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留學生未來價值會不會暴跌?

近日,一位知乎網友表示很迷茫!讓他困惑的問題是——留學生未來價值會不會暴跌?
有這種困惑的原因是:
因為開學后這名網友會在美國開始本科生活,所學專業(yè)是經濟學,所在學校排名是全美前40。
但這位網友因為看到現在關于美國政策上對中國留學生的限制,國內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開始對未來發(fā)愁...
并且這位知乎網友已經不期待留學生溢價了,雖然從美高開始的留學生活使這位知乎網友整個人成長了很多,但是時代變化太快,所以對他來說現在有些迷茫。
因此這位知乎網友把他的問題發(fā)了出來,同時很多知乎網友對這個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轉載自知乎網友昵稱@Dr Jupiter:
不請自來,長期美國學習經歷。
答案:會。因為留學的人越來越多,增多的人不是以前頂尖的學霸,而是可能在國內讀書一般的人出國為了混一個高等文憑。
所以平均值來說,會越來越跌價。
對于頂尖的學霸,各種牛學校的牛人,在國外知名院校就讀所達到的學術高度,可能在國內幾十年都未必能達到。
在科技領域上,盡管我們一直在進步,美國對咱們有絕對優(yōu)勢(大部分領域),西歐對我們有部分絕對優(yōu)勢,這個優(yōu)勢在逐步縮小,但超越尚需時日,我們一定要正視這個事實。
個人未來價值取決于付出。
在美國,即便是名校也有70%-80%留學生處在一個混日子混畢業(yè)的狀態(tài),根本沒有利用好國外大學特有的資源、課外實習或研究的機會、課后與教授互動接觸的機會,這些都是鍛煉個人能力的機會和獲取信息的渠道。
那這些人即便是名校出來競爭力也是欠佳的,更何況和國內畢業(yè)生比不接地氣。
最近留學圈竟流行帶著翻譯軟件上課的,并振振有詞說為了學得更好,費解…這類恐怕在語言上也缺乏優(yōu)勢吧~
總而言之,出去泡個洋澡回來都能成香餑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留學或不留學,現在更加看重個人能力…在個人能力過硬基礎上,國外名校文憑有加分。

轉載知乎網友昵稱@包包宇:
利益相關,我是中流985轉學50左右美本。
我覺得你的出發(fā)點有點問題,如果留學是單純的為了去國外排名更高的大學獲得文憑,那很多答主也說了,如果你要回國,其實文憑認可度普通985和top50-30其實差別是不大的。
但是對于我來說,如果今年條件允許我還是希望出去,因為我覺得我在國內的這個學校這個專業(yè)進行學習,我看不到自己的未來,這里不展開敘述,我的國內學校絕不算差,但教學方式和轉專業(yè)相關問題上確實有一些問題。
所以我覺得留學更多的是對于提升自己的一場押注,賭博。而不是認為進了某top就可以高枕無憂。
這些年來很多轉學生,留學生認為從985轉學到top50,甚至直接讀美本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虧,絕不是因為top50的名頭比985更好用,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溢價,光環(huán)。
而是他們真的認為即使放棄國內的985,即使在文憑上沒有優(yōu)勢,在那些top大學留學能讓自己變得比在國內985更加優(yōu)秀。
當然,國外大學的確不那么內卷,資源更豐富,也需要留學生更加自律,更加學會爭取。
因為你的身邊可能會有一些吃喝玩樂的二代,一些種族歧視的外國人等等,對于普通家庭的留學生而言,稍微墮落就可能萬劫不復。
但是我覺得,留學生的價值絕不會局限于某個國家對于另一個國家大學的認可度,我們真的是因為覺得去了以后,能夠獲得比國內大學更好的成長,能夠彌補留學的成本,才去的。
所以說即使以后回國,國內對國外大學認可度進一步降低,我也不在乎,因為那時候的我,肯定比在國內的我更加優(yōu)秀,更加有底氣。
這才是我認識的大部分留學生的出發(fā)點。
轉載知乎網友昵稱@gooooooosse:
利益相關:海歸博士,只說海歸。
答案:會,并且已經暴跌。(不信看看各省這兩年給海歸博士的人才引進政策變化)
回答一下原因:
1、畢業(yè)生進入用人單位后,終歸是要給單位創(chuàng)造價值的,海歸并不等于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
我曾聽某位國企大領導抱怨過:單位里找來的海歸,一份文件都寫不好,不自愿加班,事兒還倍兒多,不聽領導話,不好用。
在外留學,無論你essay, assignment寫了多少,托福雅思考了多少高分,這些東西終究是為了海外培養(yǎng)體系構建的,并不適用于國內。
很多海歸連一份簡單的中文文件都不會寫,格式都不知道怎么編排,更不懂得國內職場的各種規(guī)則。
所以我一直建議身邊的小留學生們:出去了,就盡量在國外工作留下。
在這樣的經濟環(huán)境下,在如今海歸已經遍地走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如今更在意求職者能給自身創(chuàng)造多少價值。
你在海外學的一身本領就算是屠龍之術,回國也未必能比得過土鱉會殺雞。
更何況很多小留學生,小小年紀就脫離了國內的環(huán)境,回國以后適應職場和國內社會現實的能力,可想而知。
2、大學排名與畢業(yè)生質量并無直接關系。
很多留學生,尤其是本科,授課型碩士畢業(yè)生,被國內HR灰頭土臉一頓拒后,最常說的就是:我在國外大學QS, Times, US news排名多少多少,北美校友會多么多么強大。
我又要得罪很多人了,但必須告訴大家一個常識:大學排名和本科碩士的質量沒有直接關系。
現在通行的幾個榜單中,大學排名是多種因素加權而獲得的,其中本科生教育質量權重并不大,更大的權重是科研成果,也就是我在別的回答里提到過的,大學里,科研是主業(yè),教學是副業(yè)。
對于本科生而言,這個排名其實和你,有那么點關系,但關系不是很直接。
你的學校的強大,并不等于你的強大。
更不等于你能把學校排名立即變現。樓上很多人已經提到過,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教育發(fā)達成熟后,更傾向于本地生源。
3、海歸篩選成本太大,更容易被拒。
國內如今985,211,C9,第一學歷一刀切幾乎已為眾人所知,無論你實力多么強大,本科學歷不在榜單之內,很多簡歷連投都投不進去。
對第一學歷有嚴格要求的職位,往往職位的難度和技術含量并不高。
簡歷投遞者眾多,而錄取名額少,精準考察篩選成本太大,那么只能采用一些粗暴快捷,相對準確度高的方法一刀切,快速篩選求職者。
而高考/考研兩次篩選,就幾乎成了最完美的利刃,一刀切,就可以實現快速篩選的目的。
在曾經海歸還是極少數的時候,海歸本身的身份就是一刀切的利刃:出過國的,要么是拿獎學金的精英學霸,要么是家里有關系資源的,至少也是喝過洋墨水,會說洋文,見多識廣,公司里招幾個海歸倍兒有面子的。
但如今,伴隨著海歸人數激增,留學門檻不斷降低,英語普及,這把刀不好用了、尤其對于沒參加過國內統(tǒng)一考試的小留學生。
不得不承認:錄取海外名校的,既有國內中學的尖子生,也有一些高考未必能成功的普通學生。
國外大學排名各異,普遍承認的榜單就有3,4個,TOP100的學校起碼得有200多所。還有各種留學生人數相對很少的“名?!?。
沒有這種一刀切的標準,就沒有辦法適應國內當下這種一刀切的招聘:
985,211,C9,30,35歲以下,黨員……
HR大腦不是電腦硬盤,沒那么多存儲容量記憶大學排名。一些所謂沒聽過的名校,幾年才來一個應聘者,貿然招收,實在沒有底氣。
曾經海歸找工作容易,是因為彼時經濟形勢好,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海歸稀缺。
有錢的公司招幾個海歸,處理點國際業(yè)務,說幾句洋文,當花瓶擺著;又正值外企在中國如日中天的時候,海歸身份也是備受外企青睞。如今的經濟形勢,海歸人數眾多。
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傾向于面對現實,盡可能地降低用人成本;而外企在中國,也是節(jié)節(jié)敗退,縮招裁員,甚至整體撤出。
好好想想,問一問自己,留學回國之后,你真的確保在職場上就能創(chuàng)造出比國內同齡人更大的價值嗎?你真是錢學森那個水平么?
本篇部分內容來自知乎網友:@Dr Jupiter、@包包宇、@gooooooosse排名不分先后。對文中以上的回答者能夠授權ForeignDaily,我們在此深表感謝;
注:文中引用回答以全部和作者取得轉載授權。
封面圖:Photo by Antenna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