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吃一頓就好了嗎?
現(xiàn)實生活中的“艾莉森”并不在少數(shù),心情不好就吃一頓,并將其作為“安慰”自己的一種方式。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像艾莉森一樣,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情緒化進食”。 什么是情緒化進食呢?簡單來說,就是飲食被情緒所影響的問題。情緒感受可能會影響飲食的很多方面,如吃東西的意愿、選擇的食物、進食的場所、伙伴和速度。 美國資深臨床心理學(xué)家珍妮弗·泰茲認(rèn)為,情緒化進食往往存在以下表現(xiàn): ·在身體并未感到饑餓或是已經(jīng)吃飽的時候吃零食 ·在吃了足夠的健康食物后仍然感覺不到滿足 ·對某種特定的食物充滿強烈的渴望 ·在嘴巴塞滿的時候還在急迫地囤積食物 ·在進食的時候感覺到情緒放松 ·在經(jīng)歷壓力事件的過程中或之后吃東西 ·對食物感覺麻木不仁 ·獨自進食以躲避他人的目光 這樣做真的有用嗎?事實上,當(dāng)我們因為情緒而選擇進食時,也許能暫時把情緒壓制住,但沒辦法讓情緒真正消釋。相反,這樣的行為還可能會給我們增加心理負(fù)擔(dān),演變成對體重漸增、身材走樣的羞愧與焦慮。 情緒化進食不是因為生理性饑餓,而是由情緒導(dǎo)致的。很多情緒化進食的朋友,大概也注意到了這樣一個事實:自己一旦產(chǎn)生任何強烈的情緒,直接就跳到吃喝上去,根本不去體驗這種情緒本身是什么滋味。說白了,就是喪失了與自己情緒的接觸,一有情緒就選擇用進食來應(yīng)對,既無法準(zhǔn)確識別自己的情緒是什么,也感受不到情緒要傳達(dá)的信息。 有一位曾被情緒化進食困擾的女孩,向我詳細(xì)地描述過這樣一段情景: “昨晚,我突然感覺心煩意亂、坐立不安,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也不確定是因為什么?我想起廚房里剩下的那一盤水餃,覺得它會讓我感覺好一些,然后我就直奔那盤水餃去了……吃的時候覺得挺開心的,也喜歡水餃的味道,想著能吃自己喜歡的食物是一件挺幸福的事??墒?,吃完之后,我才意識到自己吃多了,胃有點兒撐,不太舒服。就在那一瞬間,享受水餃的快樂全都不見了,我的頭皮忽的一下像是冒了汗,想到了這盤水餃的熱量,想到了已經(jīng)失控的體重,以及肥胖引發(fā)各種慢性病的概率……心煩意亂的感覺,似乎又回來 為什么“吃一頓”解決不了問題呢? 其實,女孩已經(jīng)告訴了我們答案:她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也不確定是因為什么,也就是說,沒有意識到“心煩意亂”的原因,即這種情緒和感受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是什么事件觸發(fā)了它,怎么觸發(fā)的?這些問題她都沒有重視,直接選擇用進食來安慰自己。 吃東西的時候,暫時把情緒放到了一邊,她覺得很享受。然而,吃完之后呢?情緒的根源問題還在那里,并沒有得到解決。與此同時,她又多了一個新的問題和壓力:吃下身體本不需要的食物和熱量,增加了肥胖和患病的風(fēng)險。 你猜一猜,接下來還會發(fā)生什么?沒錯,過了一個多小時,她再次用吃東西來抵消“心煩意亂”的情緒。這就是情緒行進食的一個怪圈:依賴吃東西驅(qū)散消極情緒,獲得片刻的快樂。久而久之,對食物形成了難以控制的依賴。 那么,能否不依靠食物,讓我們自身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呢? 當(dāng)然,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到。前提是,我們要學(xué)會與自己真實的情緒連接,而不是用進食來壓抑這種情緒或分散注意力。要知道,情緒是一個觸發(fā)生存行為機制的簡單便捷的信號,可以為我們提供重要的信息,讓我們找到問題的根源,進而找到真正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