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漿魷】霸王龍雛鳥化?滄龍又遭迫害?揭曉恐龍的外貌究竟是怎么復原的?


上面這張圖,是一拳超人的作者村田老師做的古生物想象圖中河馬的例子,看起來確實很…霸氣吧,當個娛樂看當然可以,但他在文中卻是想以此來表示古生物學家們對頭骨所作出的復原可能存在很大偏差,但這樣做到底是否可取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至于為什么下面會仔細說。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生物復原解剖學是密不可分的,通過解刨學我們可以得出生物體表的大致材質(zhì),例如鱷魚身上的鱗甲,這種結(jié)構(gòu)會使頭骨看起來很粗糙,就像下圖的灣鱷一樣。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頭骨前端有很多坑槽,這是上面附著硬物的表現(xiàn),相反,兔子和山羊的頭骨表面就很光滑,從這上面科學家就可以得出該頭骨上附著著軟組織。這也是為什么咱們平時看到的哺乳動物的頭骨大多很平整。爬行動物則不是這樣。
劍齒虎的牙齒和兔子的耳朵這樣較為“抽象”的部位也一樣,即使耳朵這類軟組織無法保存下來,后世的人可以根據(jù)耳泡確認它們的大體形狀,但想要精細的知道牙是在嘴里不漏出來或耳朵有多長就會比較困難,可能會產(chǎn)生好幾種復原。

說回復原,如果生物的骨骼較為完整,則可以直接測量尺寸,當然這種情況是極少見的,大部分情況下化石證據(jù)是不足的,這就是為什么會有化石爭議,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難道就可以像秘魯巨象鯨或村田那樣隨便說個數(shù)或玩空想?


正確的結(jié)果是要根據(jù)生物本身的結(jié)構(gòu)再加上現(xiàn)存同族(例如抹香鯨和利維坦,白鯊和大牙)進行合理的推測,再進一步確定細節(jié)。
既然提到大牙了,那就順便說一嘴另一種復原方法:齒列復原,這種方法在由于生理條件無法保存完整化石的軟骨魚等生物身上尤為適用,主要是以一整排或幾顆牙齒為主,其他化石為輔(大牙也是有其他部位化石的,不過比較少)進而推斷出整個體型,但這種方法漏洞也比較多,比如身材比例問題,是大頭還是小頭?這里爭議就很多,同時也給了吹子們造神獸的機會。
但不管身體結(jié)構(gòu)多復雜,大框架是跑不掉的,只是細節(jié)可能會有出入,就像上面說的劍齒虎,有牙長到外面的版本,同時也有也包在里面的版本,也只限于這一點。


同時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很多資深的古生物學者通過一小部分化石就能了解到該生物的食性及生活環(huán)境,這其實運用了古生物學中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定律——器官相關(guān)律,我們知道生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結(jié)構(gòu),各個組成部分的結(jié)構(gòu)和相關(guān)機能是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部分發(fā)生變化,其它部分也會相應地發(fā)生變化。根據(jù)這一點就可以在化石保存不佳的情況下,對研究對象進行概括性的論述、復原并推測其生態(tài)習性。
同樣的,針對不同的動物的不同部位,我們所能得到的訊息也是不同的。舉個例子:海洋哺乳動物的牙齒——通過一顆梅氏利維坦鯨的牙齒,我們可以得到它的食性、生態(tài)地位、棲息環(huán)境等諸多信息,然而如果你得到的是它的軀干骨,或是爬行類動物的牙齒,你有極大可能無法得到這么多的信息。
哺乳動物的骨骼、牙齒、蹄、角都能為我們提供它不同方面的信息,包括食性、體型形態(tài)這些。我們也能從化石保存、古老的洞穴巖畫(傳說以及神話永遠是我們復原的信息來源之一,包括營口墜龍事件,聽起來玄乎,實際上有一定可能就是遠古鯨魚的化石,只不過那時的人們不會正確復原拼錯了位置而已)



而且為了保證肌肉紋理結(jié)構(gòu)的正確(上面村田版霸王龍就犯了這個錯誤)還需要找到肌肉在骨頭上的固定附著點,一樣是需要找現(xiàn)世動物做參考,加上肌肉后就可以考慮往上加細節(jié)了,像鱗片、羽毛之類的。這里多說一句,村田版的霸王龍加羽毛其實沒問題,只不過現(xiàn)在的科學還沒有復原那么多就是了。(多數(shù)羽毛集中在背部,并且羽暴龍部分長羽毛的部分霸王龍是沒有的)。






上面這種復原也是“害人不淺”,導致很多知識匱乏的人信以為真Σ(っ °Д °;)っ
這里說一下第一張,也是傳播最廣的,咱們用開頭講到的知識想:從頭骨上面觀察可以看到?jīng)]有坑槽,很光滑,如果是異形那樣的硬組織應該坑洼不平才對,很明顯這種生物應該擁有柔軟的表皮,而不是那種類似昆蟲的盔甲,
當然不是說其他的就沒問題,只是沒什么可講的,先跳過。

以往科學家復原的霸王龍形象相比村田版的確實有可能是錯誤的,因為科學家版本沒有完全復原其軟組織和皮膚顏色。真正的霸王龍形象,很可能像下圖那樣接近原始鳥類,但不是說村田的就對,只是加了一些科學家沒復原的東西

其實歸根結(jié)底,錯復原不怕,別信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