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中考語文寫作話題解讀與參考范文2篇:我讀到的北京
分享全國各地的2023年語文中考寫作解讀與范文。今天是北京-常規(guī)寫作
北京是一本讀不盡的書。閱讀作品,讀到北京的風物與精神;走進建筑,讀到北京的歷史與文化;參加活動,讀到北京的習俗與禮儀……翻開北京這本書,你讀到了什么?以“我讀到的北京”為題作文。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要求:將作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作文內容積極向上,字數在600-800之間,不要出現所在學校的校名或師生姓名。
話題解讀
?今年的常規(guī)作文題是有難度的,至少在近三年內是最難的。說它難,并不難在審題,因為導語對寫作方向作了清晰的引導,難點在于選材。第一個題目“我讀到的北京”里有“我”不假,但重點寫的是“北京”這座城市。之前的寫作,多以“小我”為主:自我勵志、家里親情、校園友情師生情,寫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本次中考要寫出“大我”格局來:我如何通過種種閱讀方式,感知城市的習俗禮儀、精神風貌、歷史文化。我從北京讀到了中國,一個不屈不撓、大步向前的祖國!我從北京讀到了巍峨的長城,它告訴我什么叫做不忘歷史。我從北京讀到了天安門城樓,它告訴我什么叫做堅毅不屈。我從北京讀到了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它告訴我什么叫做面向未來。我從北京讀到了中國,一個不屈不撓、大步向前的祖國!如果沒有豐富的素材(包括城市風貌類)儲備,極有可能出現無米之炊的抓狂窘境。
在導語部分,命題人給我們提示了三種閱讀北京的方法。第一種是閱讀作品,讀到北京的風物與精神。“風物”就是風光景物,也就是風景的意思。從老舍的《駱駝祥子》里,讀出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城的動蕩與黑暗;從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里,讀出了一處京城古跡,讓一個絕望的人重獲了新生;從祝勇的《故宮三百年》里,讀出了皇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從肖復興的《瓦浪如海》里,讀出了魚鱗瓦下四合院中,普通人簡單質樸、快樂自足的生活;從劉心武《芍藥盈筐滿市香》里,讀出了京城四合院和睦的鄰里關系;《四世同堂》《京華煙云》《鐘鼓樓》……以北京為寫作背景的文章非常多,書里的北京包羅萬象,從氣候、飲食、建筑到性情等等,以北京為線索,把那些印象深刻的畫面串聯起來,就是一篇不錯的作文了。但這種寫法,非??简炍覀兤綍r的課外閱讀量,因為大部分是非必讀書目。沒有大量的閱讀作支撐,只會面臨骨感的現實。
第二種是走進建筑,讀到北京的歷史與文化。建筑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可以細分出很多種類來。作為千年古都,北京有著眾多的皇家建筑——故宮、天壇、頤和園、圓明園等等;除了中軸線上那些古代建筑以外,水立方、鳥巢、國家大劇院、冰絲帶速滑館等現代建筑,體現了北京時尚和創(chuàng)新的氣息。譚嗣同故居、李大釗故居、魯迅故居等名人故居,見證了那些偉大的歷史過往。胡同、四合院,體現市井人家煙火氣息的地方……建筑是無言的,但它蘊涵了豐厚的歷史與文化,只有走進它并用心品悟,才可能真正感知得到。
第三種是參加活動,讀到北京的習俗與禮儀。春節(jié)守歲、中秋團聚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或參加婚喪嫁娶的活動,感受北京的習俗與禮儀。例如飯桌上的規(guī)矩: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待老人先入座再入座,待老人先動筷再動筷,吃菜不滿盤子亂挑,不大聲喧嘩,茶倒七分、飯盛八分、酒倒十分,做客時不隨便動主人家的東西……從老、少的言行舉止中,感受代代相傳的習俗與禮儀。
參考范文1
我讀到的北京
有人說,一座城的美就在于,它的燦爛總能蓋過那些不盡人意的所在,它的斑斕總能讓所有的黑暗變成渺小的塵埃。這時,你便能透過一座城,看到你想要的大千世界。
北京就是這樣一座城市。
它的美藏匿于胡同里那抹淺淺的灰。把車流抹去,把商鋪遮起,把遠處的高樓大廈也一并摘下,讓葳蕤的樹和巷口的牽?;б馍L。在來往行人花花綠綠的衣著之中,時光在小院古老的灰墻上更加斑駁。日落了,瓦片勾勒出的屋檐披上一層金粉的紗,門口的石獅子腳踩著繡球,鋒利的牙齒間藏著太陽。吆喝聲漸漸來了,此起彼伏又毫不爭搶,甜甜的桂花糕,晶瑩閃亮的糖人,綿軟圓渾的驢打滾兒,都紛至沓來了。胡同里的人熙熙攘攘,已然分不清楚是主是客,都隨著暮色一起,融進那淡淡又暖暖的淺灰里去了。
它的美,閃爍在北海那盞皎潔的白。海棠如雨,粉紅的笑意害羞地躲進雪白色的花瓣;玉蘭似傘,撐起一片小小的牙白世界,但永遠逃不開的是那白塔,遠遠望去,像天女精致的印章,高傲而圣潔;像一只銀鈴,輕輕一搖就有玲瓏聲響;像四月的雪沉淀,像深秋的花飄零,那么遙不可及又那么真切細膩。此刻,廊柱朱紅,清波蕩漾,春水碧于天,卻再也忘不掉了,那世間最圣潔的白。
它的美回蕩在紫禁城里那汪深邃的紅?;趾甑臉怯铋g,望不盡的是那深深的紅色,從太和殿到乾清宮,從坤寧宮到養(yǎng)心殿,紅的像秋天的楓葉和熱烈的火,紅的像將要飽滿得溢出來的油彩,神秘,濃厚,深情,肅穆,因此我們叫它故宮紅。凜冬已至,雪落紛揚,染濕了紅墻,裝點的金色屋頂,淡淡地,拭去了紫禁城往日的嚴肅,仿佛傾城的妃子抿嘴微笑。那一尊尊神獸在風雪中佇立,威嚴如故,不知它經歷過幾百年的風霜雨雪;那一聯聯絕美的彩繪卻更模糊而縹緲,可想它燦爛了多少代的風花雪月。輾轉進一條無人的街巷,眼前只有一堵紅墻,可是心那么靜,便忽然看見那明朝的光陰,那清朝的流年,我看見那墜地的金黃龍袍,卷帙浩瀚上有筆墨書香,功臣大將眉宇間凜凜寒光,宮女們靈巧的手下百花競放。那沉淀的歲月就像飄搖墜地的片片雪花,似驀然騰空而起,在空中揮舞回旋,睜開眼,只是一堵深深的紅墻。因此,我叫它中國紅色。
我想起那錚錚回響的鐘聲鼓聲,想起頤和園延綿的長廊和遠處吞噬著北洋艦隊的戰(zhàn)火,想起皇城根的斷壁和吊死在眉山上的崇禎,太多太多壓在心頭,我不知道該怎樣描摹這座城,它究竟負了多少屈辱和榮耀。但我知道,即便風煙彌漫,戰(zhàn)火連天,哪怕雨雪霏霏,哀鴻遍野,北京只是北京。也許,你可以說故宮是衰敗王朝最后的掙扎,是用紙醉金迷掩蓋的怯懦,但故宮不會哭,北京也不會哭——它永遠端莊典雅,永遠亭亭玉立,莞爾而笑。
北京是那樣美。只感到清風吹過,花香滿路。
參考范文2
我讀到的北京
從不知何時起,心中的北京就出現了一處無法填補的空白,一份唯獨沉淀在舊時光中的舒緩、溫和。
一次偶然讀到《屋頂上的夢》,從此那午后暖陽中緩慢、休閑的北京便悄然潛入我的夢境。在那墨印字跡的行間,我仿佛望見了那個一片青瓦的老北京,和那個躺在瓦檐上仰望青天的孩子。靜謐的午后,他便會爬上青瓦的屋頂,抬眼是緩緩飄過的悠然白云,低頭是破墻腰里徐徐綻開的牽牛花。翻過身趴在瓦檐上,靜看那徜徉于花間的瓢蟲,不緊不慢;仰面躺著雙手交叉頭后,細數那檐角邊老槐樹葉篩下的暖陽,一絲一絲。浸潤在暖陽中的老城里,時間都緩了,時光都慢了。
而如今,再次一遍遍尋找那書頁里、夢境中緩慢的北京,卻早無蹤跡。細細品味的濃茶,緩緩而過的黃包車漸漸退入了淡黃的舊照片,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飛速的時代。
如果說書頁間的北京是一個緩慢而溫和的老者,那么如今我心中的她,就是一個匆匆而熱血的青年。
在學校補習的那些夜晚,是奮斗拼搏的夜晚。已是華燈初上,從高層教室往外眺望,那個飛快而逝的活力北京便一覽無余。高樓大廈,頂端的霓虹燈頻頻閃爍著星光般的明亮,色彩飛速變幻;高速路上飛馳而過的車輛川流不息,似熱血沸騰的血脈。教室內,同學們凝眉苦思,飛快的眼神迅速掃過一道道題干,那筆紙的“唰唰”摩擦聲是爭分奪秒的奮筆疾書,是抓緊每一秒的時間為夢想拼搏。鱗次櫛比的高樓間,晚歸的人們匆匆穿梭,夾著公文包的員工匆匆追趕著最后的末班車,校門口涌出的學生嬉笑著,追跑著。在這個繁忙的夜里,有多少追逐夢想的匆匆腳步,多少為目標拼搏的心。那永遠飛馳的車水馬龍,永遠喧鬧而匆匆的人們,彰顯著北京拼搏進取之美。
舊日的北京,緩慢溫和;如今的她,飛快而進取。北京的包容與博大,也許不只在于空間,也存在于時間。無論時光如何飛逝,時代如何變遷,她總是能適應并彰顯屬于那個時代,自身獨特的美。他不為逝去的糾結,不因新的改變而抵觸,而總是彰顯當下最獨特的美。
而生活,何不是如此?那些已成為回憶的美好往事,又何必總是因懷念而讓自己困于其中?逝去的美好總會被新的快樂取代,重要的是迎接生活,迎接改變,展現出最美好的自己。
在新舊交替間,北京之美,處處可循。