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大秦帝國”:秦國何氏?始皇稱呼?
前幾日,筆者《〈大秦帝國〉畫蛇添足,稱屈原為“羋原”》一文,受到不少網(wǎng)友關(guān)注。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這個問題,解釋屈原不應(yīng)該稱其姓“羋”這一問題。
而不少網(wǎng)友由此引發(fā),開始討論秦始皇的姓氏。
網(wǎng)友觀點
這里面有很多觀點,除了固持今日習(xí)俗,稱其為嬴政的觀點外。主要還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秦國自立國就和趙國同宗,都是贏姓趙氏,所以應(yīng)該稱其為“趙政”。
第二種觀點,秦國應(yīng)該是秦氏,秦始皇生于趙國,而稱趙氏。
第三種觀點,實在難以評論,大家自己看:
司馬閹人不說也罷!連姓氏由來也不說,搞毛線。說人家王室嫡系有祖?zhèn)鞯氖暇湾e了,命氏命氏啥叫命氏?氏為神圣,首領(lǐng),胙土命氏就是封一地首領(lǐng),秦始皇廢分封之后你覺得還有氏嗎?因生賜姓,生于趙當然姓趙,氏趙可能嗎?就像商鞅,姬姓,又叫衛(wèi)鞅,公孫鞅,商鞅啥意思:姬是老祖宗的姓,生于衛(wèi)地又姓衛(wèi),又是衛(wèi)國公侯之孫所以叫公孫,介于姓與氏之間,封于商地是為氏商。
基于網(wǎng)友提供的寶貴指教,先將自己的思考整理如下,絕非定論。不同意見的網(wǎng)友可以交流,但不要謾罵。
有關(guān)姓氏的幾點共識
首先,我們應(yīng)該確定幾個共識。
第一,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宋·鄭樵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p>
明末顧炎武:“男子稱氏,女子稱姓?!?/p>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也?!櫽诖呵镏?,無不稱姓之女子?!?/p>
第二,我們這里所說的例子,都是先秦時期的貴族,而非先秦時期的庶人。
宋·鄭樵云:“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顧炎武:“最下庶人,庶人無氏,不稱氏,稱名?!?/p>
第三,姓標明血緣關(guān)系,不會隨便更改,氏可以在后世改變。
顧炎武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
如果姓也可變,那么“姓”怎么能夠用來區(qū)別婚姻,如何形成“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觀念?
因此,第三種觀點,不攻自破。甚至將“公孫”也當做姓氏之一,更是可笑!而自己卻趾高氣昂,蔑稱太史公,更顯小人之態(tài)。
?秦國之氏
為了弄明白,秦始皇的稱呼,我們首先要弄明白秦國之氏。
首先,網(wǎng)友觀點,一曰趙氏,一曰秦氏。其實這兩種觀點,文獻中都有。
認為秦國是趙氏者,以《史記》為主。《史記》云:“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史記·秦本紀》云:“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qū)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娡跻在w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p>
基于此,清人洪亮吉云:“此秦氏趙所由來也。”
日本學(xué)者瀧川資言也說:“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之事“是秦之所以氏趙”。(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六《秦始皇本紀》)。
可見,主要觀點都是基于《史記》記載,而認為秦國為趙氏。
秦國趙氏的疑問
但實際上,這種觀點很有問題。鄭樵《通志·秦紀》明確指出“司馬遷不通姓氏學(xué)”。
首先,我們來看《史記》記載“造父受封之事”:
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趙衰其后也。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造父受封趙城,是趙國先祖(“趙衰其后也”,說的就是這一點。),而非秦國先祖。但此時秦國先祖“非子”尚未受封,依附造父,所以說“皆蒙趙城”,此時非子為趙氏無疑。
但如果繼續(xù)讀《史記》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
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yǎng)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閑,馬大蕃息?!刂?,使復(fù)續(xù)嬴氏祀,號曰秦嬴。
非子因為周天子養(yǎng)馬,被周孝王封于秦,此時非子不再依附造父,從此稱為“秦贏”。這正應(yīng)該是“胙之土而命之氏”的表現(xiàn)。
《史記》又載:“ 秦嬴(非子)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非子子孫,稱“秦侯”“秦仲”,應(yīng)該都是“秦氏”。
至秦襄公之時,秦國正式受封,列為諸侯:“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骞谑鞘紘?,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p>
襄公自列諸侯,更無再用當初所附造父氏之理。
前人已經(jīng)指出,司馬遷對秦國為趙氏的記載,不正確的。
清代史記學(xué)大家梁玉繩《史記志疑》云:“此《(秦本)紀》前云“非子蒙趙城姓趙氏”,《始皇紀》云“姓趙氏”,此論又云秦為趙氏。夫后人追溯所出,秦、趙可以互稱,若專言其姓氏,豈容混冒妄載。……秦不當氏趙?!?/p>
鄭樵認為,司馬遷之所以如此記載,是基于漢代人的觀念(漢代姓氏已經(jīng)混為一談):“今秦氏自非子得邑,則以秦邑為氏;及襄公封國,則以秦國為氏。……豈有秦國之君而以趙國為氏乎?漢魏以來,與此道異,(司馬)遷漢人,但知漢事而已。(《通志》卷四《秦紀》)
以上是對秦國趙氏、秦氏的論據(jù)的整理,不知道網(wǎng)友支持哪種觀點?本人認為,秦氏比較合理,非子之時,可能曾經(jīng)因依附造父而稱趙氏,但自從得秦邑,當以“秦”為氏。
秦始皇何氏?
秦國歷代國君,普遍是秦氏,那么秦始皇為何氏呢?
趙氏?
戰(zhàn)國人、漢人普遍稱秦始皇為趙政。
戰(zhàn)國著作《世本》,稱秦始皇“生于趙,故曰趙政”(《史記·秦始皇本紀》唐司馬貞《索隱》引《世本》。)足見秦始皇稱“趙”和他生于趙國邯鄲有著密切關(guān)系。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生于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p>
東漢后期王符《潛夫論》說,因其“生于(趙地)邯鄲,故曰趙政?!?/p>
東漢末年高誘注《淮南子》說“(秦始皇)生于趙,故名趙政?!保ā痘茨献印と碎g訓(xùn)》高誘注)。
秦氏?
但也有稱秦始皇為秦氏的記載。
《漢書·賈山傳》載賈山在漢文帝時進上《至言》,就是名始皇曰“秦政”?!睹娬x》則稱秦始皇為“趙正”。(正與政,通假。)
呂氏?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而稱之曰“呂政”。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漢明帝詔書云:“周歷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呂政殘虐?!?/p>
這就是關(guān)于秦始皇之氏的觀點,不知道您支持哪一種?
如何稱呼秦始皇?
既然男子稱氏,而秦始皇之氏有爭議,那么如何稱呼秦始皇呢?我們這里說的秦始皇同時代的人如何稱呼,而非后世。
其實,秦氏、趙氏、乃至呂氏,都不重要。因為天子、諸侯國君都不稱氏。
鄭樵《通志·氏族略》云:“凡諸侯無氏,以國爵為氏?!?/p>
顧炎武《日知錄·原形》云:“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p>
因此,秦始皇即位之后,當稱“秦王政”;稱皇帝之后當稱“始皇帝”。
那么秦始皇如何自稱呢?
先秦諸侯,多自稱寡人、不榖,始皇稱皇帝,則稱“朕”!
即位之前,是公子身份。無國君之位,無論貴賤,皆自稱名??鬃幼苑Q“丘”,始皇即位之前,當自稱“政”。
那么在始皇帝即位之前,又該如何稱呼呢?
鄭樵《通志·氏族略》又云:“凡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p>
顧炎武《日知錄·原形》云:“公子無氏,不稱氏,稱公子?!?/p>
因此,在秦始皇即位之前,應(yīng)該稱“公子政”。這和史書中公子扶蘇、公子重耳、公子益師,等等,無不如此。(天子之子,則稱王子。)
此外,正如《通志》所云“公子之子稱公孫”。天子、諸侯之孫,不稱氏,稱王孫某、公孫某。這才是商鞅稱公孫鞅的原因(網(wǎng)友的第三種觀點)。而楚王問鼎之時,前去回答“在德不在鼎”的人,不正是王孫滿嗎?
王孫、公孫之子,不再稱王、公,則另立其氏。主要以先祖之“字”為氏。這就是《左傳》所說“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當時之制,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不可再稱公孫,乃以其祖父之字為氏?!?/p>
比如鄭穆公之子,公子去疾,字曰子良。其子稱公孫輒,其孫稱良霄。良霄就是以公子去疾之字為氏。
又比如,孔子五世祖名嘉(宋國貴族,子姓),字曰孔父。后世以“孔父”之“孔”為氏。
#大秦帝國#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麻煩點贊、分享、收藏。您的支持,是我繼續(xù)創(chuàng)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