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活得這么累?這個理由你一定不想承認
現(xiàn)代社會,無人不累。
無論是坐擁萬貫家財,還是身無立錐之地,每個人都總有那么一些時刻感到心力交瘁。
有人說,人之所以活得累,一半是緣于生存,一半則是緣于攀比。就像當(dāng)下熱播的電視劇《三十而已》當(dāng)中形形色色的人們一樣。
小吃攤上的一家三口在起早貪黑地忙著應(yīng)付生存問題,他們的累,肉眼可見。新中產(chǎn)全職太太顧佳所千方百計擠進的富太圈,則一天到晚忙著金錢地位上的炫耀和攀比,她們的累,同樣肉眼可見。
實際上,無論是生存還是攀比,都只是人活得累的兩個普遍形態(tài)。而劇中鐘曉芹一家所折射出來的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失衡和錯位,才是導(dǎo)致人活得累的根源。
確切地說,真正讓你感到累的其實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由“溝通”導(dǎo)致的、你對于外在信息的感知和理解。
1、絕妙的“巴別塔”
很久以前,因為一部名叫《通天塔》的電影的關(guān)系,偶然知道了“巴別塔”這個奇妙的概念。
當(dāng)時就覺得,仿佛遇到了真理。
然后一直到現(xiàn)在,依然這么覺得。
那么到底什么是“巴別塔”呢?
度娘的解釋是:巴別塔指的是《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記》第11章故事中人們建造的塔。
根據(jù)篇章記載,當(dāng)時人類聯(lián)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

正是因為上帝刻意阻斷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路徑,于是人類便再也無法抵達美好的天堂。
不得不說,這真是個極其絕妙的隱喻。
所謂“天堂”,象征著人類向往的幸福、美好、快樂。而人類原本是有機會獲得這一切的。但僅僅因為“溝通”的受阻,這一切便都成為了遙不可及的奢望。
是的,無法真正“溝通”,才是人類所有痛苦的終極根源。
雖然之前曾有人說:“人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但事實上,無論是所謂的“無能”還是所謂的“憤怒”,其實都是一種“溝通失敗”的結(jié)果。
當(dāng)個人價值無法與他人或群體的價值建立有效的溝通時,人就會被定義為“無能”。
當(dāng)個人情感無法與他人或群體的情感建立有效的溝通時,人就會產(chǎn)生“憤怒”。
而當(dāng)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諸如此類的“無效溝通”、“失敗的溝通”的時候,我們便不得不像接收紛至沓來的罰單一樣,應(yīng)接不暇地遭到越來越多負面定義和情緒的連續(xù)暴擊。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罰單”越來越多,我們終于也越來越不堪重負。我們能不累么?
那究竟是什么導(dǎo)致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錯位和失衡?這一切難道真的不能避免么?
按照《圣經(jīng)》的說法,一切都是上帝在“搗鬼”。
這同樣是種隱喻。
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本質(zhì)上就是一門玄學(xué)。
2、累的根源
是的,盡管有點令人失望,但真正的、完美的“溝通”,的確是不存在的。而且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很多人大概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這世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
正因為人與人在各自感受和經(jīng)歷上的差異,在感受和經(jīng)歷上的無法“共享”,才必然導(dǎo)致人與人在“信息”的傳遞和接收上,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完整精確的對接。
無論我們的語言有多么考究、多么精準,無論我們的表達有多么認真、多么盡力,我們傳遞給他人的“信息”,在別人接收到的時候,終歸是有所缺失和遺漏,甚至是有所扭曲的。
這種“信息”的缺失、遺漏,或者是扭曲,便從根本上注定了我們與他人的溝通不可能絕對完美和精準。
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dāng)中,能夠做到不“扭曲”,很多時候就已經(jīng)算得上是一次有效的溝通了。
但即便如此,即便只是不“扭曲”,很多時候也并非一件易事。
原因就在于,每個人作為各自獨立的個體,必然有著各自不同的視角和立場。而不同的視角和立場,決定了信息的“扭曲”必然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種常態(tài)。
關(guān)于這一點,電視劇《三十而已》當(dāng)中的陳嶼和鐘曉芹夫婦可謂詮釋得淋漓盡致。
婚后的陳嶼除了上班工作,便幾乎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養(yǎng)魚這件事情上,對其他的事情不聞不問、漠不關(guān)心,也壓根兒不曾在意妻子鐘曉芹的感受和看法。
在他看來,這就是婚姻該有的樣子,兩個人各行其是、互不打擾,這沒什么不好,也沒有什么需要改變。
但從妻子鐘曉芹的立場看來,卻是自己在陳嶼那里的存在感分明不如一條魚。這種平淡無味、毫無波瀾的婚姻狀態(tài),哪還有一點夫妻之間的親密和愛意呢?

一個認為“正?!保粋€接收到信號的卻是“冷落”。一個認為“自在”,一個捕捉到的卻是“不愛”。
“信息”被扭曲,溝通的失衡和錯位便由此產(chǎn)生了。
如此一來,情緒上的“罰單”便也立刻如約而至。
而這個“罰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累”。
身體上的疲憊可以通過休息、娛樂來緩解和調(diào)整,而心靈和精神上的疲憊很多時候卻極其難以釋放和排解。
因此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所謂“心累”,往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累”。
要想不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便是盡可能地減少“溝通”帶來的誤差和錯位。
然而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還有一種情況尤其值得我們警惕。
3、溝通的陷阱
當(dāng)我們跟別人的溝通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有種情形我們每個人一定都非常熟悉。
那就是我們每每都會認為自己是最委屈、最有理、最正義、也最該憤憤不平的那一方。
我們很理所當(dāng)然地認為一切溝通上的不通暢、不愉快、不和諧,完全是他人造成的,完全是他人的過錯和責(zé)任。而我們自己,往往并不在譴責(zé)和追究的范圍之內(nèi)。
哪怕事實并非如此,哪怕其實錯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應(yīng)該負主要責(zé)任。
為什么?
因為人在很多時候是非常善于“自?!钡?。
在某些對我們自己不太有利的情況下,我們往往會無意識地為自己開脫和辯解,甚至強行將自己的一切合理化。
通俗點說,也就是非常善于給自己“洗腦”。

當(dāng)我們在腦海里不動聲色地對自己多說幾次“我沒錯”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會信以為真。
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常??吹揭恍┬侣勆蠄蟮赖摹皦娜恕奔词乖谧约焊傻膲氖峦耆蟀子谔煜碌臅r候,他們卻仍然可以振振有詞地宣稱自己光明正大、并沒有做錯什么。
因為在他的內(nèi)心當(dāng)中,他早已完完全全地將自己的所作所為完全合理化。在他自己為量身定制的邏輯里,他已經(jīng)完美地實現(xiàn)了道德和心理上的平衡和自洽。
而這種道德和心理上的平衡和自洽,恰恰正是加劇溝通問題的一大誤區(qū)。
是的,對于任何事情,只要我們愿意,我們總能“自圓其說”,總能為自己找到合理的、或者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
但所謂“自圓其說”,終究只是“自圓”,只是在自己的內(nèi)心形成了某種形式上的、虛假的圓場和滿足,但對于別人、對于自己以外的外在世界來而言,非但沒有任何說服力可言,甚至還如同“掩耳盜鈴”一般可笑和滑稽。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一方面用謊言和辯解將自己保護起來、將事實的真相隔離起來,同時另一方面卻也無異于將自己封閉和孤立起來,讓自己的內(nèi)在世界與外在世界越發(fā)格格不入、越發(fā)各自為陣,最后也越發(fā)難以啟動正常和有效的溝通。
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所謂的“溝通”,其實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因為我們總是“對”的,我們也總是站在“正義”的一方。
所以每每與他人產(chǎn)生爭執(zhí)和不快之后,我們往往都會理直氣壯地拉上朋友義憤填膺地吐槽和聲討別人的不可理喻。
而事實上,對方又何嘗不是拉著朋友在同樣義憤填膺地吐槽和聲討我們呢?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不得不警惕:所謂“自我即正義”,也是導(dǎo)致我們活得累的一個重大誤區(qū)。
生而為人,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我們始終都處在接收與傳遞信息的“溝通”關(guān)系之中。
“溝通”質(zhì)量越高,我們?nèi)松摹疤鸲取蓖艜礁摺?/p>
正因為如此,如何將不可能完美的“溝通”盡可能完美地“溝通”起來,才是對于每個人智慧的極大考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