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自己》:劉洋酒后吐真言,道出了夫妻關系矛盾中的根源

劉洋喝醉之后發(fā)酒瘋,說的那番話,那神情,態(tài)度,還有說的話,聽完之后心里咯噔一下。
相信這幕很多人非常眼熟,這不就是自家老公的翻版嗎?基本一句不差。
換作以前自家老公說這樣的話我第一時間反應就是又喝醉了,真討厭,還在這發(fā)酒瘋,難道不知道影響我和孩子睡覺嗎?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受到社會的毒打,過于認識太深,劉洋發(fā)酒瘋恰恰是最能表現(xiàn)他內(nèi)心想法的一面。
有一句話不是說嗎?酒后吐真言。
這些話實際上就是劉洋最真實的想法。

劉洋他是誰呀?
媽媽的兒子,老婆的老公,女兒的爸爸。
一個男人想要體現(xiàn)出他的價值,要對家人好,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就得努力在單位里拼,拿出一番好成績做出事業(yè),拿到真金白銀在手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當然,體現(xiàn)他的價值的不止是錢,還有愛和關懷,陪伴與忠誠。
可如果沒有錢,就沒辦法維持日常生活,房貸,車貸,孩子教育哪樣不要錢?
所以,劉洋不累嗎?累呀,幾座大山壓在自己身上,他也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在單位哪怕受苦受累了,從來不會回家抱怨,只是默默在把事情做好。
拿到獎勵了,首先第一想法是把先給他媽媽寄三萬回去,留兩萬給女兒,那臉上的表情是如此憧憬,那么高興。
芝芝第一時間想到是李思雨急需要用錢,想把四萬給李思雨,然后留一萬給雨薇。
李思雨并不需要,劉洋打算按原來計劃,芝芝卻說留三萬給雨薇。
可以看得出來,劉洋有點不高興,因為芝芝寧愿把四萬給別人,可是在他媽媽時只愿意給兩萬。

俗話說,一碗水要端平,芝芝兩者就分得太過于清楚。
于親,李思雨是自己的表姐,還帶著點血緣有關系,但婆婆是劉洋的母親,也是自己的長輩。于理,這筆獎金是劉洋的,因為出色完成項目才有的獎勵。
這筆獎金本就屬于意外之財,劉洋也是家里有需要才想到要寄多些回去,這份孝心也是難能可貴的。
都說婆媳關系是因為老公不站在自己身邊,想要老公站在自己這邊,也是要換個策略,讓對方挑不到錯處。
人,始終心里還是會偏心的,不要去賭人性,除非這是自己賺的,想怎么任性就怎么來。
芝芝在婚姻里犯了另一個錯誤就是事事做齊。
她回家做飯時對劉洋說:一會我做完飯,你就先吃,吃完了就把碗放這兒,回來我洗。
男人吃了飯不應該洗碗嗎?

為什么不讓劉洋洗呢?是劉洋不愿意洗嗎?
都說劉洋大男人主義,的確,他身上有著男人的通病,因為一直以來大家賦予男人身上的意識就是一座山,女人應該做家里的活。
但現(xiàn)在和以前不一樣了,男女平等,這些活男女都能做,并沒有規(guī)定必須是誰的義務。
芝芝就是把所有的事情都變成自己的了。
碗她洗,家務她做,雨薇她去接。
兩個人一樣有工作,為什么活兒都干了?她又不是萬能的。
在《向前一步》里作者就講過一個小故事,說的是她的好朋友在開會時好朋友的老婆打電話給他,問孩子的上午餐要吃些什么。當時還在開會的好朋友直接回復:"一個三明治,幾根蘿卜條,一個蘋果,椒鹽餅干還有曲奇餅。"
過了幾個月后, 同樣的電話同樣的回答。
第三次好朋友出差時,對方的老婆又忘了給孩子準備午餐,給孩子訂了披薩到學校。之后每次好朋友出差,都會提前把孩子的午餐準備好,再給老婆留下詳細地指導便條。
作者提出,母親必須給孩子喂奶,所以稱得上孩子的第一個午餐盒,但父親也可以通過學習育兒知識并付出努力來獲得與不相上下的育兒技能。
芝芝說,她也想打扮,也想有自己的事業(yè),但有了家庭很多事情就只能想想。

這都是自己作的,也是大部分女性在婚姻時的常態(tài)。
相信很多女人在男人帶孩子或是做家務時總認為對方做得不好,然后接過手來。
實際上這種行為無意識就是打擊了男人分擔家務的積極性。
這種被稱為【固守母職】的行為并不可取,如果你把自己當作是【看門人】不愿意【放權】,甚至還質(zhì)疑老公的能力,那么他就會越做越少。
甚至最后都會變成這是女人應該做的活,而研究表明,【固守母職】的女人與在家務上和老公共同分擔的女人相比,一周都會多干5個小時的家務活。
所以,一定要讓另一半以自己的方式來分擔家庭責任,雖然說來容易做來難,但是不做永遠不會改變這個狀況。
就像有網(wǎng)友評論我之前的文章一樣,她說都去賺錢了,孩子誰來照顧?
婚姻的組建是兩個人合作,一起簽訂一份合約,責任同樣是兩個人的。
在婚姻里兩個人就是由兩塊有棱角的石頭通過在生活里的共同分擔責任一起經(jīng)歷各種不同的困難,從而讓石頭變得圓潤,更有光澤。
弗羅倫斯·伊薩克斯說過:承擔義務是幸福而長久的婚姻關系的基礎。
共同經(jīng)營就得兩個人一起付出,不要顧此失彼,也不要想著成為一個男人背后的女人了。
做家務有益于身心,不但能培養(yǎng)男人的耐心,還有利于夫妻關系更加融洽。
一起兼顧工作和事業(yè)也并非不可能,在沒有去做之前不要給自己設限。

記得有期《我家那閨女》中,Papi醬和新閨女焦俊艷聊起了愛情與婚姻。
她將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做了排序,分別是自己、伴侶、子女、父母。
后面她在解釋說這是站在個人獨立的角度說的,我是很贊同她的排序的。
芝芝則是把孩子放在了第一位,不管什么時候,她都會說雨薇最重要。
其實這想法無可厚非,大部分的選擇是這樣的。
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就一定會為了孩子放棄很多,連自我都沒有了,孩子成為了自己的精神寄托,這對孩子反而是最不好的。
因為孩子最大的榜樣來自于父母,孩子模仿第一對象也是父母。
你是什么樣的人,孩子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你想要孩子有最好的資源,得到更好的教育,首先自己就得成為最優(yōu)秀的人。
一個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夠更好地愛別人。
愛自己,愛伴侶,親密關系和親子關系相比,親密關系處理好了,親子關系才會更加親密。

因為婆婆的到來,加上雨薇學校的問題,芝芝一個人受著委屈,所以,也對不能為自己出頭,承擔一切的劉洋心有怨言。
劉洋說搞不懂為什么簡單的道理芝芝總是聽不懂,老是跟他冷戰(zhàn),讓他都不想回家了。
其實夫妻關系中最怕的就是冷戰(zhàn)。
哪怕是吵一架,只要能讓對方聽到自己心里的聲音,了解對方心中所想,也不要不去面對問題。
哈·紀伯倫說過:一場爭論可能是兩個心靈之間的捷徑。
看了劉洋和芝芝,因為雨薇的問題發(fā)生分歧,芝芝把話題一轉(zhuǎn)兩人的話題就沒再繼續(xù)了。
劉洋則是一臉無可奈何的樣子。
最嚴重的一次是芝芝受委屈要給雨薇轉(zhuǎn)學,劉洋不愿意,芝芝明明有機會說出為什么,但她就是哭,還非常任性地說非得要轉(zhuǎn)。
說話的態(tài)度和語氣連我這個在電視機前的人都感覺不太愉快,作為當事人的劉洋更加不用說。
有什么不能直接說,就像自己把婆婆氣得急病進了醫(yī)院,劉洋不分青紅皂白罵自己之后,把為什么吵架的原因說清楚。
劉洋知道是因為自己的媽媽把過期給雨薇吃才知道自己錯怪了芝芝,并且道歉了。
芝芝難得硬氣了一次,婆婆卻得了急病,進了醫(yī)院。
要硬氣,婚前婚后就得要硬氣,堅持自己的態(tài)度。
劉洋不愿意和婆婆生二胎的事,可以讓皮球拋過他,他不是不想管嗎?他愛雨薇呀,也想女兒留在上海接受教育呀,與其自己與婆婆對抗,不如讓他們母子倆去解決問題。
只有讓對方感受到來自母親的困擾才會去反思,會看到自己對父母的不滿,從而改變目前令雙方感到不滿的關系模式。

《婚姻心理學》一書中提到過想要讓婚姻保持幸??鞓肥紫染鸵覂蓚€人共同的夢想。
這個夢想也就是人生目標,對于有目標的人,會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努力奮斗著,夫妻雙方一同朝著共同的夢想前進,步驟一致。當這個目標實現(xiàn)以后再繼續(xù)實現(xiàn)下一個目標,這樣如此反復,婚姻中的兩個人就會處于共同努力奮斗的狀態(tài)中,這樣就會建立【幸福的家庭】,也才能讓婚姻一直保鮮。
劉洋和芝芝從沒有在一起談過彼此的夢想,更沒有去傾聽對方的內(nèi)心過,這也造成了兩人總是沒有共同的話題。哪怕每次聊天,說到的教育問題兩人更是不在一個頻道上。
就像《外來媳婦本地郎》喝的那樣:雞同鴨講眼碌碌。
所以,婚姻中的兩個人要學地傾聽,進行有效的溝通,一起面對問題。經(jīng)營婚姻是挺不容易的,但也不是那么可怕。
就如《婚姻心理學》序言里說的一樣:維持幸?;橐龅膬π钤从谌粘I畹狞c滴之中,一句溫柔的情話,一杯淡淡的熱茶,一個會心的微笑等等,都會大大提升婚姻的彈性和質(zhì)量。
一起去提高自己,修煉自己,完善自己,去享受婚姻帶來的美好人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