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人姚廣孝:一生只為造反,被后世而生的妖僧
在朱棣造反過程中,有一個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是朱棣起兵造反的主要推動者,策劃者,這個人就是被稱為“黑衣宰相”的姚廣孝。
姚廣孝生于1335年,蘇州人。姚家祖上世代行醫(yī),救死扶傷,姚家家境富裕, 姚廣孝從小,工詩善書,精于儒學,年少的時候,就云游四方。
14歲的時候,決定要出家。不知家里同不同意,就在這一年年僅14歲的姚廣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
出家人一般都了卻紅塵,潛心向佛。姚廣孝不一樣,出家期間又拜了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這就可以看出來,姚廣孝是一個不走尋常路,離經叛道的僧人,沒有規(guī)則就是他的規(guī)則。

明朝的相術奇人袁珙,在嵩山寺見到姚廣孝后大驚,脫口而出:“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劉秉忠是忽必烈身邊的重臣,元朝開國元勛,也是一個和尚。
姚廣孝聽到袁珙對他的評價極為開心, 自己是和元朝開國元勛劉秉忠一樣的人,此生必然不凡。
洪武八年,朱元璋下詔全國精通儒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精通佛道儒,被召入京師,但沒被選上返回。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逝,朱元璋命高僧為馬皇后誦經祈福,這個期間姚廣孝結識了燕王朱棣。從此,二人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直到人生的盡頭。
祈福結束后,姚廣孝隨著朱棣來到了北京。之后的十六年里,除了吃齋念佛,就是向朱棣灌輸造反的思想。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死,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朱允炆上位不久就開始削藩,手握重兵的幾個叔叔都是重要的打擊對象,其中就有朱棣。聽了這么多年造反言論的朱棣開始招募士兵,并在燕王府訓練軍隊,打造兵器。
造反是一條不歸路,只能一路向前,失敗的一方將一無所有。
造反前朱棣有點猶豫,說“民心向彼,奈何?”。姚廣孝表情堅毅地對朱棣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天道所向,立馬堅定了朱棣的信心。

一天,在做造反的準備,突然間狂風大雨暴作,房頂的瓦片紛紛掉落,在場的人都嚇得面如死灰,朱棣自己心里也開始忐忑。姚廣孝看出了眾人的心事,氣定神閑地站起來說,“只有真龍飛天,才會風雨相隨,瓦片落地,大吉大利的征兆!”。頓時,所有人都喜上眉梢。
1399年,朱棣起兵,以尊祖訓、誅奸臣、為國“靖難”的名義,帶領軍隊向南京進發(fā)。
姚廣孝和世子朱高熾鎮(zhèn)守后方,姚廣孝雖然不在前線,但每一場大戰(zhàn)都有姚廣孝的謀劃,真正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最終,朱棣攻破南京,朱允炆放了一把火后,不知所蹤,朱棣取得天下。
奪取天下的朱棣, 論功行賞,第一功就是姚廣孝。姚廣孝被任太子少師,出于對姚廣孝的尊敬,朱棣從不呼其名,一直以少師相稱。
天下已定,朱棣希望姚廣孝還俗,好好地為朝廷效力,姚廣孝拒絕了。賜予的房子、金錢、美女,也都被通通退回。

他上朝的時候換上官服,下朝后換上僧衣,回到寺廟。自己僅有的一些財產,也都分給了宗族親人。
姚廣孝年老病重的時候,朱棣多次前往寺廟看望。眼看姚廣孝不久于人世,朱棣詢問有什么要求嗎?姚廣孝臨死前向朱棣提了一個要求,希望朱棣釋放一個被囚禁了十多年,據說知道建文帝下落的僧人溥洽,朱棣答應了他的要求。
姚廣孝死后,朱棣親自為他撰寫祭文,將姚廣孝配享明太宗廟,明朝建國以來,文臣配享廟庭者,只有姚廣孝一人。
僧人出身的姚廣孝,鼓動朱棣造反,并為之傾盡畢生精力,造反成功后,自己依然粗茶淡飯、青燈古佛。折騰了一輩子,不為高官,不為錢財,對功名利祿無欲無求,他到底圖什么?
姚廣孝精通儒釋道三家,佛家、道家的思想都是看淡功名利祿,不貪戀物質。姚廣孝 忠實地踐行了兩家的思想,他造反的目的就是不負平生所學,將自己所學、所悟在實踐中驗證。
姚廣孝遇見朱棣的時候,將近五十歲了,人生已經所剩無多。遇到朱棣前時常感嘆自己畢生所學沒有用武之地。他的一生都在苦苦尋找一個機會,一個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
直到遇到朱棣,從看到朱棣第一眼,他知道自己一直尋找的那個人出現了。他牢牢地抓住了與朱棣見面的機會,并在此后傾盡全力。

成功后的姚廣孝,依然是那個曾經的僧人,遠離了世間的榮華富貴,苦行在寺廟。仿佛所有一切都與他無關,過去的、現在的,他什么都不要。
他將自己的才華付諸于實踐,他向所有人證明了自己,他心滿意足。
造反對他的意義就是,一個施展畢生所學的舞臺。也許成功與失敗對他來說,也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參與了,施展了自己的能力。
永樂十六年三月二十八日,姚廣孝在慶壽寺中圓寂,享年八十四歲,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