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明代復古主義文學思想的發(fā)展和前后七子的文學理論批評
一、明初在文化思想上竭力推崇漢唐盛世,復古思想較為濃厚。文學上以明道宗經為主導傾向,詩歌創(chuàng)作上比較推崇漢魏盛唐,在文學理論上沒有多少新的特色
二、宋濂
明太祖稱之為“開國文臣之首”,理學家,專長散文,寫景文名作有《環(huán)翠亭記》。
論文力主宗經。在《文原》中說“余之所謂文者乃堯舜文王孔子之文”,又說“六籍之外,當以孟子為宗,韓子(韓愈)次之,歐陽子(歐陽修)又次之”。
認為:“文之至者,文外無道,道外無文”、“必期無背于經,始可以言文” (《徐教授文集序》)。
三、高棅
他編的《唐詩品匯》是明初詩歌創(chuàng)作上復古崇唐思潮發(fā)展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對后來前后七子文學思想有直接的啟迪作用。
高棅的詩學思想受南宋嚴羽論詩影響很深,把唐詩分為初、盛、中、晚四個時期,以盛唐為正宗,強調辨體的重要性。辨體的目的是認識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優(yōu)缺點,辨體標準是提倡“盛唐之音”,崇尚“雅正沖?!?, 以李杜為代表的盛唐詩為典范。
《唐詩品匯》中已初步體現(xiàn)了格調說的思想。
四、李東陽
湖南茶陵人,“茶陵詩派”之首,曾為文壇領袖。著《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
在文學思想上,推崇嚴羽,崇唐抑宋。他說:“唐人不言詩法,詩法多出宋,而宋人于詩無所得。所謂法者,不過一字一句,對偶雕琢之工,而天真興致,則未可與道?!蓖瞥缣圃姟疤煺媾d趣”、“意象超脫”,而不在字句“對偶雕琢之工”, 顯然論詩與嚴羽詩論一致。
李東陽論詩重在音律聲調,認為詩“有異于文者,以其有聲律諷詠”,能使人反復 諷詠以暢達情思,感發(fā)志氣,并以此作為格調高下的標準。
他有提倡復古傾向,但不贊成機械地模仿,“詩貴不經人道語?!币笤姼琛皥A活 生動”,反對泥于死法。
五、李夢陽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間)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們文學思想的核心是強調復古。
李夢陽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反對臺閣體。他的復古主義思想的核心是提倡學習古人格調,遵循古人的法式。
李夢陽論詩中比較有價值的一點是他提出了“今真詩乃在民間”的思想。這確是接近于后來公安派思想的,但李夢陽還是從學古角度出發(fā)的。
六、李攀龍、王世貞
后七子:(明嘉靖、隆慶萬歷年間)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 吳國倫。他們把復古主義的文藝思潮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李攀龍《答馮通書》:“秦、漢以后無文矣。”復古思想比李夢陽更激烈。
王世貞繼李夢陽之后主盟文壇達二十多年,有著名的《藝苑卮言》。他持論“文必西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后書勿讀?!?/p>
王世貞重視詩歌表現(xiàn)性情之真,講究詩歌意境的創(chuàng)造,強調作家的天賦才能與靈敏悟性,實已開公安派文學思想之先河。
王世貞主張要把“學古”和“師心”結合起來。熟讀古人的優(yōu)秀作品,涵泳于胸中,但在自己創(chuàng)作時則要“一師心匠”,達到“神與境合”。
七、楊慎
李夢陽的門下,提倡復古,推崇漢魏盛唐,但不贊成七子的絕對化主張,提出“人人有詩,代代有詩”,強調學詩路子要廣,不局限于漢魏盛唐。
在文學理論批評方面著有《升庵詩話》十二卷。
八、唐順之及唐宋派
唐宋派——嘉靖間,以王慎中、唐順之為代表。推崇唐宋,尤尚歐、曾;要求本色,反對句擬字模。
唐順之的文學理論批評中,本色論影響較大?!氨旧钡暮x是“直些胸臆”,不過“本色”的概念并非其首先提出。南朝劉勰早在《文心雕龍》的《通變》篇中就提及本色。
本色,原意是指本來的顏色,劉勰借用到文學上指作品本身獨有的特點。南宋嚴羽 《滄浪詩話》中認為只有悟才是內行、才是本色,此“本色”是指詩歌創(chuàng)作要靠妙悟,妙悟才是它的獨有特點。
唐順之和前人所論不完全相同。它的本色論是講詩文創(chuàng)作的一種美學原則,必須直抒胸臆,自然流出,而不加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