘟^和中原的聯(lián)系,被迫接受吐蕃化的改造,胡服編發(fā),講吐蕃語。
▼

張議潮年少誓心歸唐,他不斷積蓄實力,蟄伏至年過半百。自公元848年起,張議潮率領(lǐng)當?shù)孛癖娖鹆x,為唐王朝收復河西十一州失地。
他接受朝廷加封的時刻定格在壁畫中,在長達8.3米的巨幅出行圖里,張議潮身穿唐裝,策馬前行,他率領(lǐng)的這支隊伍名為歸義軍。
▼請橫屏觀看

像張議潮這樣留下自己形象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是營建莫高窟的“金主”,被稱作供養(yǎng)人。
在莫高窟壁畫中,現(xiàn)存供養(yǎng)人像有8000余身。這些供養(yǎng)人真實存在于歷史,來自于不同時代、不同階層,有門閥貴族,也有市井小民,在出資開窟造像后,他們的名字與形象會留在壁畫里。
▼

不同于出資的供養(yǎng)人,營建莫高窟的工匠們鮮少留下自己的身影。他們大多沒有家園與財產(chǎn),且無論是哪個級別的工匠,都是一日兩餐,一餐兩三塊胡餅。但他們把造窟視為一種功德,愿少報工價,甚至義務(wù)勞作,不計回報地投入于此。
壁畫也投影著他們的藝術(shù)追求。
▼

他們用細膩的筆觸、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造著畫中的美麗世界,
▼

使之洋溢歡樂,
▼

無限神圣,
▼

融合四方。
▼

進入壁畫中的美好世界,似乎能夠擺脫種種悲戚。但在這重美好世界之外,還有人們要走過的現(xiàn)實。

04 紛亂的敦煌城
- 第四重空間 -
長安城的上元節(jié)早已曲終人散,翟家窟中的上元燈會還是歌舞升平。翟氏子孫已守護這場燈會三百多年了,但這里同樣要落下帷幕。
公元1036年,黨項族崛起,敦煌變更為西夏統(tǒng)治。王朝變更之際,敦煌的世族們走向了衰落,翟氏子孫世代守護的家族窟內(nèi),為后來者中意的千佛圖完整覆蓋。
▼

敦煌曾借地理優(yōu)勢連接四方,成為極富盛名的西北都會。但和平與輝煌并未持續(xù)。這里緊鄰陽關(guān)與玉門關(guān),西出陽關(guān),生還玉門,都提示著邊疆才是敦煌的主要身份。
▼

生活于敦煌的人們不斷經(jīng)受著現(xiàn)實的紛亂,經(jīng)受著殺戮、屠城、兵變。
▼

沒有一個時代沒有苦難,沒有一個地方?jīng)]有悲傷,長期處在邊疆的敦煌更為悲壯。
佛教認為人自出生就與苦相伴,要面對著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以及五取蘊苦。(佛教所講的苦種類繁多,較常見的說法是佛教八苦)
這些苦在敦煌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莫高窟在抵達今天之前,見到了無比漫長的悲涼。
▼

它見過對家國安定的求不得。
張議潮費盡一生心血,只為河西之地能回歸唐王朝,但終是飛蛾撲火。唐廷始終忌憚張氏歸義軍,不斷分割其地盤,削弱其勢力,使張議潮兄弟先后入長安為質(zhì),繼而導致張氏內(nèi)部相互屠戮,使河西地區(qū)繼續(xù)陷入紛亂。
▼請橫屏觀看

它見過權(quán)力斗爭中的愛別離。
為在夾縫中生存,掌管敦煌的曹氏家族選擇以持續(xù)的政治聯(lián)姻獲取安定?;佞X公主李氏便是嫁到敦煌和親的第一人。
通過聯(lián)姻等和平手段,敦煌在亂世中獲得了百年安穩(wěn),但李氏公主的個人生活卻極為不幸。在曹氏清理內(nèi)部回鶻勢力時,她的兒子全部被殺,喪子之痛使她最終雙目失明。
▼

在曹氏家族窟內(nèi),那些身著華服的女眷們,還有很多都是為了政治出嫁。
▼

▼

它見過民族沖突下的怨憎會。
敦煌人陰處士心中,自己活得左右為難。陰氏先祖曾勠力戰(zhàn)場,為國驅(qū)馳,卻因遭受猜忌而漂流他鄉(xiāng)。鑒于先祖的教訓,陰氏一直善于攀附統(tǒng)治者。
(“怨憎會”為佛教八苦之一,意為要與憎恨討厭的人相處在一起,無法擺脫)
▼

安史之亂后,中原王朝勢力跌落。為能在動蕩的環(huán)境中自保,陰氏家族開始追奉吐蕃統(tǒng)治者。
他們本是忠君盡孝的漢族世家,憎惡著欺壓漢民的吐蕃統(tǒng)治者,卻還是為了保全家族屈膝吐蕃。在陰處士心里,自己像是一個“活死人“。
▼

它也見過人人都要面對的老病死。
女子真凈是一介平民,對她而言,父母雙雙過世就是人生中的大事。她出資在此繪制佛像為雙親祈禱,將莫高窟視為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

然而包容眾生、撫慰眾生的莫高窟,又何嘗不是生于苦難。
16世紀中葉,當明王朝封閉嘉峪關(guān)后,敦煌基本上成為了關(guān)外的廢棄之地,興盛千年的莫高窟就此陷入沉睡,等待著一場場盜竊將它喚醒。
它本來只有無邊的茫茫,卻盛下了那么多的美好。
它那么美好,命運卻那么令人心碎,讓人嘆息著“吾國學術(shù)之傷心史也”。
(上文轉(zhuǎn)引自陳寅恪,自1900年后莫高窟文物不斷流失海外,僅藏經(jīng)洞流失文物數(shù)量便高達3萬余件)
▼

1943年,常書鴻放棄了優(yōu)渥的生活,伴著凜冽的寒風來到敦煌。為挽救支離破碎的莫高窟,他在此固執(zhí)守護了四十年。
▼

與常書鴻一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從五湖四海來到沙漠戈壁,治理風沙,抄繪壁畫,整修洞窟,埋身卷帙浩繁的文卷,
▼

守護著先人們的愿望,復活著普羅大眾的創(chuàng)造。
▼

幸好,世上還有莫高窟。在敦煌飽受苦難的人們,還能有精神上的寄托。
它映射著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盡管人們經(jīng)受過命運的無?!x煌過,沉淪過,期待過,煎熬過,笑過,痛過,愛過,恨過,依然能在這里寄托美好。
▼

幸好,世上還有莫高窟。它讓蕓蕓眾生穿透歷史,繼續(xù)向我們訴諸著。能超越諸多苦難的,是我們自己內(nèi)心中,美的召喚。
▼

1600米,物是人非;1600年,呼嘯而過。
它有什么嗎?從星河到人間皆有所想。
它有什么嗎?最初不過一片沙石。
▼請橫屏觀看


本文創(chuàng)作團隊
撰文:叮叮 編輯:所長
圖片:余寬 地圖:吳昕恬
設(shè)計:王天怡&鄭伯容&龍雁翎
審校:擼書貓&野廬&洪鶴&陳景逸
特別鳴謝
孫志軍老師
【參考文獻】
[1]敦煌研究院主編. 敦煌石窟藝術(shù)全集[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6.01.
[2]樊錦詩,趙聲良著. 燦爛佛宮 敦煌莫高窟考古大發(fā)現(xiàn)[M].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2004.08.
[3]趙聲良. 敦煌石窟藝術(shù)簡史[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9.09.
[4][美]巫鴻. 空間的敦煌:走近莫高窟[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有限公司, 2022.01.
[5]榮新江著. 敦煌學十八講[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08.
[6]鄭炳林,李軍著. 敦煌歷史地理[M]. 甘肅教育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2013.11.
[7]榮新江著. 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03.
[8]馬世長.中國佛教石窟的類型和形制特征——以龜茲和敦煌為中心[J].敦煌研究,2006(06):43-53.
[9]楊富學,路虹.甘州回鶻天公主再考[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3(01):91-101.
[10]沙武田.一幅珍貴的唐長安夜間樂舞圖——以莫高窟第220窟藥師經(jīng)變樂舞圖中燈為中心的解讀[J].敦煌研究,2015(05):34-44.
[11]張景峰. 敦煌陰氏與莫高窟研究[D].蘭州大學,2014.
[12]馬德.敦煌的世族與莫高窟[J].敦煌學輯刊,1995(02):41-47.
[13]馬德. 敦煌歷史上社會力量對莫高窟的貢獻及意義[C]//.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論壇文集.,2016:71-82.
[14]馬德.敦煌工匠與敦煌石窟[J].上海視覺,2018(01):25-30.
[15]楊際平,郭鋒等著. 五-十世紀敦煌的家庭與家族關(guān)系[M]. 長沙:岳麓書社, 1997.10.
[16]孔令梅. 敦煌大族與佛教[D].蘭州大學,2011.
[17]李國,沙武田.莫高窟第156窟營建史再探[J].敦煌研究,2017(05):49-56.
[18]范鵬.曹氏歸義軍初期敦煌洞窟營建中折射出的價值觀——以莫高窟第98窟為例[J].敦煌研究,2016(02):1-7.
[19]施萍婷.敦煌經(jīng)變畫[J].敦煌研究,2011(05):1-13+125-129.
[20]楊明.佛教倫理及其中國化發(fā)展[J].倫理學研究,2010,(06):71-76.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視角,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