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論看世界,野生動物和人類具有可比性嗎?

一直以來,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相對來說是進化的比較完美的了,畢竟我們?nèi)祟愂悄軌蛑圃旃ぞ?,有復雜語言和邏輯思維的高級動物。但是有的人就說了:人類相比于野生動物,有許多退化的地方,這又如何用進化論來解釋呢?
我想說的是:
首先,這個問題很奇怪。因為人為什么要和野生動物比較呢?
其次,什么是進化論,這又關(guān)進化啥事?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進化這個問題吧。

01,為什么要和野生動物比?

將人類和野生動物做比較,這一點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為什么呢?
首先,如果你知道進化的本質(zhì)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那么就知道這落在了基因?qū)用嫔狭恕?/strong>
只是,人類和野生動物在很多基因上,二者都是各自發(fā)展進化的,各走各的路,根本就不具可比性,怎么比?
就比如反芻動物的胃,人類作為雜食動物就不是這樣子,然而這本來就是各自獨立進化的,分離時間已經(jīng)非常非常早了,不具備可比性了。
其次,人要是獲得其他動物那些機能,那么意味著人必須去獲得那些基因,可是這東西,又回歸到最開始的問題了,從一開始,人類就沒造這條路,那么自然接下來就更不會在這條路上開創(chuàng)新的天地了。
這一點,你要是做過基因進化分析,就大體知道,太常見了,很多基因,在其他物種都找不到,就屬某一類物種特有。

最后,如果按照我們目前的認知,倒是可以和靈長類相比。
不過,大部分靈長類動物說實在的,在身體素質(zhì)上和人類相比,差遠了。我們實驗室里養(yǎng)的猴子,撐死也就是一個幾歲小孩子大小,人類一巴掌都能拍的它動不了。而從腦容量上,人簡直是一路狂飆[1]


02,什么是進化?

其實進化論本來就是達爾文等提出來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路。不過那個時候,達爾文也不知道進化的物質(zhì)基礎(chǔ)是什么,他們甚至還去猜測是不是獲得性遺傳這種后來被證實是錯誤的理論,也就是泛生論(Pangenesis)。
后來隨著生物學發(fā)展,大家開始尋找進化的背后本質(zhì),直到后來發(fā)現(xiàn)了DNA之類的,所以就提出了新的概念上的進化: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這種理論的確是更接近進化本質(zhì),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中性理論和修正后的進化論(現(xiàn)代綜合進化論)。
但是對于廣大群眾來說,牢記“適者生存”這幾個字是基本沒錯的。
所以,進化的總體上,依然是讓生物盡可能的適應(yīng)當前的環(huán)境,那么這就足夠了。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蛇有毒,蜂有針。人胎生,鳥下蛋,這都是進化,都是適應(yīng)自己所處環(huán)境的一種行為。


所以,人進化到今天,退化就不要說了。既然是適者生存,那么就都進的,進化過程中拋棄某些東西,那基本上就是這些東西不具備選擇意義了(relaxed selection)。

于是就開始積累大量突變最后逐步失去了功能,這在我做基因研究中經(jīng)常遇到,假基因化(pseudogene)。

【1】Sousa, André MM, et al. "Evolution of the human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Cell170.2 (2017): 22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