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戰(zhàn)國策·韓策二》中的伯嬰就是公子咎的猜想
【摘要】:《戰(zhàn)國策》中,《韓策二》有二十多篇,其中中部連續(xù)十一篇都關聯(lián)了同一件事,即韓國預定太子公子嬰去世之后,其他公子爭奪太子位的情況,以及秦、楚、齊、魏對這件事的干涉。通讀策文,結合《史記·韓世家》,會發(fā)現(xiàn)期間頗多矛盾之處,一些學者便認為《韓策二》中有后人加入的偽作[i]。筆者認為,這些矛盾可能源于人們對伯嬰這個人物的認識分歧。根據(jù)筆者研究認為,如果伯嬰就是公子咎而非多數(shù)人認為的太子嬰,那么再讀《戰(zhàn)國策?韓策二》和《史記·韓世家》,就會發(fā)現(xiàn)其間的矛盾已不復存在。
【關鍵詞】戰(zhàn)國策 韓策 伯嬰
作者:Кефин Ханович Китанский
【正文】本人在學習《戰(zhàn)國策》的過程中,參考了郭人民《戰(zhàn)國策校注系年》[[ii]]、朱本軍《政治游說》[[iii]]、楊寬《戰(zhàn)國史料編年輯證》[[iv]]等書的觀點,頗有收益,尤其推崇繆文遠先生的《戰(zhàn)國策考辨》[[v]]裨益于他們的書,本人漸漸也能獨立解讀戰(zhàn)國策,并對韓策二各篇有了些與他們不同的見解,想在這里與大家分享。
《戰(zhàn)國策·韓策二》中,有連續(xù)十幾篇都提到了公叔、公仲、公子幾瑟、伯嬰、中庶子鄭強、公子咎等人參與韓國爭立太子的事。其中公子幾瑟、伯嬰、公子咎都是當時韓襄王的兒子,因預定太子公子嬰病逝,其他幾個人展開了對繼任太子之位的爭奪。公仲和公叔是韓國公族中比較有權勢的兩位大臣),鄭強是韓國大臣,根據(jù)中華書局《戰(zhàn)國策》注釋,為鄭國遺族[vi]。
不少《戰(zhàn)國策》注家在解讀《韓策》這幾篇的時候,受司馬貞《史記索隱》的影響,認為公子嬰就是伯嬰,[[vii]]如郭人民《戰(zhàn)國策校注系年》[viii]、繆文遠《戰(zhàn)國策考辨》[[ix]],楊寬《戰(zhàn)國史料編年輯證》等,于是在注解《韓策二》及《韓世家》時就遇到了一些前后矛盾之處,因為根據(jù)此二文,韓公子嬰死后爭當太子的人有“伯嬰、公子咎和幾瑟三人” [x],[xi]但是根據(jù)《韓世家》提供的時間線,爭太子位一事發(fā)生在公子嬰死后,如果公子嬰就是伯嬰,那那么此時伯嬰也已經(jīng)死了,不可能再參與爭奪。司馬貞對此認為“事重而文倒”[xii][xiii],繆文遠先生也看出了這個矛盾,認為“策文于此頗抵牾難通。”[[xiv]]
在印刷術還未普及的古代,加之受戰(zhàn)爭、政治運動等影響,史書在歷代的謄抄、整理過程中,出現(xiàn)事重文倒、抵牾難通甚至增添偽作等事在所難免。但筆者認為各注家在對《韓策二》、《韓世家》中的此次事件進行注解時,僅因認定伯嬰就是太子嬰這一觀點而質疑該史料似乎并不十分妥當,因為目前尚未看到對伯嬰就是太子嬰的公開考證文章,所以這一觀點是否是事實也依然存疑。拋開史料中摻偽的可能性,筆者在閱讀《韓策二》及《韓世家》時發(fā)現(xiàn),如果伯嬰就是公子咎,那么所有的矛盾就自然消解。
《史記》韓世家中記載:十二年,太子嬰死。公子咎、公子蟣虱爭為太子。時蟣虱質于楚[xv]。(蟣虱以下稱幾瑟)即公元前300年,原來指定的繼承人公子嬰去世,其后,公子咎、公子蟣虱爭奪太子位。
這場爭立的結果,《韓世家》記載為“襄王卒,太子咎立,是為釐王。”[[xvi]]。
在《戰(zhàn)國策》的《韓策二》中,有四篇也提到了爭位的結果:
《三八二下 韓咎立為君而未定》。[[xvii]]
《三八一 幾瑟亡之楚》:公不如令秦王賀伯嬰之立也。[[xviii]]
《三八零 胡衍之出幾瑟于楚》:韓立公子咎而棄幾瑟。[[xix]]
《三八二 楚令景鯉入韓》:“韓且內(nèi)伯嬰于秦,景鯉患之。冷向謂伯嬰曰:太子入秦?!?/span>[[xx]]:這一篇我們好好看看,因為伯嬰多次作為韓國公子出場(詳見下),這篇前面說伯嬰入秦,后面說太子入秦,到底是太子入秦還是伯嬰入秦,一種可能就是伯嬰就是太子,冷向對著伯嬰說話,稱呼伯嬰為太子。
一般脫離上下文語境的情況,我們理解“立”和“立為君”的意思都是成為國君,而韓策二的這幾篇,大多數(shù)注家都注釋在公元前300年,此時韓襄王并未去世,那么他們理解的意思是“立”指被立為繼承人,也就是太子,退一步說,根據(jù)《韓世家》,韓襄王去世之后,韓公子咎或伯嬰立為國君。
公元前300年公子嬰去世,韓襄王不久就另立一個太子,根據(jù)上文《韓世家》提到,韓襄王去世后,太子咎即位。
那么看完了以上四篇戰(zhàn)國策韓策的提取和韓世家的片段,我們發(fā)現(xiàn),公子嬰死后,韓襄王立的太子,有兩篇說是伯嬰是太子,三篇說是公子咎是太子。除開傳統(tǒng)的認為某篇是偽托的說法,這中間矛盾要調(diào)和,還有一種可能:伯嬰就是公子咎。
我們需要逐一驗證這一假設和其他幾策矛盾是否,比如可以先看看在戰(zhàn)國策的韓策中的幾瑟。
《三七四 韓公叔與幾瑟爭國》[[xxi]]:如題可知,公叔與幾瑟是對立的。
《三七五 韓公叔與幾瑟爭國》:“中庶子強謂太子曰:不若及齊師未入,急擊公叔…齊師果入,太子出走?!盵[xxii]]說明公叔與太子是對立的,齊國支持公叔,逐走太子,中庶子鄭強支持太子。
《三七六 齊明謂公叔》:“齊明謂公叔曰:齊遂幾瑟,楚善之。今楚欲善齊甚,公何不令齊王謂楚王:王為我逐幾瑟以窮之?!?/span>[[xxiii]]齊國軍隊干涉,逐走幾瑟。楚國善待幾瑟。
《三八零 胡衍之出幾瑟于楚》:“太子在楚,韓不敢離楚也。公何不試奉公子咎,而為之請?zhí)??!?/span>[[xxiv]]
上四篇主要是關于幾瑟的,我們試著理一下幾瑟的經(jīng)歷。第二篇說太子被齊國軍隊趕走,第三篇說齊國軍隊趕走幾瑟,幾瑟到了楚國,第四篇說太子在楚國,結合起來可以理解為:文中說的太子是幾瑟,受到齊國干涉,逃到楚國。幾瑟在韓國的時候是太子。中華書局亦認為太子就是幾瑟。[[xxv]]
然而《韓策》另外幾篇的太子,另有所指,我們來看:
《三七七 公叔將殺幾瑟》:“太子之重公也,畏幾瑟也。今幾瑟死,太子無患,必輕公。韓大夫見王勞,冀太子之用事也,固欲事之。太子外無幾瑟之患,而內(nèi)收諸大夫以自輔也,公必輕矣。不如無殺幾瑟,以恐太子,太子必終身重公矣?!?/span>[[xxvi]]太子因為要和幾瑟斗爭,需要公叔的幫助,如果公叔殺了幾瑟,那么太子就不倚重公叔了。
這一篇卻說了太子以幾瑟為敵。會不會是如今幾瑟離開了韓國,又不是做人質,是不是韓國在齊國軍隊的威脅下,韓國又立了一位太子呢?
《三七八 公叔且殺幾瑟》:這里的太子也是與幾瑟爭位之人。前面有“今公殺之(幾瑟),太子無患,必輕公?!闭f明幾瑟是太子的禍患,然后有反襯“公不如勿殺(幾瑟)。伯嬰恐,必保于公?!?/span>[[xxvii]]這兩句雖然不連續(xù),但接近對仗,為了讓太子保于公,建議公就不要殺幾瑟,這里看很可能伯嬰就是太子。意思和上一篇一樣,讓支持伯嬰的公叔不要殺幾瑟,留著幾瑟成為伯嬰的威脅,那么伯嬰就會倚重公叔。
《三七九 謂新城君曰》[[xxviii]]:“公叔、伯嬰恐秦、楚之內(nèi)幾瑟也”伯嬰和幾瑟的地位是互相競爭者,伯嬰不希望秦國和楚國支持幾瑟。
《三八一 幾瑟亡之楚》:“公不如令秦王賀伯嬰之立也” [[xxix]]:這里看來伯嬰被立為太子了。
《三八二 楚令景鯉入韓》:“韓且內(nèi)伯嬰于秦,景鯉患之。冷向謂伯嬰曰:太子入秦……。”[[xxx]]這一篇上面解釋過了,伯嬰就是太子。
綜合上述來看,如果伯嬰和公子咎為同一人,并未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策哪一篇有違反這一假設的地方。如果公子伯嬰和公子咎不是同一人,也并未發(fā)現(xiàn)公子伯嬰和公子咎之間有任何互動。那《戰(zhàn)國策》里的伯嬰和公子咎,是有可能就是同一個人。
當時的情形,可能是太子嬰死后,韓襄王立公子幾瑟為太子,遭到齊國和魏國的不滿,齊國軍隊前往韓國,對韓國進行直接干涉,要廢掉公子幾瑟,幾瑟逃往楚國。楚國和秦國想要支持幾瑟作為韓襄王的太子。然而在齊國軍隊的干涉下,韓襄王不得不立公子咎為太子。韓襄王死后,公子咎即位。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18世紀的西班牙、波蘭、拜仁的王位繼承風波。
[i] 繆文遠:《戰(zhàn)國策考辨》 中華書局 1984年7月第1版 第278頁。
[[ii]] 郭人民:《戰(zhàn)國策校注系年》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8年11月第1版
[[iii]] 朱本軍:《政治游說》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年2月第1版
[[iv]] 楊寬:《戰(zhàn)國史料編年輯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7月第1版
[[v]] 繆文遠:《戰(zhàn)國策考辨》 中華書局 1984年7月第1版
[vi] 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戰(zhàn)國策》 中華書局 2012年6月北京第1版 第826頁。
[[vii]] 繆文遠:《戰(zhàn)國策考辨》 中華書局 1984年7月第1版 第277頁。
[viii] ?郭人民:《戰(zhàn)國策校注系年》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8年11月第1版 第547頁
[[ix]] 楊寬:《戰(zhàn)國史料編年輯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7月第1版 第721頁。
[x] 繆文遠:《戰(zhàn)國策考辨》 中華書局 1984年7月第1版 第277頁。
[xi] 楊寬:《戰(zhàn)國史料編年輯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7月第1版 第721頁。
[xii] 楊寬:《戰(zhàn)國史料編年輯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7月第1版 第721頁。
[xiii] 繆文遠:《戰(zhàn)國策考辨》 中華書局 1984年7月第1版 第277頁。
[[xiv]] 繆文遠:《戰(zhàn)國策考辨》 中華書局 1984年7月第1版 第279頁。
[xv] 《<史記>評注本》 [漢]司馬遷撰? 韓兆琦 評注 2004年5月第1版 第731頁。
[[xvi]] 《<史記>評注本》 [漢]司馬遷撰? 韓兆琦 評注 2004年5月第1版 第732頁。
[[xvii]] 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戰(zhàn)國策》 中華書局 2012年6月北京第1版 第869頁。
[[xviii]] 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戰(zhàn)國策》 中華書局 2012年6月北京第1版 第867頁。
[[xix]] 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戰(zhàn)國策》 中華書局 2012年6月北京第1版 第866頁。
[[xx]] 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戰(zhàn)國策》 中華書局 2012年6月北京第1版 第869頁。
[[xxi]] 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戰(zhàn)國策》 中華書局 2012年6月北京第1版 第860頁。
[[xxii]] 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戰(zhàn)國策》 中華書局 2012年6月北京第1版 第861頁。
[[xxiii]] 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戰(zhàn)國策》 中華書局 2012年6月北京第1版 第862頁。
[[xxiv]] 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戰(zhàn)國策》 中華書局 2012年6月北京第1版 第866頁。
[[xxv]] 注同上
[[xxvi]] 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戰(zhàn)國策》 中華書局 2012年6月北京第1版 第863頁。
[[xxvii]] 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戰(zhàn)國策》 中華書局 2012年6月北京第1版 第864頁。
[[xxviii]] 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戰(zhàn)國策》 中華書局 2012年6月北京第1版 第865頁。
[[xxix]] 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戰(zhàn)國策》 中華書局 2012年6月北京第1版 第867頁。
[[xxx]] 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戰(zhàn)國策》 中華書局 2012年6月北京第1版 第8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