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溥儀:皇帝、戰(zhàn)犯和公民【1】

此文章用于之后會發(fā)布的視頻文案,禁止轉載
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絡,侵刪

??
1906年,也就是光緒三十二年,舊歷正月十四,愛新覺羅溥儀出生在北京醇王府。溥儀的祖父奕譞為道光皇帝的第七子,也就是醇賢親王,醇賢親王的第二子載湉被姨母慈禧太后接進宮中,也就是光緒皇帝,溥儀的祖父死后,溥儀之父也就是二代醇親王,溥儀即為二代醇親王之子。愛新覺羅溥儀,就是二代醇親王的長子

愛新覺羅溥儀,這中國兩千余年封建歷史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歷經滿清、民國、偽滿、新中國,三次登基三次退位,身份歷經皇帝、戰(zhàn)犯、公民的轉變。想要說清他的故事我們要從醇親王府一個混亂的晚上說起。
光緒三十四年就離十月二十日傍晚,,慈禧在病中突然決定立嗣,傳旨令溥儀進宮。突然到來的懿旨令溥儀之父手忙腳亂,引起醇親王府中一片混亂。
進宮后兩天,光緒慈禧接連去世。半個月后,也就是1908年12月2日。溥儀的“登極大典”舉行,在大典上,兩歲的溥儀放聲大哭起來,作為攝政王的溥儀之父載灃只好安慰他,連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這句不吉利的話在大臣之間引起一陣竊竊私語,大臣的不安并非空穴來風,《清鑒綱目》這樣記載溥儀登基前的一年。
光緒三十三年,秋七月。廣州欽州革命黨起事,攻陷陽城,旋被擊敗。
冬十一月。孫文,黃興合攻廣西鎮(zhèn)南關,克之,旋敗退。
......
三月。孫文黃興遣其黨攻云南河口,克之,旋敗退。
冬十月,安慶炮營隊官熊成基起事,旋敗死。
“敗死”“敗退”足以說明革命風暴的激烈,而那句“快完了”,似乎如同預言,稀里糊涂當了皇帝的小溥儀很快就因為清政府的土崩瓦解退位了。
武昌起義后,各地紛紛響應,滿族統(tǒng)帥根本指揮不動北洋各鎮(zhèn)新軍,攝政王只好啟用了袁世凱。袁世凱推辭在三,一直到被授以內閣總理大臣和統(tǒng)制全部兵權的欽差大臣、將軍政大權獨攬后才令北洋軍發(fā)起進攻。此時的袁世凱不僅有軍政大權,革命黨方面也有汪精衛(wèi)是他的朋友,英國公使朱爾典也告訴袁世凱:英國對袁“已經發(fā)生了極友好的感情”。此時袁世凱有了洋人支持,在民軍中的朋友也足以左右民軍行動,同時手中還掌握著清廷軍政財大權。他便將談判代表撤職,改由他直接與民軍代表電報交涉。緊接著,袁世凱就要求清帝退位,突如其來的變化令皇室大為震撼。但對于年幼的溥儀,他只記得胖胖的袁世凱一邊哭一邊和隆裕太后說話,直接提出了退位的問題。
宣統(tǒng)三年舊歷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頒布了溥儀的退位詔書,袁世凱一轉由大清帝國內閣總理大臣變成看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而溥儀作為大總統(tǒng)的鄰居,根據清室優(yōu)待條例開始了小朝廷的生活。

帝王生活

優(yōu)待條件中規(guī)定,清帝暫居宮禁,尊號不廢,每年由民國政府撥給四百萬兩歲銀。且私產受民國政府保護。優(yōu)待條件中的“暫居宮禁”沒有規(guī)定具體期限,紫禁城除了三大殿劃歸民國外,其他地方都屬于“宮禁”的范疇,溥儀在這個塊小天地中一直住到民國十三年被國民軍驅逐的時候。在這里,溥儀度過了人世間最荒謬的少年歲月。中華號為民國,人類進入了二十世紀的時代,溥儀卻還過著原封未動的帝王生活,呼吸著十九世紀留下的遺塵。
?末代皇帝的生活什么樣子呢,根據溥儀自傳中所載錄的內務府賬目,宣統(tǒng)二年九月,溥儀一家六口加上宮中為其服務的大臣、侍衛(wèi)、師傅、畫師、太監(jiān)、祭神的薩滿等等,僅僅分例之外的添菜就有肉31844斤,豬油814斤,雞鴨4786只,其中810斤肉和240只雞鴨是溥儀這個五歲孩子用的,以上這些食品加上雜費總計用銀14794兩1錢9分。另外一份賬單記載,年份不明的一個十月,共給溥儀做了皮襖11件,皮袍6件,棉衣褲30件。僅僅制作這些衣服的貼邊兜布扣子等就花費了銀元2137元,溥儀的衣物每年要照單更換28種。直到1922年,小朝廷還有太監(jiān)1137名。維持這一切的是龐大的開支,《宣統(tǒng)七年放過款項及近三年比較》記載:民國四年開支高達279萬余兩白銀,這些銀子除了貪污之外,差不多全為了表示帝王之尊而糟蹋了。
溥儀的童年是極為扭曲的,這造成了他陰郁、自閉、多疑、暴力的性格。溥儀僅僅七歲時,就經常責打太監(jiān),“起居注”這樣記載“上常笞(chi)太監(jiān),近以小過笞十七名”。溥儀非常樂于惡作劇,曾經挑出一個太監(jiān),讓太監(jiān)趴在地上吃地上的臟東西,還曾經用冷水把老太監(jiān)凍得險些喪命,用氣槍打太監(jiān)的窗戶。不僅如此,溥儀還極為迷信,太監(jiān)給他講的故事也大多為宮中的鬼故事和“圣天子百靈相助”的神話。這導致溥儀極為自大,但又極為怕鬼,加上宮內終年不斷的祭神拜佛,跳大神。讓溥儀終日疑神疑鬼,怕天黑怕打雷怕獨處。溥儀三歲入宮到十九歲被趕出紫禁城,整整被明黃色的屋頂、朱紅色的大墻禁錮了十六年,被封建社會剝奪了自由童年的溥儀顯然是不幸的。特赦后重游故宮的溥儀這樣說:“我只想插上翅膀飛出這監(jiān)牢一般的宮廷?!?/p>
?而此時的人民群眾生活是怎么樣的呢,以溥儀的乳母為例,光緒十三年,她出生在直隸河間農村的一個貧農加,家中六口,五十多歲的父親租種幾畝洼地,不雨受旱,雨大受澇,加上地租賦稅,好年頭也難以果腹,在她三歲那年,直隸北部發(fā)生水災,只好舉家逃難。破 扁擔一頭挑著孩子,一頭挑著幾件破衣服,這就是她們全家的財產。好不容易逃難到北京投奔一位當太監(jiān)的本家,這位本家卻不肯見她們。只得流浪街頭成為乞丐。幾經波折,八國聯軍侵華時,溥儀的乳母再次逃難到北京,半賣半嫁給人做了媳婦,當了三年挨打受氣的奴隸,丈夫去世又陷入絕境,為了養(yǎng)活公婆,通過選拔成為了溥儀的乳母,接受了最屈辱的條件:不許回家,不許看望自己的孩子,二兩月銀,將她變成了一頭奶牛,而自己的親生女兒卻因為營養(yǎng)不良去世了,為了免于影響哺乳質量,女兒去世的從未讓她得知。這個讓溥儀到九歲還吃奶的、溫順的忍受一切的人,在微笑中度過沉默的九年后,才發(fā)現自己的親生女兒早已不在人世。而另一面是在民國政府的縱容下,以溥儀為首的一伙,照舊擺著排場,按照原有的寄生方式生活著。

復辟之夢
復辟,用紫禁城里的話說,又叫“光復祖業(yè)”或者什么“還政于清”。從頒布退位詔書的那一天起,到溥儀成為偽滿皇帝時。復辟的陰魂,時時籠罩在紫禁城上空,裹挾著溥儀,沒有一天停頓過。起初是大人們指導著溥儀扮演著復辟的角色,后來則是溥儀的階級本能驅使其去活動。但是清朝復辟的希望顯然不在毫無力量的遺老身上,他們自己也深知這一點,紫禁城的希望是在取代清朝的新貴身上的,非常戲劇性的,第一個被寄托這種幻想的是推動清帝退位的袁世凱。

民國二年元旦,民國派人給溥儀拜年,不久又是溥儀的生日,袁世凱又派禮官祝賀,又是隆裕太后去世全國哀悼。經過袁世凱這樣的捧場,民國元年銷聲匿跡的遺老遺少王公大臣又穿起蟒袍補褂走在大街上,神武門前、紫禁城中又是熙熙攘攘。民國三年,袁世凱又是祭孔又是采用舊式官職,任用前清舊臣,讓人眼花撩亂。又有《共和解》《復禮制館書》之流嚷嚷什么還政于清。
袁世凱對于這的態(tài)度極為有趣,他一方面把復辟傳聞交給內務部“查明辦理”,但另一方面還說“既往不咎”,把宣傳復辟的宋育仁遣送回籍,但又送他三千大洋,讓人不明白袁世凱到底是賞是罰。

結果到了民國四年,總統(tǒng)府的美國顧問古德諾發(fā)文章說共和不符合中國國情,主推袁世凱當中華帝國皇帝,這才讓人明白袁世凱復的是什么辟。不過好在袁世凱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就在一片反袁聲中氣死了。
袁世凱死了的那天,消息傳進紫禁城,人人都像是碰上了喜事,太監(jiān)們奔走相告,太妃都跑到關帝廟前燒香。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任總統(tǒng),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這時報紙上有了“宗社黨起事未成”的新聞,一些前清王公大臣勾結日本人鬧起武裝復辟活動,其中一支由蒙古貴族巴布扎布率領的隊伍逼近了張家口。于是紫禁城活躍起來,在“勤王軍”鬧得兇的幾天里,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一方面“勤王軍”和民國軍隊在滿蒙打的熱鬧,但另一方面北京城里民國政府和清室小朝廷應酬不斷,祝賀往來。紫禁城的興隆氣象,既沒有受”勤王軍“的影響,也沒被他們的失敗連累。
?
1917年,協(xié)約國協(xié)約國拉攏段祺瑞內閣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段祺瑞為了換得協(xié)約國支持,獲得日本貸款充實內戰(zhàn)經費,一心想要參戰(zhàn),將參戰(zhàn)的事情提交國會討論。但國會多數反對參戰(zhàn),想要奪取實權的黎元洪就和國會一同反對段祺瑞。結果是段祺瑞被解職跑到天津鬧獨立,發(fā)兵威脅京師。張勛發(fā)現這是個好機會,騙得黎元洪認他做和事佬,請他進京擔任調解,六月下旬,他率軍北上,強迫黎解散國會,民國六年6月30日,張勛與陳寶琛等召開“御前會議”,密謀復辟。當天深夜,派兵占據火車站、郵局等要地,并派人勸黎元洪“奉還大政”。

消息傳出后,引發(fā)輿論反對復辟,黎元洪拒絕合作,逃入日本使館避難,段祺瑞組成“討逆軍”,于天津馬廠誓師討伐,進攻北京。孫中山即發(fā)表《討逆宣言》:“此次討逆之戰(zhàn),匪特為民國爭生存,且為全民族反抗武力之奮斗!”而此時溥儀正被突如其來的喜事搞得昏頭,頭一天就一口氣下了九道“上諭”。據當時的老北京回憶:復辟那天一早警察忽然讓懸掛龍旗,老北京們沒辦法只能拿紙糊的旗子應付,數年沒見的清朝袍褂又出現了,一個個活像是棺材里跑出來的人物,賣報紙的叫賣復辟新聞:“六個子買古董,這玩意過不了幾天就變成古董”
復辟沒幾天,紫禁城就挨了討逆軍的空襲,磕頭的就沒有了,上諭也不發(fā)了,這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空襲造成了一片大混亂,幸虧只是恐嚇,并未對紫禁城造成什么損害,也沒人在空襲中喪生。很快,紫禁城就能聽到迫近的槍炮聲,宮內外失去了聯系。很快就傳來消息:張勛跑到荷蘭使館去了!
?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十月,直系將領馮玉祥突然倒戈回師北京,發(fā)出和平通電,直系首領吳佩孚的前線軍隊一敗涂地,史稱甲子兵變。溥儀對此深感不妙,記得張勛復辟時,馮玉祥參加了反復辟的“討逆軍”。果不其然,11月5日,馮玉祥命其部下,帶著《修正清室優(yōu)待條件》,帶領軍隊占領紫禁城,命令溥儀簽署聲明,“取消帝號并離開紫禁皇城”,如拒絕,就要炮擊皇宮。溥儀只好接受條件。
溥儀乘車到其父的北府,下車時,他違心的對國民軍士兵說“我本來早就不想要那個優(yōu)待條件,這回把它廢止了,正合我的意思,所以我完全贊成你們的話,當皇帝并不自由,現在我可得到自由了?!?/p>
這段話說完,國民軍士兵都鼓起掌來。
這些話也并非完全是假話,在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這樣寫:“我確實厭惡王公大臣們對我的限制和阻礙。我要‘自由’,我要自由的按我自己的想法去實現我的理想——重新坐在我失掉的“寶座”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