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美食燒餌塊
餌塊是云貴川常見的小食。米飯蒸熟再經(jīng)過壓制,便成餌塊。在云南,人們把形如厚紙的餌塊在火上烤熟或蒸屜蒸熟,抹上腌豆腐(腐乳)、甜醬和咸醬。如果嫌不過癮,可以吃兩張疊一起的,或裹油條。餌塊不怎么占肚,最適合在一天的各個時段用來墊肚子。

如今上海也能吃到餌塊,算是某種時興的快餐,餡料豐富,花生碎、肉、醬、蔬菜,一口下去,濃重復雜,米制品的微甜被徹底壓住了,我覺得那不像是餌塊,頂多是某種中式卷餅。
在老家,吃餌塊意味著上街。燒餌塊的攤子位于菜場街的一頭,從早上到中午。常見攤主搖著蒲扇催火,火星飄搖彌漫,買餌塊的人耐心地候在一旁。躺在網(wǎng)架上的餌塊鼓起泡泡,此時翻面,等另一面也鼓起,微黃,便熟了。只見攤主把餌塊“啪”地貼在一塊木板上,那木板每天被成百上千塊餌塊蹭過,打磨成玉一樣的黃潤。攤主問,都要嗎?意思是三種醬怎么搭配。有人說,辣多一點。攤主用根小木棍往腌豆腐的缸子一挑,舀起沾滿辣椒的外皮抹在餌塊上。熟能生巧,抹醬用不了十秒。然后再一卷一折,此時餌塊的溫度降得恰好。吃的人接過來,滿手溫熱。咬一口,軟,香,咸,辣,美極了。
涼餌塊似乎只在我念書的小學有售。教學樓是毫無特色的聯(lián)排五層樓,其中一個樓梯口有餌塊攤,固定在上午第二節(jié)課后出現(xiàn)。說是攤子,就是一張課桌,鐵皮盆里堆成小山的餌塊,用紗布罩了。為節(jié)約時間,餌塊是提前蒸好的,抹好甜咸醬,對折后疊放。如果要加辣,需要買的時候聲明。課間十五分鐘,這堆小山很快銷售一空,好像是八分錢一塊。涼餌塊吃到嘴里又滑又糯,仿佛無需咀嚼就會哧溜溜通過咽喉。迅速吃完一塊,小學生感到惆悵,還想再來一塊。
我爸說我從小就特別饞,而且不懂經(jīng)濟。上學不久,便學會拿家里的全國糧票去換涼餌塊吃。隔了這么多年,他想起來依舊笑著說,太不劃算了。
在學校賣餌塊的攤主是個留齊耳短發(fā)的女人?,F(xiàn)在想想應該三十歲不到,在小學生眼里年紀很大。有時看見班里一個女同學R站在餌塊攤旁邊幫忙收錢。原來攤主是她母親。
R家的餌塊攤還做夜市。周末的晚上,我和父母在縣城唯一的電影院看電影出來,橫街上一溜小吃攤,燒餌塊,烤玉米,辣煮的小串。夜色映襯出火光和人影。其中一處攤子背后,有R的母親,還有她父親,一個瘦瘦的聾啞人??h城小,誰都認識誰,想必是小學校長體恤他家的處境,讓其在校內設攤。其他賣泡蘿卜等小吃的攤子只能在校門外,做學生放學后的生意。
有些電影,做孩子的不愛看,我在半瞌睡的狀態(tài)下被父母帶出影院。奇怪的是,只要走到有小吃攤聚集的街角,我就會神奇地醒來張望。等看見R家的攤子,便說,我要吃燒餌塊。(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