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祇信仰下巫女至藝伎的歷時性研究(摘錄)

吳 庭,徐德明.日本神祇信仰下巫女至藝伎的歷時性研究[J].日本問題研究,2015(1):55-62.
摘 要:日本藝伎是日本傳統(tǒng)文化活動的載體,其產(chǎn)生的源頭可溯于古代社會以前的巫女。文章以日本民族宗教——神道的神祇信仰為切入點,對藝伎進(jìn)行歷時性研究。將藝伎產(chǎn)生、發(fā)展分為4個歷史時期,即古代社會以前的時代、古代、中世時代、江戶時代,據(jù)此來考察、分析藝伎在不同時代的雛形。從而探討藝伎是經(jīng)巫女、女官、“白拍子”、“アソビメ”、“遊女”、“踴り子”發(fā)展而來的。
關(guān)鍵詞:日本藝伎;神祇信仰;巫女;女官;白拍子

序
“神道”名稱正式使用始于6世紀(jì),最早見于文字是在《日本書紀(jì)》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神祇信仰:是古代的人們對天地神靈抱有的樸素信仰,這種信仰的產(chǎn)生比作為宗教的神道的形式更加自然、歷史更加古老,也被定性為“基層信仰”。
神祇信仰并不完全等同于神道,它先于神道而存在,可以理解為神道的基礎(chǔ)之一。
巫女源于古日本人對自然的迷信,中國《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被認(rèn)為是全球最早記錄日本巫女的文獻(xiàn):古日本女王卑彌呼能“事鬼道,能惑眾”,也就是卑彌呼會巫術(shù),是為巫女。日本最古的文學(xué)作品《古事記》和日本留傳至今最早的正史《日本書紀(jì)》中都記載了天宇受賣命女(天鈿女命)(“天宇受賣命以天香山的日影蔓束袖,以葛藤為發(fā)鬘,手持天香山的竹葉的束,復(fù)空桶于巖戶之外,腳踏作響,狀如神憑,胸乳皆露,裳紐下垂及于陰部。于是高天原震動,八百萬眾神哄然大笑?!?/span>)
藝妓產(chǎn)生于繩文時代。日本歷史學(xué)者石田一良曾把日本神道喻作為“ 偶人” , 并把日本各個歷史時期的神道思想的發(fā)展、變化, 形象地認(rèn)為是“ 偶人” 不斷地“ 更換衣裳”。這里的“ 偶人” 之始就是“巫女”(藝妓=偶人=巫女)。
一、古代社會以前(原始日本社會時期。原始日本和原始中國不是一個時間概念)的巫女
繩文時代(約12 000年前—前3世紀(jì))是日本舊石器時代進(jìn)入新石器時代的時期。
原始神道主要起源于三個方面的崇拜:自然現(xiàn)象神靈、自然物神靈、祖先神靈
彌生時代(前3世紀(jì)—3世紀(jì))后,隨著水稻耕作的發(fā)展,水稻耕作和農(nóng)耕儀式漸進(jìn)成為祭祀活動的主要內(nèi)容。
原始日本巫女的工作:(女子成年后就具有巫女的資格)
1、她們不時地聆聽神靈的神諭,并負(fù)責(zé)把這些神諭傳達(dá)給家人,從而確保家人的富貴平安。
2、她們要迎接來家的賓客(賓客在來村莊前要禁欲、凈身,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神的資格),并與其共枕一夜,在天還未亮起前送別賓客(侍奉賓客的女性必須是干凈的“處女”但這不是指身體上的,而是只是信仰上的,與有無丈夫無關(guān)。)。
目的:為了確保家人富貴平安,就應(yīng)該在祭祀活動的夜晚,好好侍奉從遠(yuǎn)處來村莊的賓客。
巫女是藝伎的原始源頭。
二、古代社會中的女官
6 6 8 年中大兄皇子即位, 是為天智天皇。其結(jié)合本國的國情, 引進(jìn)唐朝體制, 制定了律、令,建立律令制社會。隨著7 0 1 年制定的大寶律令,標(biāo)志著古代國家的律令體系初步確立和律令制國家的形成。
奈良時代(710年—7 9 4年)
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律令制開始崩潰,王朝文化興起。
低階女房:于宮廷或王公貴胄中任職的女性官員的稱呼(王朝女性文學(xué)先驅(qū)的小野小町、《枕草子》的作者清少納言、《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等)。
高階齋王:“齋王”是祭祀天照太神的王女。“ 齋王” 的居所是“ 齋宮”。《延喜式》:“凡天皇即位者,定伊勢太神宮齋王,仍簡內(nèi)親王未嫁者卜之。若無內(nèi)親王者,依世次,之[4簡定女王卜之?!?/span>
原始日本的巫女是“聆聽神諭,保家人富貴平安;侍奉賓客,祈集團(tuán)“五谷豐登””。
封建日本的女官是: 通過擁有“ 才華橫溢” 的女官來增加天皇( 神) 的“威力(日本的精神核心:大和魂)”。
三、中世社會 的“白拍子”、“アソビメ”
平安朝后期:古代社會日漸崩潰,王朝時代逐步開始終結(jié),女官開始淡出視線。
白拍子:“白拍子”本是歌舞的一種類型,也指表演歌舞的藝人。她們在為客人歌舞表演之外,也以“神魂[“ ?;辍?( “ マシズメ,鎮(zhèn)魂?” ) 、“ 吸魂” ( “ タマフ,魂振)”]的方式賣身。
元龜天正年間(1570年),アソビメ代替了白拍子。她們?yōu)槭勘硌莞栉?、寬衣解帶?/p>
安土桃山年間(1573年—1 6 0 3 年)在京都。在征得日本執(zhí)政官豐臣秀吉的允許后,アソビメ中有人經(jīng)營了類似后來茶屋的店鋪。
四、江戶時代的“遊女”、“踴り子”、藝伎
關(guān)原之戰(zhàn)后,德川家康執(zhí)政日本,于江戶成立“德川幕府”治理日本。江戶,也迎來了大量的アソビメ。アソビメ更是搖身一變成為遊女かぶき。為了更好地維護(hù)社會治安,便于管理“遊女かぶき”,德川幕府就將她們集中到吉原地區(qū)。被集中到吉原的“遊女かぶき”被稱呼為“遊女”。
1617年,吉原作為江戶唯一的花柳街巷而得到政府的認(rèn)可(負(fù)責(zé)人莊司右衛(wèi)門),并設(shè)有政府管理條例:
“客を一日以上留め置かない、
拘引による人身売買を防ぐべく監(jiān)視する、
幕府に対する謀反人の検挙の実行”、
1657年,吉原成立40年后,因大火吉原被遷移至淺草,也就是后來的“新吉原”(白天、夜間都可以營業(yè))。
此外,除了有編制的遊女外,也有不在編的浮かれ女(集聚在隅田川邊上的深川扎根,她們吸收傳來的新樂器——三味線)。
元祿年間,在歌舞伎(有編制的吉原藝伎)的周圍,出現(xiàn)了一些模仿歌舞伎的年輕裝扮、藝能的姑娘:踴り子(如菊彌)。她們梳著島田髻,穿著充滿男性魅力的長袖和服,并以此為賣點,搶占日本文藝市場。這就堂而皇之地侵犯了吉原“遊女”的利益而遭到幕府的打擊。
1768年,在吉原,留在“踴り子”就不再稱“踴り子”,而稱作女藝伎(日語“女蕓者”)。再到后來,女藝伎與遊女達(dá)成不成文協(xié)議:女藝伎只能賣藝不能賣身,賣身是“遊女”的特權(quán),并對只賣藝不賣身的藝伎進(jìn)行登記管理,以確保她們的利益。
從此吉原藝人也被稱為吉原藝伎或藝伎,在日本歷史中逐漸成長起來。雖然吉原“遊女”獲得了賣身的特權(quán),但是“遊女”仍擺脫不了時代洪流的沖刷,慢慢衰落下去。結(jié)果藝伎最終取代“遊女”成為江戶時代“アソビメ”的繼承者以及日本傳統(tǒng)文化活載體。
五、結(jié)語
“手抱三弦上畫樓,低聲拜手謝纏頭。
朝朝歌舞春風(fēng)里,只說歡娛不說愁”。
這是大清帝國駐日本帝國外交官黃遵憲所作的一首關(guān)于藝伎的詩。

[ 參考文獻(xiàn)]
[1] 義江彰夫. 日本的佛教與神祇信仰[M]. 陸晚霞,譯.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2010: 2-3.
[2] 王金林. 日本神道研究[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 4.
[3] 王勇. 日本文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1.
[4] 王金林. 日本人的原始信仰[M].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5: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