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終極預告,與爾同銷萬古愁!


說實話有點失望,首先李白的開頭動作做的比較跳脫,人物顯得非常中二。
故事較為平淡,電影里出現(xiàn)了很多歷史知名人物的彩蛋,卻只是描繪了他們在一起喝酒 ,醉生夢死,沒有表現(xiàn)出一點厚度。
電影的開元盛世,幾場舞蹈和場景描寫也沒有突出古典風韻。中間只看見了奸臣當?shù)?,名仕報國無門,揚州繁華,酒池肉林。
李白人物塑造的不好,每每得志讓高適過來,高適千里迢迢過來,李白卻忘了?真的 ,尤其是翰林學士那段 ,看得我真想上去給李白兩拳,然后李白一失意就去找高適......實際上他們相識還是40歲的時候。
高適塑造的也不好,人生每次失意就要回梁園,而且最后的功勞 明明就是嚴武的,非要把高適弄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當然程公公雖然是個壞痞,但是電影里沒怎么講他,就不說了......
最后李白的是不是叛軍,我傾向于不是,安(安祿山)史(史思明)之亂爆發(fā),李隆基逃亡四川,他后期是很昏聵,但是還是有頭腦的,當時估計就想到了將士兵變殺楊國忠(楊玉環(huán)的哥哥)和楊玉環(huán)估計背后是人在暗中謀劃。
李亨和李隆基在馬嵬坡分別以后,不久就稱帝,把李隆基奉為太上皇。
李隆基不想失去權利為了平衡李亨封了李璘為節(jié)度使,李璘請李白來做官,李白以為是正義之師的情況下,認為自己是在匡扶大唐正統(tǒng)。
李亨也怕李璘做大做強,把自己弄下去,于是以皇帝的身份昭告天下,把李璘打圍為叛黨分子,那李白自然也是叛黨分子啦。
當李亨死后,兒子李豫接班,封了李白為左拾遺。(左拾遺是個小官,職責是對國家大事發(fā)表意見,為皇帝舉薦人才,這個官可想而知有多重要)
當然也有好的一面,中間將進酒那一段做的很有意境,然后結尾高適出游,然后插入群像做的很好。
總的來說,對于歷史詩詞不感興趣的人應該會覺得很無聊,有興趣的人就會覺得還不錯,我覺得值回票價了。
這個題材選的非常好,但是故事沒有講出應有的厚度,電影里出現(xiàn)的幾首邊塞詩也沒有 表現(xiàn)出該有的沉重感。
(當然啦 ,說這么多主要是 因為電影有點貶低李白,暗抬高適,我最喜歡的就是李白,我當然要揭短,所以有很多主觀因素,但是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支持的就去支持,希望國產(chǎn) 越來越好,ye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