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窮人每天都吃什么?你能吃得下嗎?
中國古代以農耕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小麥等等。事實上,在袁隆平發(fā)明雜交水稻之前,溫飽問題在世界上并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更何況是在種植技術更落后的古代呢?并且由于古代封建制度的影響,富人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而窮人吃的食物放在現(xiàn)代可能都不怎么想吃,一天都難堅持下去。

雖然古代的主食是大米和小麥,但因為種植技術比較差,并且這一類作物很容易受天氣影響,遇上洪水干旱年份,隨時會顆粒無收。除此之外,這種作物的產量比較低,所以窮人用米來煮飯的時候都是煮成米湯來喝,常常饑一頓飽一頓。

古代的時候,普通百姓人家會到野外找野菜,比如一些蕨類,這種野菜含有比較豐富的淀粉,吃了之后就能果腹。不過野外的野菜有得很苦澀,如果讓現(xiàn)代人來吃,感覺會難以下咽。不過即使能找到野菜,也沒有多少的油水能煮,富裕一些的人家也許會有一些油,一窮二白的人家就只能清水煮來吃了。

也許有人覺得,像番薯、玉米和土豆這些食物不也能果腹嗎?其實這些食物都是在明朝時期才從外國流傳過來的,并且大規(guī)模種植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田、種植技術落后,再加上天災人禍,古代窮人的生存空間非常難,能吃的東西也很少。有時候百姓還要承擔很重的苛稅,這對于他們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

如果恰逢明君以及太平盛世,那么百姓的生活還好一些,遇上戰(zhàn)亂以及暴君,百姓的生活就更苦了,有沒有食物吃還是一個問題。近代以來,溫飽問題一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好在抗戰(zhàn)勝利后,農民成為田地的主人,后來袁隆平又發(fā)明了雜交水稻,種植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才解決了民眾的溫飽問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