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不是“公爵”的諸侯為什么都被稱為“某某公”?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春秋時期的諸侯爵位分為五個等級(公、侯、伯、子、男)。不過游戲人感到奇怪的是,春秋時期的公爵諸侯數(shù)量極少。但不是“公爵”的諸侯在后世一般也都被稱為“某某公”,比如齊桓公(侯)、晉文公(侯)、秦穆公(伯)等等。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學界對于西周和春秋的“公、侯、伯、子、男”存在很多爭議,有一派觀點甚至認為周朝的爵位根本就沒有“公、侯、伯、子、男”。本鬼個人支持另一派的觀點:西周春秋確實存在“公、侯、伯、子、男”,但與后世的爵位等級體系不同,是個更復雜的體系。

按照周朝的制度,天下的領(lǐng)地分為兩種:第一是直屬于周天子的王畿;第二是分封給諸侯的畿外。西周時期的王畿面積很大,周天子無法一個人統(tǒng)治王畿。因此周天子會在王畿之內(nèi)分封一些獨立性較弱(主要是沒有軍權(quán))并且在天子身邊任官的的諸侯,幫助自己統(tǒng)治王畿。

位于王畿之內(nèi)的諸侯被稱為“寰內(nèi)諸侯”,而寰內(nèi)諸侯與王畿之外的諸侯有明確的區(qū)別(寰內(nèi)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會諸侯)。因此寰內(nèi)諸侯被稱為“伯”或者“子”(一般是大的為“伯”,小的為“子”),王畿之外的諸侯則被稱為“侯”(其附庸為“男”),即“侯、伯、子、男”。

然而寰內(nèi)諸侯和王畿之外的諸侯中有一些對周朝有大功績或者來歷特殊的諸侯,需要將他們與其他普通諸侯作區(qū)分。于是周天子會將這些特別的諸侯尊稱為“公”。比如宋國因為是商朝(周族的昔日主君)后代而被周天子稱為“宋公”,類似的諸侯還有周公、召公、虢公等等。

也就是說,“公”與其說是爵位名稱,倒更像是周天子給予某些諸侯的榮譽稱號。另外,周朝的很多名稱存在一個在各個諸侯國內(nèi)被廣泛挪用的現(xiàn)象。周天子在天下的范圍內(nèi)將某些諸侯尊稱為“公”,各諸侯國內(nèi)的國人也就將自己的國君尊稱為“公”,而將國君的家族稱為“公族”。

到了春秋時期,隨著周天子成了擺設(shè),“公”也就成了所有諸侯(不算假王)的最高尊稱。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個習慣叫“書葬稱尊”,即對已經(jīng)去世并沒有重大罪過的人一般都是用他能得到的最高尊稱。比如演藝界人士一旦去世,只要不是特別遭恨的,一般都能被稱為“老師”。

正因如此,無論諸侯生前的爵位是什么,史料在他去世后都會將其稱為“公”。再加上去世的諸侯要在“公”加上國名和謚號,所以春秋時期很多不是“公”的諸侯也都被稱為“某某公”。比如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晉悼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