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資本論》讀書筆記——作者序,第一卷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節(jié)

2023-04-04 08:30 作者:薩村村民  | 我要投稿

這是一個專門用來做《資本論》讀書筆記的欄目。

從中學的時候就有讀《資本論》的打算,當時買了企鵝社的《資本論》英文全三卷,但很可惜,一直就放家里了,現在也不在身邊。一直到現在,終于有空,又打算開始讀了,就偷懶買了iBook上的英文版方便閱讀,全三卷,E-artnow出版社,2018年版,ISBN “978-80-268-9286-1,https://books.apple.com/us/book/the-capital/id1378890459。如有版本差異歡迎指正。不貪多,每次更一小節(jié),爭取一周能兩更。具體內容表現形式為總結概述,重點地方會放英文原文以及個人的翻譯,紅字則是個人對此的理解批注。

在此感謝我的初中政治老師林老師,在我們沒有中考壓力的時候,在課上給我們系統(tǒng)的講解了馬克思主義下的人類發(fā)展簡史,形成了我初步的三觀。歡迎在評論區(qū)理性(但用不著平和)討論!

================分割線====================

在進入正文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作者序。這應該是第一版德文版作序的英文翻譯。馬克思主要是講述了自己在著書時的目的,本書的結構,以及將使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政治經濟學分析。其中特別提到了“The physicist either observes physical phenomena where they occur in their most typical form and most free from disturbing influence, or, wherever possible, he makes experiments under conditions that assu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phenomenon in its normality 物理學家觀察物理現象,要么是觀察最典型的、不受外界干擾時的現象,要么是在可能的情況下,進行一個保證現象的普遍性的實驗”。這就是非常典型的科學研究方法:建立簡化模型,找出其中的共性與普遍性。這應該也是所謂“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的由來。然后馬克思又提到基于這個原因,在當時,由于英國是世界上工業(yè)化最發(fā)達的國家,也就成為了最典型的研究對象。至于如果存在一些由于是英國才會有的特性情況,這些情況在歐陸國家(比如德國)不會出現,馬克思的回應也很簡單“De te fabula narratur!” [It is of you that the story is told. – Horace]。說出你的故事,對你的國家進行特性分析。所以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是教條,是在對當時的研究對象——英國進行研究的基礎之上,力圖總結出一般規(guī)律。而我們則是如同做物理題一樣,利用這些一般規(guī)律,再加上本國特性,來講述一個關于本國的故事。而規(guī)律也自然是隨著社會發(fā)展以及人們對社會的理解,而被加以修正和補全,就如同物理學的發(fā)展一樣。其它部分在此不再概述,歡迎同志們加以補充。

============分割線=====================

第一卷: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過程(原文是the process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但我覺得capitalist翻譯成資本家感覺不太對,領會精神吧

第一部分:商品與貨幣 (Commodity and Money)

第一章:商品(Commodity)

第一節(jié):商品的兩個要素:使用價值(use-value)和價值(value)

(價值的本質(substance of value)與價值的尺度(magnitude of value))

是非常基礎的一節(jié),讓我們了解了本書所要用到的一些基礎概念,以及馬克思對其的定義。其意義差不多就如同“位移、速度、加速度”之于整個運動學體系。而商品,在資本主義世界里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東西。商品的積累象征著財富的增加。因此馬克思將最初的研究對象放在了商品上。

什么是商品?商品被定義為在人之外的,由于其擁有的某些性質而對人類有用的東西。這個有用可以是物質上或精神上的。但我們不用去考慮商品對人類“有用”的途徑,我們只要知道它對人類有用就好。因此在省略掉對這一途徑的觀察之后,商品就僅剩下兩個衡量標準:質(quality,這玩意能用來干什么)和量(quantity,這玩意有多少)。

一件物品的功能(utility)賦予其使用價值。但使用價值不是空虛的?!癇eing limited by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modity, it has no existence apart from that commodity. (使用價值)不能離開商品之外而存在,它被限制于商品的物理性質之內”?!癢hen treating of use value, we always assume to be dealing with definite quantities, such as dozens of watches, yards of linen, or tons of iron 當交換使用價值的時候,我們總會被認為是交換一些確定數量(的商品),比如幾塊手表,幾尺麻布,或者幾噸鐵”。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使用價值是嚴格綁定于實際的商品之上的,是具體的,甚至具體到每一個確定的物品。也因此,使用價值只依賴于使用者,只在被使用或者被消耗時才被實現。而使用價值由于是物質的、具體的,它們的存在與多寡,決定了社會財富的多寡。使用價值組成了社會財富的本質。所謂實業(yè)興邦,國家財富終歸是看它能擁有的產品種類與數量。即便現代社會有著各種“虛擬”“數字”產品,它們依然是依托于某些物質實體(硬盤、網線、服務器),對人類產生某些用途的產品。此外,使用價值還是交換價值的物質載體(material depository)。這二者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后面會不斷折騰這二者之間的關系。

交換價值本質上是一種數量關系,是用一種使用價值交換另一種使用價值時的尺度。交換價值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化而不斷發(fā)生變化,但它又是商品的一個內稟屬性。接下來,馬克思舉了一個“x 個黑鞋油,y個絲綢和z個金子”之間的交換關系,本質是想說明不同性質之間的商品既然可以進行交換,那么必然存在一個等量關系,使得x 個黑鞋油=y個絲綢=z個金子。那么就必然存在另一個東西,使得x 個黑鞋油=y個絲綢=z個金子=t個這個東西。我問過數學系的同學,他表示當這個關系網的元素個數大于2時,總能證明當a=b時,存在c,使得a=b=c. 當然了,我們現在都知道這個東西被稱作一般等價物,或者說貨幣。重點來了,這個“東西”不能是任何商品的物質屬性,因為總會有些商品擁有這種物質屬性而有些沒有,那就不足以作為一個普遍標準。因此這個東西必須是抽象的,且蘊含在所有商品里的屬性。既然是抽象的,那就和使用價值沒關系了,因為使用價值必然是物質的。因此在刨除掉所有這些物質屬性之后,商品的共性只有一個:“that of being products of human labour 是人類勞動的產物。人類勞動又是多種多樣的,不同門類的勞動生產出不同的產品,還是不好比較,所以要再抽象,再化簡,一定要使得交換等式成立。接下來的結果只有一個:all are reduced to one and the same sort of labour, human labour in the abstract 所有東西(不同門類的勞動)都化簡成了同一種勞動,抽象意義上的人類勞動。這就是我們中學政治講到過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就是蘊含在所有商品里的,可以用來互相比較的價值。它也是交換過程中唯一可以用來衡量數量關系的尺度。而使用價值,我們可以認為是抽象的人類勞動與物質實體的結合。它是人類以抽象的人類勞動改造物質世界的結果。

那么“價值”要如何定量呢?由于價值的本質是抽象出來的人類勞動,因此唯一適合的標準就是時間,勞動時間(duration)。馬克思為了防止杠精,還專門拋出了一個問題:“那磨洋工的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豈不是比勤快的工人生產出來同樣的產品有著更多的價值?因為工時更長?!瘪R克思的回答是,既然已經考慮抽象出來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那么就要抹除個體差異帶來的影響,“The total labour power of society,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sum total of the values of all commodities produced by that society, counts here as one homogeneous mass of human? labour power, composed though it be of innumerable individual units 蘊含在全社會總體商品生產之中的總勞動力,應該被認為由極大量的個體,每個人又都有著一個同一性質個體勞動力,由它們的總和來衡量的。”簡單點說,就是全社會勞動者取個統(tǒng)計平均值。因此,以這種定義下的勞動力來計算,得出來的生產每一個商品的勞動時間,就被稱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amount of labour socially necessary, or the labour time socially necessary for its production)。蘊含有相同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商品,具有相同的價值。這個論斷非常重要,很多聽起來很tricky的論斷都是基于這一基礎的。當然了,您要是不認為商品交換的價值依據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本書也就不必看了。

商品的價值依據既然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那么只要工藝不變,工人不變,人類科學技術水平不變,大環(huán)境各種條件都不變,那理論上來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不會變,商品的價值也不會變。但我們都知道,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所有這些條件都是隨著時間與空間在不斷變化的。馬克思接下來舉了兩個例子:從時間上,農民付出同樣的勞動時間,豐年的產量就是比荒年的高;從空間上,同一時期內,礦工付出同樣的勞動時間,富礦的產量就是比貧礦高。當然,就更不用提技術進步帶來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大幅縮短了。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比例關系:勞動生產力越高,單一商品蘊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商品價值也就越低。反之亦然。所以我們講物以稀為貴,不是因為物品本身稀有才貴,而是因為人類為了找到它或者生產出它所付出的勞動時間很長,它才具有了更高的價值。雖然兩個聽起來差不多(東西稀有所以找起來費勁),但價值蘊含的主體完全不一樣(一個是蘊含在商品的物質屬性里,一個是蘊含在抽象的人類勞動里)。再白話一點,貴不是因為稀有(物質屬性),而是因為難找(人類勞動)。這倆絕不能混淆。

在這一節(jié)最后,馬克思提出了一些“非商品”的情況。一些只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的東西,比如空氣,未經開墾的處女地等等。它們有使用價值,但它們都是自然就有的,并不含有人類勞動,沒有價值,不構成商品。如果一個小生產者完全自給自足,那么他的產品雖然也蘊含了人類勞動,在被使用的過程中產生使用價值,但也不具有價值。因為價值(或者說交換價值)只有在交換過程中才能被體現,而且這種交換必須是自由的等價交換(交稅交租不算)。在這里,馬克思點出了商品以及商品交換的本質:“To become a commodity a product must be transferred to another, whom it will serve as a use value, by means of an exchange (一個產品)要成為商品,它必須是要通過交換手段來交給另一個人,對這個人產生使用價值”。也因此,如果一個東西沒用(物質上&精神上,反正就是各種意義上都沒用),它也不成為商品。

總結一下:這一節(jié)就如同教科書第一章第一節(jié)一樣,總是會先拋出來一些本書最基礎的概念和定義,相信大家經過了中學和大學的政治課后,多少已經對這些概念有了點了解。重點就是商品的兩個屬性:價值和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物質的,價值是抽象的。通過抽象出無差別人類勞動這一概念,規(guī)定了價值的衡量標準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實這里已經開始有了價值與使用價值二者相對獨立而又相對依存這一辯證關系,后面的章節(jié)應該會詳細展開。如果大家對于馬克思提出的概念以及定義有不理解或者不贊同的地方,歡迎討論。


《資本論》讀書筆記——作者序,第一卷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象州县| 尚志市| 沙坪坝区| 中方县| 江永县| 吉隆县| 平武县| 饶平县| 白城市| 台南市| 昌宁县| 阳春市| 莒南县| 新河县| 东阳市| 邯郸市| 卢龙县| 汝州市| 绥棱县| 青铜峡市| 西乡县| 恩施市| 本溪市| 临武县| 鸡泽县| 黎川县| 清河县| 方正县| 章丘市| 文水县| 钟祥市| 石嘴山市| 邹平县| 唐海县| 山阳县| 西峡县| 扎赉特旗| 白水县| 广丰县| 隆昌县| 庆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